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表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试析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表现

王珏

王珏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论文摘要: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组成音乐的骨架。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节奏感知与表达教学内涵及意义、节奏感知与表达教学的已有范式研究、中小学阶段开展节奏感知与表达教学的基本状况。对节奏感知的发展性细化的要求贯穿在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和初中不同学段。只要心中有音乐,眼中有学生,节奏教学一定会呈现符合学生发展和需要的新面貌。

关键词:

音乐教育、节奏感知、表达教学

当前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于节奏的感知与表达有明确的要求:“感受和欣赏”教学领域中第一指向就是感受音乐表现要素,音乐表现要素中包含了节奏、节拍因素,节拍本身蕴含在节奏中。对节奏感知的发展性细化的要求贯穿在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和初中不同学段。因此“节奏感知与表达教学”就承担了达成课程要求,发展学生节奏感的任务。节奏感知;表达教学

一、节奏感知与表达教学内涵及意义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组成音乐的骨架,千变万化的节奏协同其他要素,共同编织成形态多样风格各异的音乐,有的节奏甚至已经成为地域性音乐特色。节奏不仅作为音乐要素支撑着音乐的外形,传递着音乐特有的情感,节奏更是蕴含在我们的身体里,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行走、我们的心脏和脉搏的跳动,我们的语言,周边动物的叫声、交通工具的鸣笛声等无不包含着节奏要素,节奏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听到节奏规整的具有“进行曲”风格音乐时,我们会自发的踏步,有力的行进;音乐会上演奏《拉德斯基进行曲》时,我们会伴随着热烈的音乐,有节奏的拍手。但是,我们身边很多的人对节奏又是那么陌生:学生唱国歌时,很少有人把“冒着敌人的炮火”中的“三连音”的节奏唱对;人们聚会唱卡拉OK时,前奏结束了还找不着开唱的入口,或演唱和伴奏错位。从这些现象我们会发现,对于符合人体生理节奏有规律的,大家都有一种本能的呼应能力,而对于一些变化的细微的节奏,如果缺乏音乐学习经验,就会把握不好。我们通常把把握不好节奏的现象概括成一句话:节奏感不好。何谓节奏感,就是感受节奏和表现节奏的能力。良好的节奏感是我们感知音乐、享受音乐的基础,更是日后享受音乐生活的基础。

二、节奏感知与表达教学的已有范式研究

节奏教学的重要意义并非我们才发现,早在20世纪初,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就首创了“体态律动”,既以身体的律动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在人体动作中找到对节奏模式的精确体验,在动作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中,获得对力度和速度的准确理解,“借助节奏引起大脑与身体之间迅速而有规律的交流”,他总结出34种基本节奏因素。且著有《节奏、音乐和教育》,在书中,他强调:“尽管节奏在艺术中占有压倒一切的优势地位,但不能把他置于一般教育之上。是心灵指挥肌体,节奏训练知识培养心灵的一条通道”。他的教育思想对后来的“奥尔夫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奥尔夫更是把对节奏的感知作为音乐教学的起步,借助语言、声势、节奏乐器等多种方式感知节奏,且以此来扩大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性,形成独特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也是流传最广的一种教育体系。20世纪60年代,匈牙利的“柯达伊”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他强调音乐教育为促进人的品格建立基础,推崇合唱教学,为支持学生的音乐学习沿用了前人节奏时值读法进行节奏训练。以上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倡导者,他们都希望通过节奏帮助学生找到身体运动与音乐的契合点,近距离或深入的感知音乐。他们的思想对当今的音乐教学产生重大影响。

三、中小学阶段开展节奏感知与表达教学的基本状况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于节奏的感受和表现,有着隐性的或明确的规定,有直间或间接的要求。如在“感受欣赏领域”规定“探索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能够用不同方式模仿不同的声音”、“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感知音乐的结构,能够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在表现领域规定“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这些规定只是对节奏学习应达成的结果进行了描述,而通向结果的过程需要教师去探索和开发。在与教师交流和课堂教学观察中发现,中小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的节奏教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歌曲教学中对演唱中的节奏难点进行解决。整体而言,学生在歌唱中会产生的节奏问题主要有弱起拍、跨小节切分音、三连音、长时值音等这些通常会影响学生的歌唱的准确性。这些节奏恰恰又是表达特定情感和风格的关键要素,如《让世界充满爱》的前半段都是弱起句,03|321116|5---︱,对应歌词是“轻轻的捧着你的脸”,这个弱起节奏表达的是一种温暖的关爱,每一个字都应在节奏的指示下轻柔连贯的表达。通常教师解决节奏难点的方式是通过模仿和识读乐谱。稍好点解决通常是用钢琴伴奏加以带动,或引导学生击拍来规范学生的节奏。教师解决这些节奏难点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达成准确歌唱。

2、在欣赏教学中局部参与节奏性表现活动:中小学阶段欣赏教学的指向就是音乐的表现要素(力度、速度、节奏、节拍、音色、旋律、织体、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情绪情感四个方面。其中对后三者认识需要建立在充分感知音乐表现要素的基础上得以实现。部分教师的教学中能够意识到四者之间的关系,开展相应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认识到音乐情绪对比和音乐的整体结构。

3、识谱教学中开展:中小学阶段的识谱教学是依托演唱和演奏活动开展的,也是演唱、演奏前的铺垫环节,甚至有时会因歌曲难度小或教师的主观意向而省略,直接进行演唱和演奏。由于识谱为了旋律的记忆和演奏指法的熟悉而进行,节奏只是顺带的学习,教师关注旋律多于节奏,因此在唱谱的过程中,对于节奏的表情特征、语气特征、节奏的节拍特征等的聆听和表现关注极少。唱谱的方式是跟教师分句学唱或跟琴听唱,因此学生对于节奏的类型,对于节奏的记号符号以及符号与声音之间的对应关系还是很陌生的。

综合上述做法,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阶段在节奏教学方面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的特点:第一,是局部开展,在部分歌曲教学、器乐演奏、欣赏教学中涉及到。第二,学生的学习和感知的方式更多的是建立在教师指令和学生被动模仿状态。第三,对节奏的学习的目标停留在对节奏时值的准确再现的要求上,缺乏情感体验和再度创造的生命力,因此对节奏作为音乐表现的形式要素的特有的生命力没有形成审美认识。

总之,节奏无处不在,只要心中有音乐,眼中有学生,节奏教学一定会呈现符合学生发展和需要的新面貌。

参考文献

[1]范晓君,王朝霞.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第1版广州:中国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2]孙瑜桧.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价值音乐大观2012年02期

[3]郑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J].中国音乐教育.2002(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