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应急事件中运营组织方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地铁应急事件中运营组织方法分析

魏思垚

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在地铁运营中,应急的突发事件随时都有可能会发生,尤其是在一条新地铁线路的运营筹备、调试阶段和试运营期间,由于人员新、线路新、设备新、规章新、经验少,更加大了对应急事件处理的难度。地铁运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运营中的各种情况都具有随机性、复杂性。

关键词:地铁;应急事件;运营组织方法;

在地铁的运行中存有较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增加了地铁运营事故出现的几率。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地铁运行中出现的突发性状况进行处理。在对地铁的运营管理中,相关人员应当增加对相关事项的管理。在面对地铁运营中出现的突发性状况,相关人员应当采用信息化路径提升地铁的安全性,从而提升其对相关事件应对的有效性和快速性。

一、地铁应急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在地铁的运行中,对其存有影响的因素具有多元性,能够导致突发事件的因素也具有多元性。因此,无论在对地铁的设计阶段、施工环节还是在地铁的运营阶段,都存有引发地铁事故的因素。在通常状况下,可以将引发地铁施工的因素分为四种原因,即为人为原因、系统原因、环境原因、管理原因等。其中,人为原因是指地铁在运营中由于人为破坏、相关人员操作不当等原因引发隐患。系统原因是指整体的地铁系统在运营中存有较多漏洞;环境原因是由于当地所在地势、温度湿度、气候的原因对地铁运行进行影响。管理方面是指在地铁运行中,相关人员对相关情况的把控存有漏洞。根据相关统计可知,高发的地铁安全事件主要为恐怖袭击、踩踏事故、地铁相撞、地铁脱轨变形、火灾等。

二、应急事件运营组织调整的基本原则

1.导向安全。在任何情况下,运营调整都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要确保行车安全、设备安全及乘客生命财产的安全。行调在对运营组织进行调整时,必须关注运营线路上人、车、物的安全问题,清楚掌握线路是否出清、进路是否有冲突、故障点恢复情况等,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杜绝各种危险事件苗头的发生。

2.先通后复。“先通车,后恢复”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应急突发事件对运营组织的影响,保证一定限度内的地铁运营能力。在运营线路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第一时间通车,然后再处理应急事件带来的影响,保证线路的正常运营,提高运营服务水平。

3.快速全面。在行调进行运营组织调整时,要做到反应快、报告快、处置快,把握事发初期的关键时间,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同时,行车调度要有全局观,不能只关注突发事件及设备故障,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和影响。

4.保证服务。运营调整必须要考虑对服务及乘客的影响,并将相关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告知乘客,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降低影响,这要求行调在传递信息的途径上要迅速流畅。

三、地铁应急事件中运营组织方法

1.增开列车。当出现突发性大客流时,增开列车是快速疏解大客流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增开列车会缩短行车间隔,所以在采用这种措施时,必须确保行车安全,并充分考虑线路的通过能力。只有全面减轻故障列车长期占用车站时间,才能有效缓解故障点行车压力,确保行车间隔正常合理,需要在调整时,适当对列车做好限速处理,同时,为了保证运力,需要增加停站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好地铁的运营节奏。

2.采用长短交路方案。突发性大客流往往造成线路断面客流分布不均衡程度较大,此时采用长短交路方案可以更好地满足线路客流的运输需求,加快列车周转。但因短交路列车在中间站折返作业与长交路列车的到发作业有可能产生进路干扰,线路的折返能力、甚至线路的最终通过能力都有可能受到影响,而且部分乘坐长交路列车的乘客会增加候车时间等问题,所以长短交路方案的采用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决定。

3.公交联动。当突发性大客流在采取了各种运营组织措施后仍不能及时缓解时,可以通过交通管理部门,协调公交公司,增加相关地铁线路沿线的公交车开行密度,尽快疏散地铁大客流。组织列车单线双向运行,这种方法也叫“拉风箱”方式,也就是说,在一条固定进路同一时间内只有一列车往返运行的时候才能使用。如果一条线路个别区段堵塞,就需要运用这种方法,在另一线路相同区段调整列车,减少乘客等车时间,提高运输能力。

4.扣车或区间临时停车。这是在设备故障或发生自然灾害、安全事件时,当现场情况尚未判明,为确保旅客安全、控制运营风险,应首先采取的措施。因为将在线运行的列车在车站扣停或组织在区间内临时停车,易引起乘客的恐慌,所以须及时通过车站和列车上的广播系统,做好乘客的安抚工作。如果事件发生在前方列车上,一定要做好行调处理,保证后续列车安全,可以对后面的列车扣车或在临时区间停放。地铁运行规则主要是“谁扣谁放”,保证责任到人,车站必须做好乘客安抚,及时播放广播让乘客了解情况。

5.限速运行。当确认设备故障、自然灾害或安全事件对地铁运营工作影响不大时,通过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在保证运营安全和运营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列车限速通过受影响区域。

6.始发站推迟发车时间或抽线停运列车。当因非正常情况造成线路堵塞时,首先可以适当推迟列车在始发站的发车时间,为拥堵区域争取更多的运营调整时间。当拥堵状况不能及时缓解并有不断扩大趋势时,还可以采取抽掉运行线,让部分列车停运的方式,缓解拥堵压力。抽线停运列车一般在始发站采用,如果需要组织在途运行列车提前退出运营服务时,须先清客后,再安排其进入中间站存车线或返回车辆段(车场)检修。

7.中断运营。因设备故障或发生自然灾害、安全事件无法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时,应立即中断影响区域运营,并及时疏散受影响的乘客,同时在非影响区域采取变更列车运行交路、双线改按单线行车等措施,尽可能维持非影响区域的运营状态,将非正常情况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8.始发站提前发出列车。当前行列车故障通过清客退出服务时,会形成较大的列车运行间隔。通过始发站提前发出列车,缩短与前方列车的运行间隔,尽快疏散站台内滞留的乘客,保证后续列车的运行秩序。当出现突发性大客流时,考虑到客流增加会导致车站停站时间的延长,也可以提前在始发站组织列车出发,在客流量大的车站适当延长停站时间,满足乘客乘降的需求。

9.采用站前折返模式。地铁运营出现非正常情况导致列车晚点时,可以在原折返模式为站后折返、但配备有站前折返设备的折返站,调整列车采用站前折返,缩短列车在折返站的停留时间,减少列车晚点对始发列车的影响。采用站前折返时,因列车折返作业会占用区间线路,所以要保证不影响后续列车运行。站前折返也会导致上下行客流在终点站交会,需要车站和列车驾驶员做好乘客引导工作。

在地铁运行中存有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在面对地铁的突发事件时,相关部门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其进行处理,增加运营组织的合理性。在应急事件发生后,相关人员首先应当按照地铁应急运营管理原则保证地铁运营安全的情况下,最快时间恢复服务,减低突发事件对地铁运营的影响,也降低地铁运营的损失,增加对实际交通需求的满足度,从而使地铁运营质量得以多角度优化。当下,针对地铁运营的突发状况的应急对策中存有较多漏洞,因此,相关人员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增加应对的有效性,从而使地铁运行的稳定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季令,张国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2]毛保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6.

[3]蔡于.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中的若干核心问题[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7).

作者简介:

魏思垚,身份证号码:2301021987052526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