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运行现状及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2
/ 2

包头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运行现状及思考

董佰卓孙小珀何淼钟美婧许云霞朝鲁巴根

包头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014040

摘要:目的:探讨包头市目前院前急救所面临的形势,尝试建立一个长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要求相适应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日益增长的急救医疗服务需求。方法:对2015至2018年包头市120医疗急救指挥平台数据信息统计和分析、现场调研和深入走访等方法,分析对比研究包头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所面临的挑战和存在问题。结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总体上我市院前急救医疗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仍然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合理、急救人员不足、急救队伍不够稳定、车辆设备配置不足、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结论: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增多,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规划全市急救医疗资源、增加院前急救人员、提高院前急救人员待遇、稳定院前急救人员队伍;加强以政府主导,增大院前急救的政府投入,增加财政补助标准,加强信息化建设及共享和联动,增强全市院前急救的救治能力和水平,显得日益迫切。

关键词: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急救站;现状

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广义的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而狭义的院前急救是指具有通讯器材、运输工具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院前急救体系是由政府主办的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1]。我市前急救服务体系始建于2002年,当时在全区尚未有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在院前急救、各类突发事件和应急保障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次对18个急救分站,从多个层面、多角度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和探讨,拟为建立全市科学合理的院前急救长效工作机制提供决策依据。

1对象和方法

以我市“一个中心十八个急救分站”为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收集2015至2018年包头市指挥平台的数据信息、并分析,现场调研等方法,分析探讨出包头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所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2结果

2.1发展成效

2.1.1院前急救网络不断健全。

目前全市18个急救分站与2015年相比,急救分站数目没有增加。

2.1.2院前急救队伍不断壮大。

院前急救现有各类急救人员530人,其中医疗、护理专业技术人员379人,司机95人,担架工56人较2015年没有增长。

2.1.3院前急救能力逐步增强。

院前急救体系运行17年来,院前急救接警量和救治伤病员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常住人口282.93万,2018年常住人口288.87万,较2015年增加5.94万,较2015年增加2.10%。2015年报警量约5.3万次,救护车出警3.68万车次;2018年报警量约6.18万次,救护车出警4.26万车次。

2.2目前存在不足

2.2.1院前急救资源分布不均。按服务人口计算,全市急救站设置数量已达标,按人口密度计算,院前急救资源分布不均,九原区(市南区)城市居民开始增加、分站偏少。

2.2.2院前急救队伍不稳定。院前急救工作业务范围广、工作压力大、待遇相比院内人员低,很多专业人员不愿意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目前我市急救专业医护人员共379人,占全市医护人员的2.4%,在院前急救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医院急救站采用轮转上岗的方式完成院前急救工作,而且医务人员院内院前兼顾。在目前五大中心建设积极推进过程中,急救队伍不稳定已成为制约院前急救发展的主要因素。

2.2.3院前急救车辆设备配置不高。全市用于院前急救的救护车共有34辆,使用年限在5年以上的有13辆,占38.2%,10年以上有0辆。现有救护车购置时间较长,车辆使用频率高、车况老化较快,以致救护车整体车况偏差,经常因小故障频发停车,导致中心派车困难。救护车的车载急救设备多已陈旧、占用空间大;没有音视频传输系统、单兵装备,无法达到“智慧急救”的目标。

2.2.4院前急救运行压力不断加大。按每7.5万人口一辆救护车,我市需要配置38辆救护车,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增强、人口老龄化凸显,年报警量及出警量均不断上升,院前急救运行压力日益加大。

3讨论

人口在增加,人口的分布在改变,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院前急救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大对120急救投入力度迫在眉睫,稳定院前急救人员队伍,提升医疗救治水平院前急救人员与院内急诊科医护人员是急救体系建设和运行的中坚力量,促进双方技术交流、加强专业素质培养,特别是重视院前急救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既是院外急救医生也是院内急诊医生的急救专业人才是做好院前院内急救衔接的关键[2]。医院应该在院前急救人员引进、招聘和机构绩效工资核定、人员的绩效奖励补助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加大宣传培训,提高院前急救公众素养借助现代化传媒手段,采取微信课堂、急救体验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院前急救医疗工作及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充分发挥院前急救档案鲜活的生命力[3]。充分利用院前急救医疗的资源,对社会公众进行急救常识的宣传教育,增进社会公众对急救

医疗知识以及呼救方式的了解,不断提高公众的急救自救意识,转变公众的急救需求观念,提高群众整体自救、互救能力和水平[4],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救援功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孙友鲲.大连市金州区农村院前急救资源配置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0):134-136.

[2]郭憬昱,张进军.我国急救医疗体系院前与院内衔接[J].中国医刊,2016,51(9):10-13.

[3]吴安娜.借力生命急救体验馆,加强院前急救档案建设[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8,29(2):251-252.

[4]杜晶,杨新伟,张鹭鹭.国内外院前急救社区化[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8,25(9):835-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