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理论下的“手”和“hand”的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3

原型理论下的“手”和“hand”的对比分析

郭虹

郭虹(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5-0047-02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原型理论下的原型分裂与原型转换,对汉语“手”和英语“hand”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造成语义差异的认知和文化原因,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在跨文化交流中获得成功。

关键词:原型理论;手;hand;语义差异

一、原型理论

Lackoff曾指出:对我们的思维、感知、行动和言语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范畴划分更基本的了。原型理论正是认识语言学关于范畴划分的理论(李福印:2008)。在20世纪50年代,LudingWittgenstein通过对game的研究,发现范畴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未必具有共同特征(attribute),而是因为某些成员整体中的相似性有些甚至是细节上的相似性,这些共有的相似性就形成了“原型”,更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Resemblance)。直到1975年,Rosch提出了原型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某一范畴的范例”。笔者认为,原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中心性与等级。

每一个范畴之内都会具有一个原型(prototype),它具备了这个范畴的所有典型性特征,因而被称为该范畴的典型成员。其他则被成为较典型性成员或非典型性成员,按照自身与典型性成员的特征的亲密度依次排开,从而形成了成员之间显著的等级阶梯。例如,门这个词最初指的是“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比如“门儿、防盗门”;随后进一步引申“为建筑物的出入口”,如“门口”;随后抽象程度不断提高,扩展为如“门第、门风”,指的是封建家族的一支或是“分门别类”,指的是事物的分类。

2.开放性。

Lackoff认为范畴都是开放的(TaylorJ,1989)。由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想象力等因素,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受到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并导致了人们的认知感受无法与语言符号形成一一对应关系。因而,我们可以说范畴必须是开放的,而不是闭合的。例如,shopping(购物)一词,以前主要指的室内购物或市集购物,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online-shopping(网络购物)一词。因为网络购物同样也具有着购物的特征,因而也可以被划入“shopping”这一中心范畴之内。

3.范畴边缘的模糊性。

由于“家族相似性”理论,相邻范畴总是相互重叠并渗透的。也就说A范畴与B范畴成员之间存在共同特征。例如,以真金白银为原材料,经过艺术大师的精心设计和雕刻,再由国家指定的造币厂专门铸造并限量发行的“新中国贵金属币章”既属于法定货币又是珍贵艺术品。因而范畴边缘具有模糊性。

4.原型分裂与原型转换。

原型分裂与原型转换由Ungerer和Schmid提出,其中原型分裂指的是原型从一般到具体的变化,其中心特征没有改变。而原型转换指的是改变了某一范畴的中心特征。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由于非语言知识的变化,例如经济社会或历史因素等,某一范畴的中心特征得到了改变。之前这种现象被称作语义转换或语义替换,后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被称为原型转换。下一章将对其详细阐述。

二、“手”与“hand”对比分析

多义词的语义可以视作一类范畴,而其中的中心义项就是这个范畴的“原型”,语义的延伸往往是通过原型分离与原型转换来实现的。多义词“手”和“hand”的语义就可以被视为两种不同的范畴但是,无论你身处何种文化背景之下,当提到“手”或“hand”这个词语,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人体的基本部位。

(一)实体特征。

1.个例阐述。

实体特征指的是某一实体具有的表象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手”—作为人体的重要部位之一,其延伸意义是通过“手”这个原型意义扩展开来的。如下表所示:

(1)在B语义项中,经过原型分裂“手”从整体延伸到部分,如手指手掌等。但“手指”无法代替“手”所拥有的功能,如日常生活中我们说的“洗手”这个词语,指的是不仅仅包括洗手指,也包括手心手背等;

(2)在C、CI语义项中,“手”从人体部位成为某个领域人的代名词,如打手、敌手、高手或英语中的greenhand,oldhand。这个过程称之为原型转换,因为其中心语义特征由“身体部位”转换成了“某人”;

(3)在D语义项中,“手”从具体转变为抽象;

(4)在E语义项中,经由原型转换,“手”从名词转变为量词,表示数量的多少。例如,第一手资料、二手商品或英语中的asecondhand;

(5)在英文中均无法找到与F、G相对应的语义项含义。因而下文,将会对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进行重点分析。

2.无对应差异原因分析。

由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差异,造就了中外词语的不对等性。例如在日常翻译过程中,有时我们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来进行对等翻译;或是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我们也无法找到相对性的词语来表明自身的想法、观点,从而造成了误会与尴尬。下面主要分析的是“手”在实体特征阶段意义不对等性的原因。

