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妇产科护理学》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高职护理专业《妇产科护理学》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探索

郑艾娟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425100

摘要:按照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妇产科护理学》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以期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学;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文件精神,依据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护理岗位、任务、过程及其“知识-能力-素质”需要的分析,参照《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要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原则,体现高职高专教育“重实践、讲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以期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及促进学生岗位立业和可持续发展。

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创新课程教学理念

《妇产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临床护理的一重要学科,属于国家护士执

业资格考试必考科目。在课程建设中,根据护理专业结构的特点和执业岗位的要求,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工学结合教学理念是一种学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将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了职业教育必须满足社会服务和市场需求,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1]。

2.以就业趋势为导向,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在职业教育中,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都要以就业为导向,不能脱离整个社会的就业趋势。职业院校的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坚持职业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这种以“职业需要”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正是《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妇产科护理学》工学结合的教学目标,以护士执业活动中的工作任务、《妇产科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行业标准和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及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对学生护理技能训练和岗位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其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和情感态度的养成。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课程组教师在广泛征求校内外护理专家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妇产科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和本课程的特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正常和异常妊娠、分娩、产褥期的临床表现和整体护理;掌握妇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整体护理;熟悉妇女解剖和生理特点、产褥期卫生指导和保健检查内容、妇科常用护理技术;了解计划生育内容。②能力目标:具备对妇产科常见病病人的病情观察、疾病初步判断及观察治病反应的能力;能配合医生、助产士完成常见妇产科专科操作,独立完成妇产科常用护理操作;并能指导产妇进行自我保健、产后随访和开展计划生育宣教。③素质目标:具有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具有一定评判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3.以专业需求为核心,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工学结合的《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要与护理行业专家合作,认真分析课程教学目标、职业岗位需求和发展,密切配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考题体现的对妇产科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并不断加以充实和更新。如:将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电子病历规范(试行)”等护理行业发展规范和要求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一方面使护士培养的评价标准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融合[2],另一方面为学生应对护士执业考试、获得“双证”做好准备,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讲常用、实用及有用的内容,删除学科间交叉、重复及陈旧的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改由原来的4:1为2:1;序化整合教学内容为五大工作任务:疾病概要、健康评估、护理诊断、护理原则及护理措施,包括女性生殖系统基础知识、产科孕产妇的护理、妇科病人的护理、计划生育妇女的护理四大模块。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是产科孕、产妇的护理及妇科病人的护理两大模块中的健康评估和护理措施;难点是妇产科护理学中的所有正常、异常情况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操作技术、护患沟通技巧及医德的培养。经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是护士在岗位中需完成的工作任务,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实现了“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3]。

4.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即是“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既要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又要有具体的实例支撑,还需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师生交流”等,融合妇产科护理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理论教学主要用激发兴趣的情景模拟法、突出重点的讲授法,理实一体的CBL教学法、启发引导法、角色扮演法、形象直观的演示法等。这些方法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课堂中很好的师-生互动。如:妊娠早期出血性疾病的护理教学时,在课前老师先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先兆流产的病例,并提出怎样对该孕妇进行护理道德问题,布置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做好准备。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查阅相关资料。课前分组进行讨论,进入本次课堂后由每组派代表回答病例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中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最后老师点评、总结。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从做中学、在学中做,并进行层层引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和录像观摩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感知认识。实训课时,为突出专业训练的真实性、实用性和灵活性,采取模拟病人、模型人身上模拟、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实训练习做到教师手把手教、学生放开手练,并根据临床的变化及时调整实训物品。以下将四步触诊法与护理内容为例,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妊娠晚期孕妇产前护理案例,引导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完成产前护理,旨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课前学生自学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观看教学录像和应用数字资源查阅资料。课堂分组模拟临床护理情境,并进行护理工作的演习汇报,由师生共同评价任务完成效果,并围绕“如何做好优质护理服务”进行开放性讨论;课后整理实训报告。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具体化和真实化,既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亦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实现了课程与岗位的零距离的工学结合[4]。

5.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内容为指导,优化和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为了与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改革相适应,根据教学目标,我们逐步形成了课堂考核、实践考核、学生自评与互评、案例分析、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法,突破知识考核,体现能力考核。考核内容依据教学目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行业职业能力标准,突出职业综合能力评价,考查妇产科护理基础知识,以临床案例的形式考核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检验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以工作过程考核为重点、工作任务考核为主,全面关注知识、技能、情感和学习过程与方法,在护理教学中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5]。目前本课程综合成绩评定包括平时成绩10%、实践成绩40%、学生自评与互评5%、理论成绩45%,将学习能力评价向职业能力评价转化,实现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的提高。

高职《妇产科护理学》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1):66~68.

[2]凌高木,张绣芳,赵德顺.诌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1,02:122~124.

[3]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职教论坛,2008(1)下:1.

[4]刘巧.高职《中医护理学》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浅析[J].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2012(1):60~64.

[5]胡艳琼,陈先华.护理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10,25(19):95~97.

作者简介:郑艾娟(1975—),女,湖南新田县人,副教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妇产科学和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