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市公交站场设计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0
/ 2

试论城市公交站场设计工作

杜洋明

身份证号码:51092119920909XXXX

摘要:通过对现有公交站场设计的实际使用情况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关键且具有代表性的场设计问题。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找出可靠而有效的解决方案,使未来的公交场设计研究能深入到人类使用行为当中,设身处地的从使用者的心理出发去改善现有场的设计,使之更加人性化、无障碍化、环保化、高效化,能够适应未来中国的公共交通体系的发展与变革。

关键词:公交站场设计;使用行为;无障碍设计;用户心理需求

城市公交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公交站场作为公交发展的配套设施,是公交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制约因素。近几年来,各地中心城市的功能强化使人口的汇集速度不断加快,使城市交通运输系统面临更大的压力,而土地资源的稀缺要求城市交通系统有更高的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虽然在大力发展公交、公交优先的现实中,公交车与小汽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随着许多公交线路公交站场建设明显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公交发展和公交优先,导致公交车停靠无序,极易造成车辆拥挤堵塞,埋下不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公交车夜间停放无统一场地,存在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因此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加快城市公交站场的建设势在必行。

1.公交车站设计的实际应用

在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中,交通系统及交通方式在整个社会变革中具有关键的作用。作为城市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公共交通系统及公交站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使是在拥有私人交通设备是一个大的主流趋势的情况下,公共交通体系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它是协调和贯穿整个城市的一个重要交通纽带。这种公共的交通体系弥补了私人交通领域的一些不足,是衔接政府与民众的一个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个国家都在大力研究公共交通及市民出行系统,政府鼓励民众采用公共交通运输设备来出行的目的并非只是建立公共体系完整上那么简单。毕竟由于地球本身资源的有限化、衰减化趋势,使国民的生活方式更加强调能效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能效和空间的高效使用率。虽然公共交通同私人交通对比有其一定的缺陷性,即出行的即时性、自由度、舒适度、隐私度、安全性,但从长远来说,乘公共交通设备出行对整个社会来讲更加环保、节能、人性化、无障碍、高效。但是显而易见的是,私人交通使用方式与公共交通使用方式在通达性和便利性上具有较大的出入。在未来公共交通体系的构建中主要还是强调这种配合性,即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协调关系问题。私人出行方式与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方式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当然这也给公交站点的设定及整个公共交通系统设定上提高了难度。

2.现今公交站设计缺陷及改善方式

2.1公交站候乘区人性化设计的不足

多年来,关于乘客在使用行为上的变化(乘车方式的变化)的相关研究一直都是公交站设计的一个重点,公交站候乘区设计直接面对乘客,是与乘客发生互动最频繁的地带。那么它的存在形式就要极大地满足用户(乘客)的需求,人类生活方式与出行方式的突变给公交站候乘区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交通系统在超大型城市中常见,那么随着生活及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在户外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而且在超大型城市中的空气质量也是个大问题,人们在街道旁等车的时间过长会吸入过多的尾气,这是开放式公交站的一大弊病。而且,由于超大型城市建筑密度过高,在夏季尤为炎热,这会促使更多的人去选择其他的出行方式(其中多为私人驾乘的出行方式),毕竟时间和效率在现代社会中最受强调和重视的。

2.2公交站候乘区人性化设计的改善路径

公交站属于户外公共设施,要考虑天气因素。天气过热时,长时间暴露在户外的高温下,如果再由于等候时间较长,乘客选择其他私人交通工具出行的比率会增大。同理,还有对暴雨天气的考虑,这些都是要放在公交站设计需求之内的。例如迪拜的室内空调巴士站,因受当地较高气温的影响,迪拜政府修建了几百个封闭式空调公交站,不仅造型非常美观,而且非常舒适,为当地的居民在高温下等车提供了舒适的候车环境。但其成本过高,迪拜的空调巴士站只是作为一个个案出现,在现有条件下并没有在全球普及,毕竟这样的公共设施的建设会加大政府财政的支出。但我们能意识到这是未来巴士站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即提高乘客候车环境的舒适度,降低公共出行方式与私人出行方式间的差距。

2.3人车分流设计理念较弱

由于设计单位水平参差不齐、没有专门的公交站场设计规范等因素影响,不少站场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没有交通流线设计、人车分流设计的理念。造成站场建成使用过程中,出现人车交织或车辆彼此之间交织的现象,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也降低了乘客舒适度。

