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

姜洪涛贾灵强

姜洪涛贾灵强(辽宁省庄河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辽宁庄河1164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102-02

【摘要】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鼻内镜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4年,治愈77例,好转20例,复发5例。结论鼻腔解剖异常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主要致病因素。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手段,术后复发与手术的彻底性、术后鼻腔鼻窦处理有关。

【关键词】真菌病非侵袭性鼻-鼻窦炎鼻内镜

真菌性鼻-鼻窦炎是真菌在鼻腔鼻窦内所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临床较常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00年1月~2011年12月诊治20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均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现对其中资料完整的102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02例患者,男45例,女57例;年龄30~80岁,平均50.8岁;病程3个月到28年。单侧89例,双侧13例;单窦发病66例,多窦发病36例。主要症状:鼻塞伴流脓涕84例,鼻腔异味10例,头痛5例,面部麻木3例。鼻部检查:鼻中隔偏曲52例,鼻息肉24例,钩突肥厚19例,下鼻甲肥大46例,中鼻甲息肉样变常。全部病例均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病变窦腔内充满中等密度软组织影,可见点状、斑片状钙化影,无骨质破坏征象。

1.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其中局麻64例,局麻加强化麻醉15例,全麻23例。鼻中隔偏曲者先行鼻中隔矫正术,中鼻甲息肉样变性者行中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下鼻甲肥大者行下鼻甲外移或部分切除术。病变局限在上颌窦者按Messerklinger术式,切除钩突,咬除筛泡,扩大上颌窦开口酪样真菌团块,冲洗窦腔。局限在蝶窦者按Wigand术式,在后鼻也上缘1.0cM处开放蝶窦前壁并扩大开口,清理、冲洗窦腔。多窦发病者,行正规鼻窦开放术,清理术腔,反复冲洗。术中强调彻底清除病灶,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鼻腔、窦腔;切除其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5~7d;鼻用皮质类固醇激素2~6个月;鼻内镜下术腔处理:第1个月每周1次,第23个月每2周1次,以后每月1次,共半年;鼻腔冲洗2个月至1年;未用抗真菌药。随访6个月至4年。

1.3疗效评定采用1997年海口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鼻腔黏膜上皮化,窦口开放良好,无干酪样分泌物。好转:临床症状改善,鼻腔局部粘膜水肿、肥厚,有脓性分泌物或干酪样物。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鼻腔黏膜水肿、息肉变性,窦口堵塞,可见干酪样团块。

2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4年,其中治愈77例;好转20例;复发5例,再次入院后检查发现3例鼻中隔高位偏曲,1例蝶窦后完全阻塞,1例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2次手术后治愈。病理切片均证实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微生物学检查曲霉菌85例,念珠菌9例,毛霉菌4例,其他4例。

3讨论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健康人的鼻腔和咽腔黏膜表面可培养出多种真菌,这些真菌可作为正常菌长期存在,但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侵入组织内致病。目前认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因素为:①全身因素。②鼻腔、鼻窦口阻塞引起的低氧、湿润环境利于真菌生长繁殖。③某些地域的气候适宜真菌生长。④真菌的生物特性。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除病史、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外,还应包括术中所见及组织病理学、微生物学检查和必要的鉴别诊断,当临床表现难以鉴别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CT特征性改变:鼻窦内软组织影伴点状、斑片状高密度钙化影,无骨质破坏。②鼻腔分泌物的真菌培养。③手术中见。④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结果可作为诊断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金标准。本组病例均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彻底引流鼻腔、鼻窦,清除真菌团块及病变黏膜,保留正常黏膜及轻度水肿黏膜,生理盐水冲洗鼻腔、鼻窦,局部和全身均未用抗真菌药。本组病例中,随访6个月至4年,治愈77例,好转20例,复发5例。5例复发者中,3例鼻中隔高位偏曲,4例蝶窦口完全阻塞,1例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回顾整个治疗及随访过程,笔者体会:①认真阅读CT片。②手术时必须矫正鼻腔异常结构,保证鼻腔、鼻窦引流通畅。③真菌局限于蝶窦者,应使窦口开放足够大并切除上颌窦者,应用30°镜或70°镜力求观察窦腔内全貌,防止真菌团块残留。⑤术中反复冲洗窦腔,杜绝残留。⑥术后定期鼻内镜处理,鼻腔冲洗不少于2个月。因此矫正鼻腔异常结构、彻底清除鼻腔鼻窦内病变组织、充分开放鼻窦开口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手段。术后定期鼻内镜处理及鼻腔冲洗是预防复发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孔维佳主编.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93.

[2]俞肖一、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和病理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