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公路赛道沿线风貌研究——以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沿线乡村风貌整治规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0
/ 2

自行车公路赛道沿线风貌研究——以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沿线乡村风貌整治规划为例

李纾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530022

摘要:以广西地方特色为基础,对“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的乡村段赛道沿线风貌进行研究,主要包括自行车赛道沿线的建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各方面,解析各类风貌构成元素,对沿线的风貌进行整体性的整治和设计,不仅有利于加快推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沿线风貌整治筹备工作,还能为更好的体现广西本地特色。

一、背景

在广西举行的“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是世界最高级别的公路自行车赛事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整个赛程944公里,共设6个赛段。广西作为一个沿海的少数民族地区,比赛从南到北纵贯整个广西,穿越平原、丘陵和山地不同地貌,将体验到包括北部湾滨海风光、岭南风情、甲天下的漓江山水以及壮族文化特色,全面展示广西秀美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打造世界最美自行车赛道,为各国选手创造完全不同于其它赛事的完美体验,向全球观众呈现一个独具魅力的中国和广西。借着作为世界级的自行车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在广西举办的契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更好的建设并巩固提升沿线乡村建设质量和水平,因此对赛道乡村沿线风貌进行整治和改造,为了更好的展现广西良好的民族风情和风貌特色。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赛道除城市赛道以外,将以二级路为主要赛道。二级路作为连通城市和乡村的主要交通干道,沿线由于特殊的区位和发展条件,周边集聚了大量的居民点、居民点和风景区,也是最能代表周边区域的风貌形象。因此,对赛道两侧的风貌改造,不仅能够为参赛者和观赛者塑造良好的环境景观印象,还能对整体乡村风貌整治和实施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指导意义。

因此从环境心理学出发,研究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其心理发生的不同变化,通过塑造具有美感和特点的环境,给予参赛者和观赛者通过视觉、听觉等各类感观的综合作用,感知赛道的整体景观形象和环境。因此对赛道两侧环境的改造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将设计与感知系起来,积极的利用空间、色彩和材料等塑造环境,更好的给予人们在骑行过程中感受,感受具有广西特色的风貌和风情。

三、赛道沿线情况分析

1.现状风貌情况

根据城乡风貌规划,重点是要延续文化、改善环境、提升品质、突出特色并形成完善的规划引导,因此结合影响城乡风貌的构成要素——空间、建筑和景观环境,从这建筑和环境方面来分析本次环广西自行车公路赛赛道沿线乡村的现状情况。

(1)建筑风貌

建筑违章建设,构筑物私搭乱建,在建、停工建筑、危房对风貌影响消极,部分建筑外部挂件松动,且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建筑外立面样式混杂,色彩各异,整体外立面风貌不统一,影响整体风貌。同时部分建筑外立面污脏,甚至各类广告覆盖,影响整体建筑风貌。

(2)景观环境

市政道路路面存在沉陷、坑槽、裂缝、路缘石缺损等损坏,路肩边沟不洁。沿街面以及村内乱堆乱放,草垛、柴禾堆、瓦片等杂物乱放,沿线及城镇、村屯内绿化、美化缺乏。靠近道路的部分被杂物占用,路灯等亮化设施缺失或损坏,部分户外广告牌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规格和质量参差不齐,侵占建筑立面及街道公共空间。

2.广西特色

广西作为一个沿海的少数民族地区,同时也处于中国的岭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风情。本次“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将历经沿海地区、壮族地区、岭南地区以及桂北地区,每一个赛段拥有各自地域特色。滨海地区受海洋气候影响,建筑多为平缓坚实的屋顶,建筑体型上多表现为偏低矮型和偏高大型两种类型。偏低矮型民居能够有效避开大风的侵蚀;偏高大型民居则保证风能快速通过,从而保护建筑少受损坏。建筑色彩上大胆丰富,且趋于鲜艳,与蓝天、碧海、绿树相得益彰。壮族地区一般依山傍水而建,为了防潮以及饲养牲畜,采用的是干栏式建筑,大多采用木或者竹材料进行建设。岭南地区由于空气潮湿、雨水充沛,建筑要满足隔热、遮阳、通风以及防潮特点,因此出现了“干栏式”和“骑楼式”建筑类型。桂北地区以桂林山水为整体环境背景,建筑以干栏式建筑为主,桂北民居既有中原文化特色,又有地方民族特色,整体给予人轻盈秀美的感官体验。

3.沿线景观特性

自行车赛道是以道路为依托的线性空间,同时自行车骑行过程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自行车快速的通过,对骑行者所展现出来的景观效果也有所不同,是一个动态的景观效果,因此赛道是一个拥有沿线的丰富景观资源,从而形成一种连续性、动态的的景观风貌,并且要在赛道中展现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给予骑行者多样性的体验效果。

基于比赛中自行车骑行对沿途风貌瞬间化记忆特点以及比赛的拍摄场景快速转换下环境与建筑整体协调的要求,色彩是最直观体现建筑整体印象的元素。而根据心里实验表明,色彩是人民最先识别的视觉元素之一,色彩饱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强烈的心理冲击力,通过对色彩的研究和控制,塑造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城乡风貌。因此富有特色和韵律感的建筑及景观色彩将作为本次研究的要素,通过对传统民居以及整体环境的提炼和提取,明确色彩情感,塑造赛道两侧富有特色的整体印象。环境外部色彩主要分为自然色、半自然色、人工色三类构成。通过对色彩的使用和搭配,根据赛道各自的特色,通过研究环境中的建筑、景观、地形、植物等要素,对整体环境色彩的总体印象分析,然后对其色彩进行解构和提取,环境和建筑的像素化处理,分别提取冷调和暖调的色系,确定最终改造的建筑色彩运用的主题色和辅助色。通过色彩的建设,营造出广西的特色文化,包括质朴的村庄、秀丽的山水以及热情的欢迎氛围。