(1)“手足情深”与“hand”。

自古以来,中国人偏爱用身体部位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如“手足情深、骨肉情深”。这是由于中国农耕文明起步较早,尤其是先于很多欧美发达国家,那时的生产工具如石斧、弓箭等都是用手来操作的。此外,中国古人认为,手是灵气与感性之物,与中国传统奉行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密切相连,所以中国人才创造出了诸如“心灵手巧”“手气”“手风”等诸多词汇,来表达他们对于手的重视。正是因为手的重要性,人们更偏向于用它来形容自己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以表明他人在自己心中的受重视程度。但是,大多数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农耕文明起步较晚,随后又先于中国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机器生产被人们所推崇。在这种状况下,人们的焦点更多的是放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频繁的“机器”上,而不是“手”上。这就是为何中国人偏爱用“手”来形容关系密切的这种现象的原因。

(2)“手(寸口)”与“hand”。

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中医把脉的部位是双手的手腕处,因此,人们常常将“手”和中医把脉的穴位—“寸口”联系在一起,后来直接用“手”来代指“寸口”,这体现了“以整体带部分”的转喻模式。相对欧美国家,不存在“中医”这种医学门类,因而也就无法找寻到相对性的词语。

(二)功能实体。

1.个例阐述。

功能实体指的是一个客体的功能性是客观存在的。例如,“眼”—人体器官之一,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看”。与“眼”同属与一个范畴的“手”,它的功能性就是“用手来做某件事情”,其引申语义如下表:

了解其引申语义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语义项H看以视作是语义项I、J、K、L的原型成员,换言之,他们是该语义范畴下的较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性成员。其语义成员均经过原型转换,进行延伸。

2.无对应差异原因分析。

(1)“大手大脚”与“hand”

如2.1.2诉述,手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是思维的体现,是视像的符号。因而,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从“手”入手,认识到“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大手大脚”这个词语来源于清•曹雪芹《红楼梦》

“成年家大手大脚的;替太太不知背地里赔垫了多少东西。”

由此句“大手大脚”多指对财物毫不吝惜;没有节制地随便花费。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总用“手阔”形容自己的消费方式。这里的“手阔”主要强调的是“手”的宽度,而西方文化之中主要是“hand”的属性只要是从“hardness,newness,goodness”等方面阐述的。

(2)“手”与“giveone’shandtosomebody”

在西方文化中,夫妻双方的结合是要在教堂中进行,在牧师的见证下完成的。圣经关于婚约的男女关系是这样说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在约的关系中真爱你的配偶的表现就是离开你的家人。这不仅适用于女人,也适用于男人。圣经说有一个离开的时间,作为丈夫和妻子,你俩在一起时就要离开以前所处的家庭。二人要在心志、意向、方向、意图上的合一,而不是简单的身体上的合一。所以,婚礼上,父亲要带着女儿进入婚礼殿堂,亲手交给新郎,就表示父亲接受新郎从此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组成新的小家庭。因而,giveone’shandto就有了结婚的意义。而中国结婚习俗是拜堂,主要指的是旧时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由此可见,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导致了双方用语的不同,因而无法一一对应。

(三)语言功能。

1.个体阐述。

语言功能,是指人们能够运用某个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某种意义属性达到其行为的预期值。例如,“手”作名词时,其核心意义指的是人体部位;而经过“原型转换”这个过程之后,词性从名词转变为动词、副词等。如下表所示:

下面以动词为例进行分析,“手”的意义在语义项H、I中虽然表达的是动词意义,但仍就以名词的形式出现。而语义项K经过原型转换,其词性由名词转换为动词,从“手”这个人体的基本部位转换成为用手去做日常生活中的某件事情,从而得到了“拿着,帮助”的意义。因而,这一过程可以表述为:AG(原型分裂)K(原型转换)M

2.无对应差异原因分析。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经过原型转换之后,“手”的所有语义项在汉语中都有体现,而在英语中缺失了语义项M。在这句话中,“不手”指的是不受桎梏。手,指桎梏之类的刑具。如李轨注:“手者,桎梏之属。”因而,在这里,手的意义可以引申束缚的意思。这种差异原因主要是由中外文化思维差异造成的。中国人较为含蓄内敛,因而说话方式不如西方人直接,而是采用较为迂回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结论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由于中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差异,“手”词群中的习惯用法与成语,不仅数量非常多,而且几乎都是通过原型分裂与原型转换相联系,或者是以比喻的方式。因而,由于词语意义植根于不同的文化之中,因而也就赋予他们多样的文化原型,这就需要我们从认知语言学与原型理论的角度来理解词汇语义从而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吴石梅.文化图示下“山”与“海”的中西文化内涵解读[J].长春大学学报,2010,(5):49-52

[3]BouvillainNancyLanguage,CultureandCommunication1997

作者简介:郭虹(1988-),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