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邱晓明范明华熊红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邱晓明范明华熊红梅

邱晓明范明华熊红梅

邱晓明范明华熊红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病理科福建龙岩364000)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胃炎内镜下的表现与临床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来提高慢性胃炎内镜诊断的正确率。方法:随机选取在医院接诊需进行内镜检查的临床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诊断,经过内镜检查后对符合慢性胃炎的所有患者进行病理组织的活体检验,将慢性胃炎内镜的检验结果与病理活体检验的结果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结果:经过病理组织的活体检验后,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占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的百分之五十六左右。结论: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很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者在诊断结果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临床生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将内镜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结合,诊断结合作为胃炎的确诊依据。

【关键词】慢性胃炎内镜下临床病理检查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5-0069-02

通常情况下慢性胃炎的症状是上腹疼痛和饱胀,空腹时比较舒适,饭后就会觉得不舒服,可能因胃部功能障碍,进食虽不多但觉过饱,病人常诉“胃弱”或“胃软”,常因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引起症状或使症状加重,这些症状用普通的药物不易缓解,多数病人说食欲不振等。此外,出血也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合并糜烂,可能导致频繁小量出血,也有可能出现大出血的情况,急诊胃镜检查提示,在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急慢性胃炎占20%~40%,出血以黑便为多见,一般持续3~4天后自动止血,数月或数年后可再发。

胃炎分为以下几类:

1.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类型,它通常表现的症状为上腹疼痛,疼痛多数无规律、腹胀、嗳气、反复出血等。多数患者可无症状。

2.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其是摄取食物后,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3.慢性糜烂性胃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及性别。出现的症状时往往发生的急并且病情重,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出现呕血、黑便,休克,出血停止后常易复发。

4.小儿慢性胃炎:症状并无特异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临床表现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且病程迁延。

5.老年人慢性胃炎:平时自觉症状可较轻微,有的到出血或癌变等合并症出现时才被发现。

导致慢性胃炎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现已明确Hp感染为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有人将其称为Hp相关性胃炎,但其他物理性。除此之外,还有可能是其他生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不断重复感染人类也可以导致其症状发生。病因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即可形成慢性病变,目前医学界已经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变,先有浅表性炎症最后变为不可逆的萎缩性炎症,从临床观察作为证据可以充分说明这一问题,青年人多为浅表性胃炎,老年人多为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又常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病人,目前认为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因素作用造成。幽门螺杆菌感染(20%),触酶阳性,具有尿素酶活性的革兰阴性螺旋菌,3μm×0.5μm大小,呈弯曲状或S字形,一端有2~6根带鞘鞭毛,活动性胃炎95%有此种细菌感染,医学界通过临床研究已经证实Hp在慢性活动性胃炎的检出率达98%~100%,说明了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与Hp的感染关系密切。Hp引起胃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可在黏液层中自由泳动,与上皮细胞及黏液的糖蛋白和糖脂靶位结合。可与上皮细胞结合而使微绒毛脱落,细胞骨架破坏。它产生多种酶及代谢产物,如尿素酶及其产物氨,过氧化物歧化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2和C,我们的实验证实Hp阳性个体胃黏膜和胃液氨明显高于Hp阴性个体,说明尿素酶在胃内水解大量尿素产生大量氨,而氨在动物实验可造成显著的胃黏膜损害。可以使人体免疫反应:Hp感染后可以通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和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或加重胃炎的形成。由于Hp的感染,黏膜固有层出现大量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被破坏与细菌的浸润程度及细菌与细胞接触的紧密程度成正比,当中性粒细胞出现时为炎症活动的指标,表面黏液消失,细胞变性坏死,大量中性粒细胞穿过腺颈部进入腺窝,形成腺窝脓肿(管型),使腺体的再生受到极大影响等。

年龄(10%):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年龄愈大,胃黏膜功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伤。

吸烟(10%):严重吸烟者胃炎的发生率可升高,Eward发现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40%可发生胃黏膜炎症。

根据病人的症状如饭后上腹部饱胀,可疑胃炎的存在,但如果需要肯定诊断进一步明确部位及程度就必须通过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同时还必须除胃溃疡病,胃癌,慢性肝病及慢性胆囊病。医学界参考慢性胃炎的悉尼分类法,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包括病因,病变部位,组织形态学(包括炎症,活动性,萎缩,肠上皮化生以及Hp有无),并对病变程度进行分级(无,轻,中,重),与组织学平行,对内镜所见也进行分类诊断并分级。

鉴别诊断:

1.胃癌:慢性胃炎之症状如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贫血等少数胃窦胃炎的X线征与胃癌颇相似,需特别注意鉴别,绝大多数患者纤维胃镜检查及活检有助于鉴别。

2.消化性溃疡:两者均有慢性上腹痛,但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规律性,周期性疼痛为主,而慢性胃为疼痛很少有规律性并以消化不良为主,鉴别依靠X线钡餐透视及胃镜检查。

3.慢性胆道疾病: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常有慢性右上腹,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关,易误诊为慢性胃炎,但该病胃肠检查无异常发现,胆囊造影及B超异常可最后确诊。

4.其他:如肝炎,肝癌及胰腺疾病亦可因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而延误诊治全面细微的查体及有关检查可防止误诊。

小结:

慢性胃炎是人类常见的疾病之一,通过临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慢性胃炎出现时人们经常出现的身体状况,通过内镜下的检测可以完全确定其病症。通过分析胃炎出现的原因我们可以在以后治疗过程中加入新型的医用药物,尽早解决病人的疼痛,快速解决人们的问题,是我们医生应尽的责任,我们要在以后的工作更加的努力,解决更多的疑难杂症,战胜病魔,解救病人。

参考文献:

[1]夏玉亭,丁中麟;胃炎临床研究进展[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究会共识意见;胃肠病学;2005.5

[3]全国胃癌防治研究协作组病理组;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活检病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