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探究

陈荣飞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在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与水道之间保持较多的联系。滨水区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起点,同时也是城市公共开放区域的重点,但滨水区也是生态环境中较为敏感与脆弱的地区,因此,做好滨水景观设计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论述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定义,分析了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可供参考!

关键词:滨水景观设计;景观空间

一、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概念

滨水区主要是指与水体相邻的土地。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的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与河流、湖泊、海洋比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城市滨水区对于城市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首先,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比如防洪排涝、休闲娱乐和交通运输等。其次,还具有文化功能、景观功能、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同时城市滨水景观具有双重性、敏感性、人文性、多样性、开放性、亲水性和经济性等特点。

二、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

1功能复合设计

滨水区域的结构比较复杂,且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就滨水区域实施功能复合设计,依托滨水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在结合用户的真实需要的前提下,在生态环境允许的区域中创建企业或者休闲产业。同时,建立休息空间或者文化广场,从而彰显出滨水区的复合功能性特征。

2城市滨水景观的营造

营造景观的方式有很多种,基本上对区域中的所有景观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实现情境、物镜以及意境的相互融合。

(1)建设自然景观

在开展自然景观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要矢志不渝地坚持生态优先的行为准则,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植物类型,做好绿地景观营造工作。实际上,滨水景观营造的资源主要源于水体、植物、阳光以及山石等。在具体地规划设计滨水景观的过程中,水是无法替代的、魅力四射的景观元素,是滨水区域景观营造和其他类型绿地有所区别的点,同时又是建立自然生态、恢复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条件。在规划设计滨水景观区的过程中,要重视“水”元素的利用。尤其要强调的是,目前城市正在积极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水”的科学规划设计,给滨水绿地营造水景创造无限可能。

①地形改造

在营造景观的过程中,多半会采取填、挖的方式。首先要改造地形,平整土地。在对地形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确保土方平衡。实际上,营造的地形的类型不同,其能满足的景观需求也会存在差异,创造的景观效益亦会不同。比方说,和高尔夫微地形相似的碗状的或者规则的凹状场地,往往会在此上建立聚合式交往活动空间与公共活动空间,提高人气;在地形较高的地带,景观的视野好,较为开阔,让人不禁觉得很安全、很舒心,可以给游客营造休憩的活动空间,所以往往会建设具有典型性的景观建筑抑或是构建亭廊等观赏设施;在景观建设方面,台地与阶梯的设置具有诸多功能,其往往被视成景观和活动空间使用的进一步延伸,当然亦可在其上设置节能设施,比如阶梯式雨水花园、净水梯田等等;而地形往往能起到围合空间、空间分割的效果。

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一方面,要不断增加植物观赏价值,提高植物类型的多样性,科学搭配植物,从而营造出优质的城市滨水环境的景观。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状况,优化配置种植植物,采用多种植物类型,如花卉植物、乔木、地被类植物等,使人形成一种深入大自然的感受。如果条件允许,可考虑加大力度建设广场、石材等硬质景观,创设多元化的景观环境,改善人的景观体验,提高人对景观的满意度。

在湘湖三期湖堤湖岸北线景观绿化工程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山体林相改造在靠近道路和重要景观面,设计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插种女贞、香樟、谏树、木荷、擦木等乔木,加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同时搭配色叶树枫香、银杏、无患子、朴树、三角枫、栋树,丰富景观变化。在作为绿化背景的区域,设计间植栗树、香樟、湿地松、栗树、麻栋等,逐渐形成建群树种,抚育其它树种,尽快形成结构稳定的森林群落。

图1植物景观

(2)人文景观构建

首先,人文景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产物,是人类艺术和文明发展的凝结体,其具有艺术思想的沉淀、时性、反映审美标准、刻印着历史环境等特征。从形式上看,人文景观大致涵盖了民俗特色和文化、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名胜古迹、城市建设特点、艺术作品和历史文化等诸多内容。在开展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营造景观,竭尽所能为场地增添文化气息。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考虑采取设计景墙与浮雕、设计构筑物和特色雕塑小品、进行景观构图和特色铺装、建设文化长廊等方式。此外,要强化力度保护并利用区域范围中的古树名木以及名胜古迹,强化教育科普力度。

(3)景观空间营造

一般而言,景观空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且类型比较多,复杂程度高,既无详细的空间形状,又无确切的界限范畴,具有透明性、层次性、开放性、模糊性特征。为了使景观空间更具有多元性和层次性,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会采取透景、夹景、添景以及框景等诸多风景园林造景方式。此外,要令游客使用和景观建设之间建立起相互制约、影响的关系。在营造景观空间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人的体验感知与使用感受,科学设计并管控空间尺度,竭尽所能给游客营造出趣味性强、科学、闲适的景观体验空间。

3以人为本的设计策略

以人为本的设计策略,即人性化的景观规划设计,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核心,是人类在城市建设与生活发展中的永恒追求,是任何一项规划设计中的更深层探索与目的。通常,人们的景观需求通常包括基本需求和心理需求。

人的基本需求就是行为需求,具体到景观活动中,指的是人的参与、欣赏、交往需求。人性化设计的景观指的是一种既能够提高人的行为活动的便捷性,又能促进景观环境和人类行为实现和谐发展的一种景观形式。一般而言,人对景观的使用偏好会受到职业、年龄、文化背景灯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开展景观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建立起有序的、多元化的景观空间结合。总体而言,人的行为需求是相关设计师规划设计滨水景观的一个重要凭证。

简单而言,人的心理需求是人感知人性化的景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体验感受。在体验景观的过程中,人们会对景观形成一种直觉空间感受,比如说充满趣味性、紧张、平静、放松等。通过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可以让人不由自主地睹物思人、寄情于景,把景观感受上升至精神层面的享受,使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通过科学的设置节能措施、营造景观以及采用多元化的材质,为人类营造出更闲适的景观活动空间,从而有效提高人们对景观的满意度,增加人类居住生活的舒适度与便利性。所以,在进行以人为本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节能设施的效用。

三、总结

滨水景观作为现代城市重要的生态、娱乐、休闲的空间,其设计以及建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的发挥以及市民生活需求的满足,因此,滨水景观的设计对城市建设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要综合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同时将生态环境的功能及滨水文化的氛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进而实现滨水景观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方婉玉.关于滨水景观设计中植物运用的探讨[J].西部皮革.2018(06)

[2]李国瑞,王青,崔苗.滨水景观植物配置研究[J].乡村科技.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