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手术治疗足部骨折患者实施专科护理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3

探讨手术治疗足部骨折患者实施专科护理的效果

李翠芬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管护师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手术治疗足部骨折患者实施专科护理的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1月期间收诊的78例足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有39例。两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专科护理,评价护理效果。结果:①护理前,组间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干预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②统计并发症,干预组发生率为5.1%,对照组为17.9%(P<0.05)。结论:手术治疗足部骨折,配合专科护理,效果满意,可推广。

【关键词】手术;足部骨折;专科护理

足部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发病率高,会影响患者行走能力,甚至造成残疾。目前,手术是治疗足部骨折的常用方法,然而,有研究发现,术后,患者骨折部位功能恢复欠佳,通过科学的护理干预,可促进骨折部位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在此,本研究将78例患者分为两组,经不同方式护理后,观察评价专科护理在手术治疗足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1月期间收诊的78例足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有39例。对照组,21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4-67(44.1±5.69)岁。干预组,24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2-68(43.5±6.05)岁。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组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对症护理。

干预组实施专科护理,具体如下:(1)术前:第一,心理护理。护士及时评价患者心理状态,了解患者情绪变化状况,主动与患者沟通,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说明手术治疗的目的及意义,告知手术基本流程与配合要领,借助成功案例,鼓励支持患者,缓解患者负面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第二,术前准备。术前,护士带领患者进行X线检查,记录检查结果,作为手术参考依据。护士叮嘱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有助于患者尽快适应术后卧床生活。术前1d,常规备皮,术前12h禁食,术前4h禁饮。(2)术后:第一,切口护理。术后,护士将患者送回至病房,取舒适体位,头低脚高,促进骨折部位静脉血回流。护士密切关注手术切口、愈合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处理,严重时,需告知医生,对症治疗,遵照医嘱,适当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第二,疼痛护理。术后,护士评价患者疼痛程度,疼痛轻者,可通过聊天、播放音乐、看电视、阅读等方式,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疼痛剧烈患者,遵照医嘱,给予止痛药。第三,饮食干预。术后,饮食方面,24h内,以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多喝水,适当补充维生素、纤维素等,严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恢复期间,不得饮酒,多吃骨头汤、动物内脏等磷、钙、铁含量高的食物,促进骨折愈合。第四,康复锻炼。术后3d内,护士指导患者简单动作,如做起、抬腿、翻身等,以免全身肌肉废用性萎缩。3d后,根据患者病情,护士指导患者进行足踝关节屈曲锻炼,有助于恢复足踝关节功能。术后20d,可下床活动,但需控制下床活动时间。30d后,可指导患者行走。

1.3观察指标

第一,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core,VAS)[1],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0-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强烈。

第二,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2)检查,()用作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VAS评分

比较VAS评分,护理前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并发症

统计并发症,干预组2例出现并发症,均为切口感染,发生率为5.1%(2/39),对照组7例出现并发症,4例切口感染,1例愈合畸形,2例关节僵硬,发生率为17.9%(7/3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2=8.049,P=0.004)。

3讨论

足部骨折,发病率高,一旦骨折,会影响患者行走能力,若骨折未完全恢复,可能造成终身残疾。目前,临床上,关于足部骨折,多给予手术治疗,而护理干预是手术疗效的保障,有助于改善预后。其中,常规护理,是一种被动护理模式,缺乏针对性、专业性,片面性强,临床价值不高,限制了其应用。专科护理,指临床各专科特有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术,专业性强,操作相对复杂,涉及多种高新技术。专科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及疾病类型,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充分融合基础护理知识与技术,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有效控制病情,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2]。足部骨折手术治疗患者,实施专科护理,从术前与术后两个方面着手,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其中,术前侧重心理护理与术前准备,术后重点在于切口护理、疼痛护理、饮食干预、康复锻炼,为临床疗效提供保障。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实施专科护理,结果,护理后,干预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手术治疗足部骨折患者中,配合专科护理,不仅可减轻疼痛,而且可减少并发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龚秋云.手术治疗足部骨折患者实施专科护理的效果[J].医疗装备,2017,30(21):174-175.

[2]牛慧娟,郭婷婷,张晓敏.对进行手术治疗的足部骨折患者实施专科护理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04):54-55.

