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关于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王爱凤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立德树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业性、理论性较强,对大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性。基于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特征,进行课程深化改革,增强课程教学适应性、科学性、有效性已经成为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与必然趋势。本文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就课程特征与改革实践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教学作用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而青年一代要想有理想、有本事、有担当,离不开高校的教育与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中国特有的文化、历史、国强决定中国高校教育房展需与国家发展方向、目标相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传播与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成为其信仰者、传播者、践行者。对此,民族地区要想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有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研究,为民族区域高校学生优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特征

受经济、政治、文化、语言、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特殊性。以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为例,具有如下特点:

1.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授课的接受程度相对吃力,不能充分理解和消化汉语内容。内蒙古工业大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是我国中西部高校基础建设重要工程,属文、理、工并存的综合类院校,除部分汉族学生外,蒙族学生占据百分之三十以上,还有部分预科生[1]。部分蒙族学生与预科生受生活环境影响,自幼学习本民族语言,汉语基础较为薄弱。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更倾向蒙语授课,对汉语授课的课程内容不易理解,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成绩普遍不太理想,甚至部分学生成绩不及格。

2.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理念存在多样性、地域性特征。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受区域经济影响,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受信息大爆炸的影响较小,学生思想相对单纯,容易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容易受高校信息大爆炸、多元文化冲击影响,呈现出思想观念多样化发展态势,影响中国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渗透。与此同时,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受本民族风俗、信仰影响,其自幼养成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理念、价值、情感观念存在偏差与冲突,从而课程教学增添了难度,不易实现知识的渗透,观念的转变。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基础课程,多以大班课的形式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管理、课程个性化教学的组织开展整体了难度。与此同时,大班课通常学时相对较少,面对丰富的课程教学内容,复杂、专业、抽象的课程知识,学生无法全面、准确理解课程内容,把控自身学习方向与目标,影响学生实际学习效果。

二、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策略

针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特征,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设置宗旨与目标,建议采用如下措施进行课程改革。

(一)教学理念改革是前提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中,要想提升课程教学适应性、实用性、科学性,需从教学理念入手,进行理念革新,以理念驱动教学内容与教学行为的创新。在此过程中,民族地区高校应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立足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特征“量体裁衣”以提升课程教学适应性。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从教材入手,结合民族地区课程教学特征,进行内容、语言上的改革,编制适应于民族区域大学生学习的教材,以提升教材易读性、易懂性,提高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认可度与接受度。

与此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存在的本质关系;了解人类社会各发展阶段中各类资源资本存在的规律,探寻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发展特征;实现正确世界观、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等的树立。对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可通过教育宣传,如针对教师的课程改革座谈会、交流会;针对学生的专题讲座、宣传标语、校宣传栏与班级板报设计等活动,提升教师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与学的重视程度,以增强教师与学生对学习与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关知识的认可度。

此外,渗透“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教学理念,能够立足民族区域大学生与汉族区域大学生存在的差异,以民族区域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实践为基础,引入其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所讲述的内容具有更为清晰、准确的认知,赋予课程改革时代性、现代性、前瞻性。

(二)教学方式改革是核心

教学方式与方法是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开展的重要载体,方式应用的有效性、科学性,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存在积极影响。对此,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应注重加强教学方式改革。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突破传统教学体系的约束,对其内容进行创编与重构,形成专题式教学模式开展专题教育,如“世界的特性”专题教学;“辩证法与生活实践”专题教学、“资本的由来与发展”专题教学等,以提升教学针对性,改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内容多、课时少的弊端,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采用“理论+实践”教学法,通过组织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如以“世界是可以认知的”为基础,选取契合民族地区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案例分析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以“民族团结与区域经济发展”为论题,开展小组辩论活动,使学生掌握主观辩证与客观辩证法相关知识的同时,体会民族和谐与团结发展的重要性,现理论知识的内化与转移。

(三)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有利于促进课程深化改革,实现先进理念、方法、模式的引入与应用。对此,有必要通过人才培训、人才选聘、职业生涯规划、薪酬奖励等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发展人才,为学生学习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例如,在人才培训过程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策略进行专题培训,开展帮带活动,以丰富教师教学经验;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互动平台,为教师自主学习与完善提供平台,强化教师个体教学能力;注重教师工作总结,明确教师工作的优势与不足,帮助教师制定科学成长规划,以提升教师培训与管理质量;建立个人物考评机制,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优秀教师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对违规违纪教师进行惩处,以提升教师对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工作创新力。

结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高校“立德树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在认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民族地区应结合自身教学特点与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措施进行改革,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实现课程教学作用在大学生培养与发展中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桑杰.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探究——以蒙古语授课大学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186-187.

[2]刘习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探析[J].学理论,2018(08):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