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

李颖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医院)165000

【摘要】目的探究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46例脑卒中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或重建功能,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缓解患者焦虑,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脑循环障碍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点,并持续24小时以上,严重者可引起死亡[1]。现抽选我院收治的46例脑卒中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以探究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46例脑卒中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64.5±1.3)岁。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心理疏导与支持

脑卒中患者因失语、肢体瘫痪、大小便失控、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而感到痛苦、焦虑、悲观或恐惧,他们除了有一般患者的心理变化外,还可产生严重的心理和情感障碍,尤其是对那些不能完全恢复而被迫接受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的事实时,患者常出现程度不同的抑郁,甚至有轻生念头[2]。护理人员应予以适当的心理安慰和支持,使患者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鼓励患者主动训练,营造积极训练的氛围,并训练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我护理技术和能力。争取最大限度地生活自理和回归社会。

(1)护理人员应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运用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从认识上进行重新调整。在与脑卒中患者谈话时,语速要慢,力求简练、通俗、易懂;对病人不能回答问题时,可用点头、摇头回答;患者听不懂时要耐心地指导;与病人谈话时要认真听,并及时点头反馈,以示鼓励,必要时可配合手势、实物或图片以促进理解。对失语者,应鼓励患者开口讲话,积极参与交流。

(2)通过认知和行为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功能失调性态度;对患者的需要给予理解和支持;鼓励患者通过各种方式倾诉内心的痛苦体验,并给予安慰、激励、解释与积极暗示,以增强其心理应激能力。

(3)教会患者减压技巧,如转移注意力、想象、自我鼓励、放松训练等,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抑郁程度。通过欣赏旋律优美、节奏舒适的轻音乐可引起病人的注意和兴趣,达到心理上的自我调整。

1.2.2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1)卧床期:即从发病到病情相对稳定,一般为发病后1~3天。目的是防止压疮、肢体变形、关节挛缩,促进心肺功能及预防并发症,但应尽可能缩短卧床期,及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主动活动。①保持抗痉挛体位:脑卒中偏瘫的恢复过程中迟早会出现典型痉挛姿势,故从发病第一天起就应使患者保持抗痉挛体位。②注意体位变换:应每2小时翻身1次,以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并通过体位和肢体的伸屈肌张力的变化预防痉挛模式出现。③关节被动活动:为了保持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完整,预防关节粘连和挛缩的产生,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强感觉输入的作用,因此,维持关节活动是早期康复治疗不可缺少的措施。一般在脑卒中发病数日后即可开始,每日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3~5遍,直至主动运动恢复[3]。关节活动度训练以不引起各关节疼痛为原则。④早期床上活动:一旦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体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就应早期指导患者进行床上主动活动(床上主动翻身及桥式运动)。桥式运动训练:患者仰卧位,嘱两腿屈曲,双足平放床上。护理人员站在患侧,一手放在患膝上,协助患者向前向下拉压膝关节,另一手放在患侧臀下,指示患者抬起臀部(伸髋),抬起保持lO分钟,休息lO分钟,再做轮回。一天2次,每次半小时。

(2)坐位期:通常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坐位训练。正确的坐姿:患者双脚平放在地上,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伸腰挺胸,头颈保持直立使整个脊柱垂直于骨盆,上身的重心平分在两侧臀部,两上肢自然放在体侧或大腿上。当进行从坐到站和从站到坐的训练时,应紧密与日常护理工作结合,并加强安全保护。

(3)离床期:一旦患者坐位能维持30分钟以上就可进入此期,又称起立期,通常在发病后第5~15天[4]。站立时头要向前直视,躯干挺直,臀部前挺以保持伸髓、膝微屈、足跟触地,双下肢同等负重。在配合进行站立训练时,要注意患者的站姿,以及患肢负重的情况,并应经常提醒其尽量使患侧负重,抬头看前方,防止仅用健肢支撑站起的现象。站立训练时一方面要多鼓励患者,使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另一方面应加强安全保护,控制节奏,避免过度用力或过度疲劳。在使用矫形支具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观察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

(4)步行期:一般在发病后的第8~21天进行。在独立站立达30分钟并有移动能力时即可进入步行训练。在步行前应先进行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踝背屈练习。训练时,应给予必要的保护和协助。

(5)恢复期:一般在发病后1个月左右,患者在独立行走50m的基础上进行室外步行,即上下楼梯训练、斜坡行走训练等实用性步行训练,并配合继续肌力强化训练和ADL训练等。

1.2.3感觉障碍的康复护理

应告知患者及其家人,应避免烫伤、冻伤,严禁使用热水袋,并注意保暖;有深感觉障碍者行走需有人陪伴,避免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走,以免摔伤。

1.2.4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患者发生吞咽障碍时,易出现烦躁、易怒和抑郁情绪,甚至有拒食等。同时,吞咽功能障碍可造成水和营养成分摄入不足,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和窒息,从而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给予理解和安慰,配合治疗师进行间接吞咽训练和进食的训练,坚持每日训练至少2次。当患者神志清楚、认知正常、能交流、病情稳定,即可开始吞咽功能训练。吞咽功能的训练包括间接吞咽训练,即基础训练(针对吞咽活动有关器官的训练)和直接吞咽训练(进食的训练)[5]。

2观察指标与结果

2.1康复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总有效率为91.3%,高于对照组的康复总有效率73.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7%,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7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根据脑血管损害的性质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脑卒中分为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和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两大类。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脑卒中病人约有700万,每年新发病例150万,死于脑卒中者130万,约有75%的人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脑卒中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已成为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6]。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病死率降低,致残后的生存率上升,而一旦脑卒中致残后将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本研究中两组脑卒中患者经治疗结合护理干预后,研究组中,显效14例(占60.9%),有效7例(占30.4%),无效2例(占8.7%),康复总有效率为91.3%,其中22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5.7%;对照组中,显效9例(占39.1%),有效8例(占34.8%),无效6例(占26.1%),康复总有效率为73.9%,其中18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8.3%。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加强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或重建功能,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缓解患者焦虑,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风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3).

[2]赵小秋.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B12):358-359.

[3]王洁,康佳.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9).

[4]王晶.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24):137-138.

[5]张桂香.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4).

[6]李霞.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