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对照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激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对照观察

张雪明陆建春薛源薛焕俊顾卫芳

张雪明陆建春薛源(通讯作者)薛焕俊顾卫芳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3例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入组临床对照试验;对照组36例接受保肝、支持和抗病毒治疗,治疗组27例加用激素治疗;比较4周后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胆固醇(CHO)、凝血酶原时间(PT)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早期均经历一段黄疸上升期,ALT、AST、CHE均显著下降;治疗4周时联合组PT较对照组显著改善,CHO显著高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低钾血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激素治疗早期慢性重型肝炎安全、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在改善凝血功能方面更具优势;使用中应注意血钾的监测。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抗病毒治疗糖皮质激素

【中图分类号】R4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1-0052-02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死率高,尚无特效疗法[1]。对于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护肝的基础上联合激素治疗,其疗效和安全性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63例患者均为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住院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制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男47例,女16例,年龄20~74(平均44.6±12.1)岁。63例患者治疗前均进行血清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标志物、病毒含量和彩超检查,均排除重叠感染和合并肿瘤,治疗前HBVDNA>1E+03拷贝/毫升。根据患者病情和知情同意分为基础药物(包括护肝、抗病毒、血浆和白蛋白支持)和糖皮质激素的联合治疗组(27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8例;肝硬化患者5例)与不加糖皮质激素的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8例;肝硬化患者9例)。入院时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肝硬化患者比例、ALT、AST、TBIL、PT、白蛋白、CHE、CHO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护肝降酶退黄,抗病毒,间断输血浆和白蛋白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的发生。在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10天内加用地塞米松5mg静注(16例),或氢化可的松150~200mg静滴(11例),均为每日一次,7d为1个疗程,可再重复1个疗程,逐渐减量至停药,给药时间不超过4周。

1.3观察指标肝功能、凝血功能、血清HBV-DNA载量、并发症、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和预后。所有入选病例均观察4周以上治疗时间。

1.4疗效判定治疗4周后乏力、纳差、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体征消失或减轻,TBIL下降≥50%为显效;TBIL下降<50%,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为有效;症状、体征或肝功能无改善为无效。

1.5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样本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三个时间点之间比较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和住院天数的比较

观察4周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4.1%,显著高于对照组(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联合组患者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表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和住院天数的比较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变化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ALT、AST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之间比较,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在2周、4周时ALT、AS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比较(x-±s)

与治疗前比较,*P<0.01;#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变化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时TBil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上升(P<0.05),然后出现下降趋势;在第2周和第4周两个时间点上两组患者之间的TBil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BIL、CHE比较(x-±s)

与治疗前比较,*P<0.01;#P<0.05;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胆碱酯酶和总胆固醇变化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时CHE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在第2周和第4周两个时间点上两组患者之间的CHE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在第2周时,对照组的CHO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在第2周和第4周两个时间点上对照组患者CHO值均低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变化的比较

在第4周时,联合组的凝血酶原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HO、PT比较(x-±s)

与治疗前比较,#P<0.05;

2.6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比较

联合组发生低钾血症8例、低钠血症2例,腹膜炎1例、肝性脑病1例;在对照组,发生上述并发症的例数分别是3、5、6、2;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消化道出血。联合治疗组低钾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855,P<0.028)。

3讨论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疾病进展快,病死率高。病程早期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亢进,炎症因子过度释放,与肝细胞坏死互为因果关系,加重肝损伤,病情迅速进展。如果联合激素治疗,能否通过抑制超强免疫反应和阻断肝细胞坏死的炎症级联反应,从而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存在很大争议。存在争议的原因包括:(1)重型肝炎的死亡率受并发症等多因素影响[2],使用激素是否会增加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激素的用法和剂量报道不一致,有学者主张小剂量连续给药为佳[3,4],也有学者主张早期足量给药[5]。Gao等[6]的研究发现慢性重型乙型患者T细胞表面的皮质醇受体基因表达下降,表达水平越低,预后越差,皮质醇受体阳性T细胞的比例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呈正相关,与机体皮质醇量呈负相关;因此使用大剂量激素可能会抑制T细胞表面的皮质醇受体基因表达,不利于重型肝炎恢复;Fujiwara[5]主张在诊断为重型肝炎后10天内使用激素会改善预后。因此本研究采用早期小剂量激素连续给药法。

结果显示,在疗程的前2周,联合组和对照组均出现总胆红素的升高,均要经历一个黄疸上升期,加用激素没有阻断总胆红素的上升。提示以护肝、抗病毒、输血浆和白蛋白的基础支持治疗同样重要。结果显示加用糖皮质激素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总胆固醇,缩短了住院时间,取得较高的总有效率,与黄平等[7]报道一致。因为治疗过程中补充了外源性白蛋白,所以监测白蛋白变化缺乏真实性,监测胆碱酯酶和总胆固醇更能反映残留肝细胞的储备功能;在第4周时,胆碱酯酶仍较低,其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另外,激素可以诱发血液高凝和高脂蛋白学症[8,9];对于重型肝炎患者,激素可以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升高胆固醇,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安全性方面,联合治疗组与不加激素的对照组比较,仅发现低钾血症的风险增加,提示在使用激素治疗过程中注意电解质的监测。并未增加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提示激素治疗早期重型肝炎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4):324-329.

[2]何文涛.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07,1(4):234-235.

[3]李映菊,汪煜华,彭忠田.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重型肝炎最佳方案初探[J].南华大学学报,2010,38(1):80-83.

[4]FujiwaraK,YasuiS,OkitsuK,etal.TherequirementforasufficientperiodofcorticosteroidtreatmentincombinationwithnucleosideanalogueforsevereacuteexacerbationofchronichepatitisB[J].JGastroenterol,2010,45(12):1255-1262.

[5]KeiichiFujiwara,OsamuYokosuka,HiroshigeKojima,etal.Importanceofadequateimmunosuppressivetherapyfortherecoveryofpatientswithlife-threatingsevereexacerbationofchronichepatitisB[J].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2005,11(8):1109-1114.

[6]GaoL,WangJF,XiangM,etal.ExpressionofhumanglucocorticoidreceptorinTlymphocytesinacute-on-chronichepatitisBliverfailure[J].DigDisSci,2011,56(9):2605-2612.

[7]黄平,杨永峰,钟华平.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肝脏,2008,13(1):85-87.

[8]康鹏德,沈彬,杨静,等.抗凝、降脂治疗对预防兔激素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07,1(1):45-49.

[9]王泳,高春锦,庞宝森,等.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29(3):3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