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新变化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 3

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新变化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王殿华帕格玛

王殿华帕格玛天津科技大学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收入的提高而导致的日常饮食消费的增加,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全世界对加工食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传统(未经加工)食品(如咖啡、茶、糖、可可粉等)的出口连续减少,并逐渐被加工食品出口所替代,加工食品产品出口的增加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未来发展中国家的加工食品出口仍将不断增加。对加工食品需求增长的具体原因包括国际移民、通讯变革、国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种自由贸易协定的推动作用等。

一、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新特征

(一)加工食品出口总量增加,比重显著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加工食品出口占世界食品出口总量的比重从1980年的44%上升到2006年的63%左右,在发达国家比重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出口占世界食品出口的比重从1980年的32%增长到2006年的51%(图1)。以中国为例,1989年中国加工食品占整个食品贸易份额的50.7%,2002年这一比重达到66%。从1990-2002年,中国加工食品贸易年均增长率为8%。

(二)人造食品出口比重显著上升

在加工食品中,人造食品出口的扩张惊人。传统食品出口比重从1980年的16%下降到2006年的不足10%,与发达国家相比(从1980年的15%下降到2006年的7%),发展中国家传统食品出口比重下降趋势表现更明显(从1980年30%到2006年的10%)。而人造食品出口占世界食品出口总量的比重2006年同1980年相比增长了1.2倍,1981-2006年发展中国家人造食品出口平均增长了15.3%,而发达国家仅为7.6%。

(三)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受益程度存在差异

尽管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出口已经持续增长,但并非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能从中受益。大体而言,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中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的加工食品出口增长比低收入国家更快。据统计,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总量的90%是由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贡献的,这些国家加工食品出口总量占食品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中低收入国家加工食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使中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在加工食品出口中的贡献开始减少。总体来说,1980-2006年加工食品出口的年增长率中低收入国家为10%,高收入国家为11.2%,低收入国家为7.1%。

中高收入国家中,表现突出的是智利、马来群岛、毛里求斯、阿曼和塞舌尔,特别是阿曼和塞舌尔,加工食品总量占食品出口的总量已近100%。在中低收入国家中,阿尔及利亚、玻利维亚、中国、巴拉圭、秘鲁和叙利亚尤为突出。这些国家的年增长率超过10%,加工食品占出口总量的份额已经超过了过去30年的总和(中国、秘鲁除外)。在其他中低收入国家如哥伦比亚、萨尔瓦多、斐济岛、危地马拉等,加工食品出口占出口总量也比较高,这些国家加工食品的增长率比其他食品(包括未加工食品)增长率更高,一些国家(如圭亚那、巴拉圭)人造食品领域的增长甚至高于加工食品。

(四)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按照地区来说,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增长发展最快。在过去的30年中,亚洲和拉丁美洲加工食品出口占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出口的比重维持在40%左右,相对稳定,中东地区加工食品出口贡献最低,仅占2%左右,非洲和欧洲约为15%和10%左右。亚洲地区中,尽管东南亚地区的加工食品出口贡献度最高,但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已呈降低的走势。2006年,东南亚加工食品出口占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出口总量的比重下降到25%(1985年该比重为30%)。与此同时,东亚的比重从14%增长到了29%,东亚的加工食品出口贡献度也相应提高。南亚的加工食品出口份额在过去的30年是相对稳定的,但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呈显著下降趋势。

(五)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进口也呈现增长趋势

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出口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是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之中,G3(欧盟、日本、美国)的进口量占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出口总量的50%以上。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G3市场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发展中国家市场重要性上升,成为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出口的更主要目的地。1990-2006年,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出口的比重增长接近1倍,而G3市场份额却下降了10%。拉丁美洲、亚洲和欧洲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地区),2006年这三个市场份额合计占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出口总量的25%。非洲和中东市场虽有微量增长,但仍不到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出口总量的5%。印尼部分加工食品的进口增长迅速,由于本国新鲜水果和蔬菜(FFV)的附加值低、基础设施差以及标准匮乏等原因,大部分印尼零售商更偏好直接进口FFV产品。在印尼超市里,大约80%的水果和约20%的蔬菜来源于进口。

(六)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出口的主要产品结构特征

从产品结构看,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出口的主要产品为加工鱼肉、加工水果和肉类产品。20世纪80年代早期,鱼类加工产品(占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出口的18%)与肉类产品比重相比并不高,但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2006年,鱼类加工和水果加工产品占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3%和21%,主要出口国为中国、智利和泰国,中国鱼类加工产品出口占发展中国家鱼类加工出口总量的份额达25%以上,泰国和智利分别为15%和9%。由于全球经济放缓使消费偏好向比鱼类更加便宜的肉类产品转变,导致鱼类加工产品的贡献度下降,肉类加工产品出口贡献度上升。出口国中,巴西的肉类产品出口占发展中国家肉类出口总量的近一半左右,其次是中国(10%)和波兰(9%)。

二、影响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一般因素

不同的国家食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综合起来,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一)贸易政策制度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制度是影响食品出口结构变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贸易自由化鼓励生产者以出口代替在国内市场的销售。1986-1994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后,包括加工食品在内的农产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已经明显下降。2003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议加工食品关税税率至少要下降到13%,发达国家基本上达到了这个税率。以2005年加工食品进口关税为例,美国为10.2%,欧盟为13.2%,日本为16%;而发展中国家的税率仍然较高,其中中国为27.8%,墨西哥为30.7%,印度则高达32.6%。2004年,由世界贸易组织常务委员会通过的计算关税的公式构架被最终采用,为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二)规模经济与先进技术的影响

