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冯文娟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口语表达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创业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口语表达能力不高的问题。本文以高职院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为研究对象,找出贫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现状、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口语表达;提升策略

口语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传情达意,述说事物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说话的能力。在日常教学和交流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讲授型教学模式影响,表达机会少,缺乏对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导致表达能力差,在公众场合不敢开口说话。家庭贫困学生受环境、机会、自信心等影响,语言训练和实践机会较少,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词汇匮乏,导致求职面试及就业后,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偏低。

一、高职贫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现状

口语表达是一种双方或多方互动的复杂言语行为,包括选词表意能力、有条理地表达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读的能力。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生活交际口语表达不规范、学习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弱和职业交际口语表达能力低三个方面。

(一)重视不够,口语表达不规范

受环境和家庭条件影响,贫困家庭学生对语言的重视程度不够,极少投资语言训练,没能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贫困学生自尊心强,心理脆弱,与同班同宿舍同学不能有效沟通,因交流障碍而产生矛盾,关系紧张。有些在生活交际方面表现木讷,与班主任、辅导员沟通不积极不主动,有时害怕表达,在各方面急需提高。

(二)普通话水平低,语言表达能力弱

[作者简介]冯文娟(1981—),女,硕士研究生,山东菏泽人,武威职业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课题《面向精准扶贫的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与创业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

贫困家庭学生多数生活在农村,日常交流都使用方言,普通话水平较低,进入大学后,周边同学都用普通话交流,导致这些贫困学生不敢开口,自信心不足。表达欲望不强,在课堂上不能有效的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解缺乏积极回应,对提出的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或者知道答案却不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口语复述能力较差,回答专业问题时缺乏条理性分析。朗读课文不流畅,发音不标准,情感运用不到位,语音语调把握不准,不能做到抑扬顿挫。

(三)职业交际口语表达能力差

在学校举行的辩论赛、演讲比赛、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中,鲜少见到贫困学生的身影,这部分学生思辨能力弱,演讲水平差,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较少。在求职面试中羞涩紧张缺少自信,不能很好的展现优势特长,缺少竞争力。

二、制约贫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因素

高职院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几乎全部来自山区、农村和偏远乡镇,生活环境相对封闭,见识面狭窄,对有些问题缺少独特的见解。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后,害怕在众目睽睽之下开口讲话,害怕与同学、老师沟通。另一方面,建档立卡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相对偏低,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缺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的勇气和自信。

部分偏远地区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普通话不标准,甚至使用方言教学,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设置因素

虽然各高职院校均已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人文素养课程,个别专业开设普通话口语课程,但课时有限,课程设置偏重文学鉴赏和文书写作,缺乏学生口语练习内容。教学形式上,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等基础课程,多采用合班课大课堂授课形式,课堂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普通话训练和开口讲话的机会。

(三)人才培养机制因素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强调技能培养。因而,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加大专业课程课时,压缩人文素养课程,没有意识到贫困学生学习能力偏低、知识迁移能力弱、口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

(四)网络交流平台影响

网络交流平台就是以互联网作为交流分享的平台,综合利用网络载体,达到双方思想交流。信息化时代,网络交流方式多样,使用便捷,已成为人们互相交流的重要工具。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QQ、微信、MSN等方式沟通,弱化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有自卑倾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容易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生活,可以在网络朋友圈里滔滔不绝,畅所欲言,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公众场合却沉默寡言,不敢开口表达。

三、高职贫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策略

(一)强化普通话口语训练

1.加强语音语调训练

在人文素养课程中增设普通话训练内容,强化语音语调和朗读技巧训练。针对地方方言特点及学生的难点音,加强声母、韵母、声调训练,区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和声调,强化吐字归音训练,使发音清晰、声音饱满,富有弹力。多听、多说、多练,及时纠错,让舌头灵活起来,能够准确流利表达。

朗读训练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良好的口才从朗读和朗诵开始。强化学生朗读技巧训练,包括外部技巧和内部技巧,外部技巧即加强呼吸和气息训练,达到言语声音上的“松弛”“耐久”“清晰”“纯正”;内部技巧包括加强停顿、重音、语调、语气训练,内外结合才能使朗读贴合作品,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2.坚持说普通话

校园里可以练习“说话”的场所比比皆是:广播站播音服务,实验室的讲解、介绍,新生入校的接待,来人参观讲解,运动会、球类比赛的解说等等。艺术节、文艺演出更是学生表演的舞台,主持人的主持实践也是很好的口语训练。学校要创设场景,鼓励贫困学生消除思想障碍,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大胆开口,逐渐减少说方言的时间,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积极参与口语表达类活动,以赛促学

学生思路不清晰、言语不流畅、说话时间不足等问题都与心理紧张有关,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语表达类活动,克服紧张心理。鼓励贫困学生参加学校各种类型的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比赛等活动,教师加强指导,从作品选择、发音、舞台表现、课件制作、稿件背诵等多方位强化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励,培养贫困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心理素质,提升口语表达水平。

(三)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口语情景训练

以抽取的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的部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为样本,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专业介绍、专业知识复述、光伏发电设备介绍、实验实训设备介绍、专业知识抢答赛等活动,逐步提升对专业知识的熟识度,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四)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思维训练

求职面试时,口语表达是应试者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面试中语言表达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应聘者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会推动面试的顺利进行,给面试官留下较好的印象,使面试官全面了解应聘者的能力和素质。以就业为导向,集中开展介绍类、述评类、对话类练习。介绍类包括自我介绍、介绍他人和介绍事务;述评类即针对某一现象或某种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表明态度;对话类包括模拟与同事、与领导、与客户等不同场合下的对话,增强训练的目的性和实用型。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特点,采用普通话口语训练、参加口语表达类竞赛、专业情景训练、就业环节专题训练等方式,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贫困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赵颖,朱建国,冯昀霞.普通话口语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树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5,(4):92-93.

[4]李微.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2):44-45.

[5]艾华.思维训练与口才训练同步进行尝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