如何在高中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1

如何在高中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功能

姜海蓉

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受不同的教育阶段,而高中阶段的教育是青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这一成长过程中,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和内心情感的体验,更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但是,在当前的高中生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误区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实施和开展,本文对德育功能进行分析并探索其实现路径。

一、高中音乐的内涵

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概念是指各种泛化的媒介资源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输及影响,在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其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操得以陶冶和锻炼;狭义的概念是指以高中音乐教学大纲为要求,对大学生重点进行音乐基础理论和视唱练耳、声乐、器乐等技能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和相关技能,培育全面的艺术和道德兼备的人オ。

二、高中音乐的德育功能现状问题分析

(一)现状

在我国的重点高中学校和偏远的高中学校,呈现出音乐课程设置与年级增长而减少的趋势,用数理化等课程替代音乐教学的现状较为普遍,这对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极为不利,学生在承担过重学科负担之下,无法进行全面的、客观的成长教育,这是不适宜的,也不符合教育改革体制所期望的全面、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二)我国高中音乐教育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高中阶段的音乐课程学习完全成为了学科课程的点缀和辅助品,音乐课程训练根本就没有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相联系;其二,高中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欠缺。音乐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美学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并没有在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生价值的指引;其三,应试教育的中国教学现状也制约了高中音乐的全面功能的实现,尤其对高中生的美学与德育功能方面的教学,根本无法得以实施。

三、高中音乐德育功能的渗透及实现路径

(一)必须树立高中音乐教育与德育教学相融的教学理念

高中的学科课程之中,对学生智力学习和知识的传授是教学重点,但是,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成长过程中,高中生的思想品德构建也是重要的关键性时期,德育与智育发展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种春风细雨式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不同于学科课程中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智力的拓展,也是学生的个性德育形成的过程。高中音乐则正是德育形成的重要而特殊的手段,音乐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以强烈的韵律、节奏等展现出对学生的内心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完成由音乐的语言方式向德育语言的特殊转换,使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渗透人德育的思想和意识。

(二)高中音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道徳情感

对学生德育的教学首先要建立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之上,要以音乐蕴涵的丰富情感为引,牵动学生的内心情绪,用音乐丰富的旋律表现向学生讲述情与美的观念,从而培养高中生的道德情感。如:音乐鉴赏中对《少女的祈祷》乐曲中,在美妙的音乐旋律的感受中,高中生可以感受到这首乐曲中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在与音乐共振的过程中,体会到强烈的道德共鸣。

(三)高中音乐教育要训练学生的道德思维

学生在具备初期的道德情感体验之后,还要具备相应的道德思维能力,能够在音乐鉴赏与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真假美丑、善与恶的是非明辨能力,从而增强对自己性格品质的操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就戏剧而言,无论喜剧还是悲剧,都是对人和事的模仿,意在表达善恶倾向、美丑偏好,通过剧中的台词转换为乐词,并将辅以强烈的韵律,可以赋予音乐以极为丰富的道德内涵。如:音乐鉴赏《国之瑰宝一一京剧》,学生在变幻的戏剧情节中感受到强烈的是非对错、美丑善恶,通过对相关京剧经典曲目的知识性了解,增强对生活中道德的评价能力,实现道德思维由音乐向生活德育的迁移。

(四)高中音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道徳行为

高中生在道德情感、道德思维生成的前提下,同时还要实现道德行为的功能转化,学生在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的调整,将音乐中的道德内涵进行内化,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道德情感,用正确的行为方式体现自己的修养与内涵。

高中音乐教育要进行美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策略,注重将音乐中的内涵转化为道德内涵,将音乐教学与徳育教学合二为一,是重塑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构筑高尚的人格品质的重要路径,我们应当要借助于音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实现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与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