四、赛道沿线风貌整治规划

根据自行车乡村赛道两侧距离进行整治分类:赛道沿线两侧500米内进行风貌重点整治,主要是对两侧建筑进行外立面改造;赛道沿线两侧各500-1000米进行一般整治,重点进行建筑屋顶整治,为了保证航拍效果;对赛道经过的乡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并在赛道沿线选取村庄进行景观节点村屯打造。

1、建筑立面改造,突出地方特色

建筑色彩控制相对于其他设计手段,具有经济成本低、受社会因素干扰小等优势。色彩重新塑造,有利于强化具有典型意义的色彩形象,体现建筑特色,体现文化特色,以协调统一的建筑色彩基调作为依托,突出特色建筑。通过确定建筑色彩主题,对色彩的运用以及色彩面积对色调影响,确定色彩的主题色和辅助色,改善赛道两侧的总体色彩印象,重新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的广西印象。

因此,对沿赛道两侧500米内建筑物外立面改造,分别针对壮族特色、岭南风情特色、桂北民居特色以及滨海民居特色四类建筑风格分别进行改造,重点以色彩改造为主,统一门窗形式以及建筑物风格,增加并体现地方特色的建筑元素。

壮族民居风格改造意向将以山水田园为背景,改造方案采用白色为主基调装饰主体墙面,结合干栏形式构件,以灰黑色和木色为点缀色装饰屋顶、部分墙面、墙裙,并加入壮锦纹样装饰。

岭南民居风格改造意向以自然山水为背景,改造方案分别采用白色和浅灰色为主基调装饰主体墙面,搭配镬耳墙、箭头墙等特色构件,以白色和木色为点缀色装饰屋顶、墙裙、腰线以及栏杆等,使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协调于周围环境。

桂北民居风格改造意向以喀斯特自然地貌和漓江山水为背景,改造方案采用白色为主基调装饰主体墙面,搭配马头墙特色构件,以灰黑色和棕红色为点缀色装饰屋顶、墙裙及栏杆等。精致的构件与活泼的建筑空间相结合,表现出桂北民居特有自然美。

滨海民居风格改造意向以碧海蓝天和热带景观为背景,改造方案采用沙黄色为主基调装饰主体墙面,搭配方柱特色构件,以蓝灰色、沙黄色和沙橙色为点缀色,装饰屋顶、部分墙面、墙裙、腰线以及栏杆等。

2、屋顶整治,确保第五立面效果

沿线500-1000米内可视建筑进行屋顶整治,为了保证比赛期间的航拍效果,达到整体风貌协调统一。选取加建坡屋顶、屋顶廊架绿化、盆栽绿化以及屋顶晾晒农作物的方式对城市及乡村沿线房屋进行屋顶整治。廊架绿化可在屋顶选择木色柱子进行廊架搭建,并选用可观可食为宜,如葡萄、三角梅、喇叭花等藤蔓植物。乡村屋顶可选用蔬菜类进行盆栽绿化,例如葱花和西红柿等,有条件的同时可进行坡屋顶改造。

3、景观节点打造,提升城乡品味

在靠近赛事冲刺点、爬坡点、补给点或根据现有赛道两侧具有特色景观资源的村屯重点打造,重点塑造风貌特色,提升文化内涵,成为集中展示赛道的精品节点。重点包括对村屯出入口设立牌坊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物,且与村屯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并在出入口旁布置小乔木、灌木配合硬质景观小品,例如石雕、公共座椅;与赛道连接的通道建议以地雕、铺装花样等形式强调入口标识性,沿路应有特色鲜明的指示牌、路灯等标识指引系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广场,宣传和营造文化氛围。在村庄内部节点运用乡土化材料建设形式多样化的景观小品,如雕塑、水榭凉亭、置石、花篮、草人等,以体现当地特色文化和内涵。

4、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针对赛道沿线1000米范围内的城市、乡镇、村庄,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包括建筑环境和各类市政设施等,形成干净整洁、道路通达、设施完备、生态良好、空气清新的环境,保证赛事安全顺利进行。组织居民和社区开展屋前环境及公共环境卫生整治,保持房屋周边环境整洁,清除占道经营现象,更换道路上松动井盖,对损坏道路进行修复,并清理道路旁垃圾,疏通道路滞留污水,绿化美化环境,充分利用屋前屋后、公共场所、道路、闲散地、护墙边坡等进行绿化整治,可进行包括墙体绿化、阳台绿化、棚架绿化、绿化围合以及微园建设,并选择适宜当地且具有观赏效果的经济性植物,形成整体优美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腊,武思标,刘莹.交通干道沿线乡村风貌整治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17(32)

[2]朱明哲.山地自行车赛道景观与设施设计研究——以衡阳珠晖山地公园设计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徐从广.乡村旅游道路沿线景观风貌规划研究[J].安徽建筑.2014(04)

作者简介:

李纾一(1987.2—),女(汉族),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