2.4采用人车分流设计,优化交通流线组织

公交站场设计时,进行人车分流设计,从交通角度,优化人、车交通流线组织,并根据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公交站场平面布局,从而避免人车交织引起的交通安全隐患。

优化前

乘客需要在站场内穿行,通过站场车行道区域来到候车区才能上车,乘客下车后也需要穿越站场才能离开。在站场内,人流和公交车流没有实现很好的分流,存在人车交通组织流线交织,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交通安全隐患。

进行人车分流设计优化后

乘客上车、下车后均在外围人行通道区域,不会在公交站场内穿越,实现了对公交车流、人流进行分流,有效避免人车交通冲突,避免了因此产生的交通安全隐患,提高了乘客服务体验。

3.对无障碍公交站设计更新认知

3.1无障碍公交站设计所针对的人群分类

通常情况下无障碍的设计总是围绕着残障人士去考虑,但是实际上障碍是一个大的范畴,老年人也会遇到各种识别方面或通行方面的障碍,儿童也会遇到尺度上的问题,所以对无障碍的设计的认知应是一个更大的范畴。对于无障碍设计的更高需求是从用户心理角度去考虑设计,而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满足,设计的角度应转到从用户的心理及切身的需求去考虑。举例说明,我们在日常乘车的时候很少看到残障人士乘车,即使看到老人上车的时候我们都要去等,老年人的动作慢影响到了车辆本身的停靠时间,继而影响到整个公交车的行驶效率。在其他乘客与司机等待老年人上车的同时,老年人本身也感受到与他人的不同,继而产生心理反映。

图1无障碍设计

3.2对无障碍公交站的全新认识

残障人士深知自己与常人不同,从相关心理学调查上看,残障人士不大喜欢被常人特别关注,他们希望得到与常人的同等对待,因此避免过多地出现在公共场所的机率不完全是出行不便,而是在出行过程中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常人不同而遭到异样的眼光,使这些特殊的用户在心理上产生障碍,而不愿意在公共场合频繁出现。那么我们所做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在改善乘车方式的同时,加强针对行为差异性显现的设计,使公交站在被乘客们使用之时能够降低这种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即通过设计来缩小不同使用者的使用行为的差异性,从而使其使用行为趋同化。减轻用户对象在心理上的障碍。让出行变得更加容易简便。在这里也就需要设计师在原有的站设计上增加更多的辅助设计,通过设计打破这种心理障碍,使这些特殊人群的使用行为更加流畅、自然。

4.未来公交站设计的发展趋势

规划思路的确定与城市布局、规划期限密切相关。通过对佛山市公交

站场专项规划的分析,明确了“规划要远近结合,对公交站场进行总体规划的同时重点放在对近期城建有重要意义的站场”的规划思路。

公交站场布局规划的思想是分类规划,在各类站场布局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交通特性进行布局规划。

在未来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站场设计会有更多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基于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尽可能地在发挥最大能效的基础上达到一种平衡。即公共交通系统与私人出行方式之间的平衡、使用者与站体之间的平衡、特殊群体使用者与普通使用者群体之间的平衡。未来的公共交通系统会更加发达、便捷,政府应大力推广公共交通出行的方式,建立一套更加行之有效的公共交通体系,使民众在使用这个庞大的交通体系的同时感到舒适,进而更加积极地配合政府去实施这样的一套体系。毕竟公共交通相较于私人出行方式来说是环保的、低能耗的、绿色的出行方式。

在公交站设计研究的时候我们会碰到较为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叠加会使问题趋于严峻化,如果未来的公共交通没有得到更多的改善,那么未来社会的交通场面将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混乱,有限的土地无法承载不断增加的小型轿车的数量。其实我们在解决很多设计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徘徊于平衡与取舍之间的纠结,平衡利与弊之间的关系成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思路才是我们未来研究和改进公共交通及公交站设计的发展方向。

结论

城市规划管理正逐渐步入法制化的轨道,而规划文件作为法制化规划管理的技术支持文件,公交站场这类交通基础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来构建公交站场布局的骨架—公建类站场,还需要密布于各个居住区的配套公交首末站来弥补和延伸轨道交通的服务,进一步完善公交的“门到门”服务。公建类站场的用地控制可以通过专项规划来指导公建类公交站场的规划建设,居住区配套公交首末站则必须依靠有关规范或技术标准来加强控制和建设,国内相关规范的制定、修订和完善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张伟.站场建设“硬伤”导致城市公交“自造”拥堵.市场报.2018

[2]林子深.大城市公交站场规划建设用地问题研究.致富时代下半月,2016年8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