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临床分析

李晓红

李晓红(辽宁省阜蒙县人民医院辽宁阜蒙?123100)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鼻中隔偏曲包括高位、中位、低位偏曲,后部偏曲,鼻中隔不规则偏曲,S型偏曲,C型偏曲,鼻中隔一侧巨大嵴突,鼻中隔前部脱位。结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鼻塞、头痛及鼻出血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无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及鼻梁塌陷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视野清晰,操作精细准确,手术安全,微创疗效好。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鼻内镜鼻中隔矫正术

【中图分类号】R76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072-02

鼻中隔偏曲是鼻中隔偏离中线或呈不规则的偏曲,并引起鼻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称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耳鼻喉科常见手术,传统手术只能看到鼻中隔前部,视野欠清晰,对深部的偏曲凭感觉进行操作,高位或后位偏曲及复杂的偏曲往往矫正不够,目前鼻内镜技术广泛应用,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客服传统手术的不足,具有术野清晰,手术精确微创,术后并发症少,疗效高等优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鼻内镜下矫正鼻中隔偏曲3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到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4例患者,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男性27例,女性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镜及鼻腔鼻窦CT检查,以了解中隔偏曲情况及是否伴有鼻窦炎。34例鼻中隔偏曲包括:前部偏曲13例,鼻中隔不规则偏曲5例,鼻中隔呈S型偏曲5例,鼻中隔巨大嵴突4例,鼻中隔与下鼻甲相贴6例,鼻中隔前部脱位1例。伴随鼻窦炎除外。主要临床表现:伴有不同程度鼻塞30例,伴有头痛10例,反复鼻出血4例。多涕4例反复打喷嚏流清水样涕1例,手术前根据情况给予抗炎治疗,鼻粘膜水肿严重者给予激素局部或全身。

1.2麻醉方法:

1%丁卡因(计入千分之一肾上腺素)棉片作双侧鼻粘膜表面麻醉两次,间隔5分钟,2%利多卡因(含千分之一肾上腺素)在鼻内镜下作双侧鼻中隔粘膜软骨膜、骨膜下浸润麻醉。

1.3手术方法:

术中常规取左侧切口,于偏曲前端作弧形切口,上起顶部,下至鼻中隔底部,并适当向鼻底部延伸,以减少张力,然在鼻内镜下分离粘骨膜,在原切口之后2mm处切开软骨,将鼻内镜伸入右侧鼻中隔粘骨膜下分离,用旋转刀及咬骨钳切除偏曲。对于巨大嵴突,于其尖部前方做切口,先在对侧粘骨膜下分离,保护好对侧粘骨膜,再分离嵴突侧,切除嵴突。若于下鼻甲相贴,同时行下鼻甲部分切除。对于鼻中隔前部脱位,于中隔前端突出缘做切口,先于脱位侧粘软骨膜下分离,再将脱位的鼻中隔软骨上下两点松解开,切除多余的软骨,使脱位的鼻中隔软骨复位。偏曲矫正满意后将切口粘膜复位平整,双侧鼻腔对称填入鼻腔止血器,术后常规静点抗生素3-4d,止血药1-2d,术后2-3d取出填塞物,清理渗出物。

2?结果

本组34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随诊5-6个月,矫正效果满意,通气良好,鼻出血随诊期间未再出血,头痛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多涕和打喷嚏流清涕症状明显改善。无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及鼻梁塌陷等并发症。

3?讨论

随着鼻科手术学的发展,鼻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现代手术注重的是手术操作精细,对组织及机体尽可能微创,最大限度保留生理功能。传统手术由于视野狭小,光源照明不足等因素,手术难于取得好的效果,同时为了保证效果过多的切除鼻中隔软骨,尤其是复杂的中隔偏曲更难达到手术效果。鼻内镜手术具有直观、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病例术前伴有头痛鼻塞皆治愈,鼻出血未复发,多涕打喷嚏明显改善,恢复快。

鼻内镜手术鼻中隔矫正切口选择要灵活,不管哪种类型偏曲均可先分离偏曲对侧的粘骨膜,产生缓冲空间,减少粘膜穿破及撕裂。术中止血要彻底。术中切尽量保留鼻中隔软骨,防止术后鼻中隔粘膜摆动。双侧鼻腔填塞要对称,防止粘膜切口卷曲导致中隔粘膜穿孔,力度要适中避免中隔缺血坏死及血肿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徐志华,张抗美,冯益进等.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的个体化治疗.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