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集中供热建设项目的经济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浅议集中供热建设项目的经济技术分析

兴长明

兴长明(华北电力大学经管系,河北保定071003)

中图分类号:TU9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00-02

摘要:本文介绍了集中供热的相关概念,常用的集中供热方式,分析了我国集中供热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集中供热建设项目积极开展技术经济分析。

关键词:集中供热;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效益

集中供热,不仅是一座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地面交通运输、城市垃圾处理文明程度的标志,而且是建设现代化城市必须要创造的硬件环境。近些年,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城市集中供热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特别是热电联产给城市集中供热带来诸多好处,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是,就目前我国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在供热形式、运行方式、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到既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又能满足社会需求,从而达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建设的供热工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保建设项目在技术上可行,又要保证它的经济效益。

一、相关概念

1.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是在城市居民聚集区域或工业生产区域内建设集中热源,向该区域及周围的居民和企业提供生活和生产用热的一种能源地域生产组织方式。集中供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热源、热网和热用户。热源主要是指热电站和区域锅炉房,目前,我国主要以煤、天然气或柴油等为主要燃料,垃圾、工业余热和地热等也可以作为热源。热网是指将热源生产的热能输送给热用户的管道以及沿线的管路附件和附属构筑物。一般布置成枝状或环状,敷设在地下,具体布局根据城市热负荷分别情况、街区状况和发展规划等实际条件确定。热用户是指用热的场所,也可以说是集中供热系统的最末端装置。

2.技术经济分析。

技术经济分析是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计算和分析,集合技术方案的特点和要求,对技术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价和论证,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建议的一门科学。技术经济分析主要是研究技术活动的经济效果,寻求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其主要目的是对技术方案进行分析,在项目开展前期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不仅有助于合理选择技术方案,而且对提高投资的经济性,对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意义重大。

二、常用的集中供热方式

集中供热方式与整个集中供热系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在集中供热系统的设计及建设时,应根据节能环保和项目的经济性要求进行合理选择。常用的集中供热方式按照热源不同来划分,一般分为区域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

1.区域集中供热。

区域集中供热是指从区域的集中热源,经供热管网向热用户供应生活和生产用热。按照供热介质不同可以分为蒸汽锅炉集中供热系统和热水锅炉集中供热系统。其中,蒸汽锅炉集中供热系统主要用于工业生产供热;热水锅炉集中供热系统主要用于居民供热。

2.热电联产集中供热。

热电联产是指发电锅炉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在汽轮机内膨胀做功后产生的乏汽在电厂首站凝结释放汽化潜热后利用水泵返回锅炉,经换热得到的高温高压热水由首站送往热用户。按照供热机组的形式不同,分为被压式汽轮机供热系统、低压或高压单抽汽汽轮机组和高、低压双抽汽汽轮机组供热系统。

3.供热方式的能效比较。

在节能方面,大型燃煤、燃油和燃气锅炉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率。在经济和环保方面,燃油锅炉的费用最高;燃气锅炉次之;燃煤锅炉的初期投资和燃料费用较小,但其对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热电联产的初期投资略高于前三者,但是其燃料费用是几种方式中最低的,而且其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

三、集中供热现状分析

1.燃煤供热仍是今后供热的主要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供热产业热源总理中,热电联产占62.9%,区域锅炉房占35.75%,其他占1.35%。但热电联产和区域锅炉房的燃料都是以煤为主,并且,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以煤为主的集中供热方式仍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的供热方式。

2.提高能效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随着我国能源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以燃煤为主的集中供热系统必然受到强烈的冲击。因此,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集中供热系统当前的主要任务。

3.我国集中供热方面的问题令人堪忧。

我国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集中供热也伴随着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但能源利用效率却很低,与相同气候条件下的瑞典、丹麦、芬兰等欧洲国家相比,我国一个采暖期的平均能耗是他们的2~3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集中供热项目方面技术水平的真实情况。

四、结论及建议

综上分析,鉴于我国集中供热的现状,应当对建设的集中供热项目积极开展技术经济分析,通过充分的技术方案比较论证,一方面可以保证在建项目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可行性,提高投资的效益,节省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后续项目投资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玉甫.城市供热模式优选及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许峰.论城市集中供热的可持续发展[J]山西建筑,2010(5).

[3]代国栋.浅析集中供热系统存在的问题[J]商业视角,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