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群众佝偻病认知调查及健康教育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社区群众佝偻病认知调查及健康教育评估

曹俊霞

曹俊霞(许昌市半截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61000)

【摘要】目的了解本社区0至5岁儿童佝偻病发生及存在问题,为防止和减少小儿佝偻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和健康教育后对0至5岁幼儿家长进行自填问卷调查。采用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或儿科门诊就诊时。入户宣传等形式进行预防佝偻病的健康教育,分析评估。结果;健康教育前家长对佝偻病的一般知识,易发生原因,病理特征约有20%的了解,健康教育后知晓率达90%以上。结论;对社区幼儿家长有关佝偻病的宣传总体效果明显,于宣传教育前对比有显著差异性。今后仍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社区0至5岁幼儿家长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5-0367-01

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1]。典型性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佝端和骨组织矿花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osteomalacia》.佝偻病也同时有质软化症,长骨与生长板同时受损。

佝偻病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3个月以下的婴儿,生长快,户外活动少。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及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佝偻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病情也趋于轻度。河南省处于北方,冬季较长,日照短,小儿佝偻病还是常有发生[2]。患儿年龄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骨骼表现常在维生素D缺乏一段时间后出现。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的婴儿佝偻病出现较早。重症佝偻病患儿还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碍,并可影响行为发育和免疫功能[3]。佝偻病的常见症状有;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摇头,方颅,肋串珠,手镯,足镯,肋外翻,X型腿等。在此次调查中,最常见的现象有枕秃,肋外翻,易激惹,多汗,但确诊需依据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临床表现是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以血清25—OHD水平测定为最可靠。佝偻病的诊断,由于条件限制多数以血生化与骨骼线的检查来进行诊断,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避免发生骨骼畸形。

1对象

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期间,随机抽取半截河社区及门诊0至5岁婴幼儿家长300人进行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相关知识调查,并对其小儿进行诊查治疗。采取进社区入户、健康讲座并结合儿科门诊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干预一个月再次回访问卷调查。

2结果

半截河社区婴幼儿家长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知识健康教育前后比较:

表1

表1可显示经健康教育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病因知晓率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

2.1对佝偻病有关重要信息了解情况是;教育前社区群众及婴幼儿家长对佝偻病在婴幼儿人群中发病范围及发病率认识不正确率为30%,教育后正确认识提高到95%,差异有显著性。

2.2对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态度取向是;在对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态度取向教育前的正向率物58%至60%,进行健康教育后正向率为71%至75%。差异无显著性。如表2:

表2

问题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后p值

正确及时补充鱼肝油25%85%>0.05

经常晒太阳75%95%>0.05

及时添加辅食50%80%>0.05

3讨论

婴儿期是小儿生长的第一个高峰期,预防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关系着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自限性疾病,日光照射和生理剂量的维生素D每日400u可治疗佝偻病[4]。确保儿童每日400u维生素D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本次调查显示,大部分幼儿家长,特别是婴幼儿的母亲虽然已掌握了有关佝偻病的相关知识,但对于怎样防治佝偻病的发生及如何给婴幼儿补充维生素D很少有正确的认识,大部分母亲认为幼儿枕秃是睡觉摩擦引起的,肋外翻也不知道等等。在社区门诊及走访中,发现有80%的母亲没有给孩子正确及时补充过AD滴剂,针对孩子的母亲宣传干预,发现对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关注正向率提高,说明在社区工作中,群众急需普及这方面的健康教育知识,这些工作,要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耐心宣教,从而使全社会的儿童健康生长过程中不致有短板现象。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左启华《儿科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王茂贵《儿科医师进修必读》,人民军医出版社.

[4]卫生部《母婴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第二十六条.

2结果

2.1基本资料BMI<者占5.4%,18.5-24者占63.5%,>24者占31.1%,其中有4例BMI在28以上;37例有冠心病家族史;23例曾发生过心肌梗死;48例近半年来曾因冠心病住院,其中10例有过2次及以上的住院史。

2.2冠心病相关知识认知状况其中43.3%得分在高等以上,41.5%得分为中等,16.2%为低等。50%以上的患者都了解日常预防保健和控制疾病发展的相关知识。

2.3知识来源及可信度情况冠心病患者有关知识来源广泛,但超过71%患者的冠心病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于医务人员,大约50%的患者知识来源于报纸,20%-40%的人知识来源于电视、杂志、亲友,较少患者是通过网络了解的。

2.4患者基本情况对冠心病相关知识认知状况的影响冠心病相关知识认知状况得分:70岁以下患者高于70岁以上患者(P<0.05)文化程度高的患者高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P<0.05);人均收入高患者得分情况高于人均收入低的患者。

3讨论

3.1健康知识情况本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总体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较好,特别是日常预防保健和控制冠心病发展等方面,但近50%的冠心病患者不知道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说明患者整体遵医状况较差,未做到者中大多数患者表示医护人员没有明确说明这样做的意义,使患者不清楚一直随身携带应急药物的必要性。因此,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理解各项医疗护理程序的作用和意义。

3.2知识来源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来源广泛,但可以看出大部分患者都是通过报刊和医务人员获得相关健康知识。正是因为大多数患者可通过较多的途径获取知识,从而使冠心病患者整体的健康行为状况得到提高。这说明目前大众媒体的宣传力度和覆盖面较大,对于充分调动公众对冠心病预防控制的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与多数的研究结果一致。

3.3知识水平本研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冠心病相关知识得分较低。有研究发现,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接受信息的能力强,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强,能主动地寻求有关冠心病的自我保健知识,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健康教育内容要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胡大一.更新理念转换模式-应对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的挑战[J].中华医学杂志,2006,1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