产后出血患者应用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的效果研究

雷洁琼

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人民医院418000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患者应用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截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按照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的纱条填塞法止血,观察组40例患者给予子宫压迫缝合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止血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相对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出血患者给予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能够快速地止血,降低出血量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产后出血;子宫压迫缝合术;效果

引言

分娩是女性社会角色变化与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阶段,其对于女性来说,风险较高。临床存在诸多的分娩诱发疾病,例如产后出血、产后抑郁等。尤其是在临床调查中发现,存在很多产妇都是因产后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而诱发严重的损伤,轻者因出血量过多,而导致机体严重衰弱,恢复期延长或者不孕;重者甚至会因为出血过多而死亡[1]。在相关研究中,对产后出血的定义为:产妇在分娩24h以后,其出血量超过了500mL的临床现象[2]。且根据临床统计发现,产后出血可根据时间划分为早期产后出血与晚期产后出血,前者是指多数产妇都在产后2h内出现出血症状,占比约为85%;后者是指产妇出血现象发生于产后7d到14d,占比为15%[3]。产后出血对女性的危害极高,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其医疗水平较低的区域,其发生率与死亡率均相对较高,严重影响着产妇与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对此,必须要对产后出血采取积极的干预策略。我院对这类患者采取子宫压迫缝合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截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按照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产妇年龄介于22~38岁,平均年龄(28.34±3.21)岁,初产妇24例,经产妇16例,平均孕周为(38.45±1.12)周。观察组中,产妇年龄介于22~37岁,平均年龄(28.45±3.43)岁,初产妇27例,经产妇13例,平均孕周(38.18±1.45)周。按照出血原因分类:子宫收缩乏力56例、胎盘粘粘12例、胎盘早剥12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纱条填塞法。选取特制的纱条,其宽度一般是7~8cm,长度为1~1.4m,将五层大纱条反复的填塞进患者的子宫,从而形成一定的压迫感,进而达到止血的效果。并且,给予患者静脉滴注20U催产素,在24h后方可将纱条取出,给予患者抗生素,预防感染。

1.2.2观察组患者给予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经患者子宫切口下缘3cm处进针,并且从对应的左上缘3cm处出针,并且绕过患者的宫底,在子宫后壁下端对应位置,进行进针与平行出针,再次绕过宫底,从子宫切口右上缘3cm处进针,在子宫切口右下缘3cm处出针。在缝合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对其子宫施加压力,同时,将两根风险拉紧,并且严密观察子宫颜色和阴道出血状况,在持续10min后,需要将腹腔关闭。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出血量进行统计,并且针对其临床症状的变化,对止血有效率进行统计。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相对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表1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组别例数有效率(%)出血量(ml)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4037(92.50)423.12±43.211(2.50)

对照组4030(75.00)1534.23±96.437(17.50)

3讨论

简单来说,产后出血就是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出血现象。属于分娩后的并发症之一。该种并发症的出现会使得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受到双重创伤,从而很容易导致其后期恢复存在障碍甚至死亡[4]。同时,根据临床出血的时间可以具体的分为早期与晚期。但是,无论是哪种产后出血,其会随着时间延长而严重化。因此,在临床上一旦发现产后出血,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内加以控制,才能将对产妇的损伤将至最低。另外,在临床上对于这类患者还可以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策略,尽可能降低出血,保障患者的健康。但是,如果发生出血,也必须要采取合理的干预策略。以往是以纱条填塞为主,效果一般,且感染的可能性较高[5]。对此,我院提出了子宫压迫缝合术,该种术式能够及时对出血部位进行干预,从而阻断血液循环,进而保证控制效果[6]。从两组患者的止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上比较,可以看出该种术式的优势。当然,在该种术式实施后,患者也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因此,还需要对其术后干预策略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对产后出血患者给予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能够快速地止血,降低出血量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刘藤.改良式多U型子宫压迫缝合术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D].山东大学,2017.

[2]贾惠琴.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106-107.

[3]王婉,俞丽丽,郑英如.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产后出血的研究进展[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05):542-545.

[4]魏红,戴哲凡,黄修治.子宫压迫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4,23(07):18-20.

[5]李列琼.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4):8-9.

[6]刘艳,蒋小亚,吴婉林,李敏,邹亚林.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02):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