伴随着消费量和生产量的增长,食品生产成本也在攀升,规模经济与先进技术是加工食品成本的重要决定因素。要降低成本,促进加工食品的出口增长,发展中国家首先要依靠国内市场发展规模经济。而对于那些高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除了规模经济外,还可依靠采用先进食品生产技术来降低生产成本,在此方面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丹麦是世界最大的猪肉出口国,猪肉产量只占世界总量的2%,出口量却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7%,其养猪总量的85%用于出口。丹麦的人工成本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养猪业面临的挑战就是通过如何革新、自动化以及进入外国的食品加工市场,如波兰和西欧的市场,来降低生产成本的。

(三)支持加工食品出口的其他政策措施

包括为所有加工食品相关产业供应链提供财政支持的功能完备的金融市场(DC),使食品出口公司能更好地规避管理风险和保证运输、原材料和商品、技术扩散的良好财政支持,公路、铁路、港口、通信、能源系统、终端市场、仓储和工艺设备的基础设施(INFRA)的支持。我国为把马铃薯加工产业打造成覆盖亚太、拉美、非洲地区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国家采取有效措施,从财政、税务、金融等各方面,切实加大了扶持力度。对目前已普遍实行的“农业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明确规定将马铃薯纳入覆盖范围,享受粮食作物应有的待遇,从而促进了其出口利润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四)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

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所带来的损害如毒雾酸雨等现象极其广泛,对农作物的损害尤为显著。化肥、农药以及生活中大量化学制品的使用,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已成为今天的主要污染源。近几年来我国各沿海省市时常发生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如2007年,北京、浙江、福建等省相继发生了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贝毒问题,我国贝类产品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出口贝类产品因为贝毒问题而被退货的事件常有发生。

(五)食品安全标准的影响

目前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对发达国家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践中,食品安全标准的存在使发展中国家通常处于不利境地,由此而引发的争议不断上升。从1995到2003年,SPS措施争议案提到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案例由200项增加到近千项,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对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即使在市场真正开放的情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者也会由于食品安全标准的限制没有能无法获得较高的收益。

三、促进中国食品出口发展的应对之策

中国是食品进出口大国,多年来食品贸易不断扩大。2009年我国出口食品342.9亿美元,食品出口额列前十位的品种分别为:水产品及其制品、蔬菜及其制品、罐头、食品添加剂、粮食制品、果汁及饮料、干果及坚果、谷物及制品、调味品和豆类等,主要出口国为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经济较发达地区。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食品出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距离还相当大,随着国外在食品安全方面设置技术限制的持续升级,与欧美等国的互认问题增加了新的贸易障碍。为极大地促进我国食品的出口,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对于食品出口问题务必积极应对。

(一)提升出口食品的加工深度

以通过加强加工食品新品种的研发和技术创新,适应国际市场加工食品出口不断增长及消费多样化的需要,提高我国出口食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高起点做好食品深度开发的发展规划,根据空间、区域、行业、产品等诸多方面因素,确定优先支持的企业项目。以技术和产业支撑形成从粗到细、从低到高的产品链,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中国出口食品的增值水平和总体知名度,进而不断提高出口创汇利润。

(二)密切关注和研究新标准的最新发展动态

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出口企业等应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合作,深入研究国际新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新闻媒体以及国外客户的作用,通过培训、研讨会等各种有效途径向相关出口企业进行全面的宣传指导。通过制定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建立包括食品种植养殖、养殖饲料、加工、包装、运输、仓储、贸易、卫生安全检测及管理等科学、规范、完整的全过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确保食品全过程的卫生控制与管理符合新标准的要求。出口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提前按新标准要求进行自查和整改,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及早应对,主动规避和防范风险。

(三)强化出口食品的安全监管

加强出口食品的源头监管,重点对企业加工所用的原辅料、添加剂等实行备案管理,强化企业的溯源体系,对原辅料采购、运输、生产加工等环节进行全面检查,实行生产全过程监督管理势在必行。同时,要建立风险分析制度,提升检验检疫工作的有效性,及时掌握出口动物产品质量动态和变化趋势,加强对不合格产品的风险分析和后续监管力度,加强口岸查验和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指导和法规标准咨询。

(四)加大力度拓展出口市场

在巩固做大传统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应大力开拓澳洲、南美、中东、俄罗斯等新兴食品市场,通过实行多元化的市场战略来规避出口市场波动的风险。同时,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逐步开发一些具有潜力的出口市场,如中亚等地,根据其经济特点和消费者的偏好及风俗习惯,对产品和市场进行准确定位,从而扩大市场的覆盖率和占有率。

(五)建立和完善食品出口的支持和服务体系

政府应以政策扶持为导向,完善食品出口政策支持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食品出口的发展。重点是完善农业合作社制度,在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背景下,使其发展成为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业组织。以建立信息平台和通道为载体,及时准确地为企业及有关单位提供重要出口农产品相关数据、国外政策法规、市场供求变化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