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认识误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1

心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认识误区分析

王凤霞

关键词:心理学实验教学误区

0引言

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从冯特创办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心理学就一直高举实验的大旗,在严格和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其理论大厦。由此可知,实验教学对心理学发展的重大意义。但在日常教学中,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限制着人们的思维以及心理学的发展。

1认为实验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对实验教学目的和意义认识狭隘化。

在心理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意识到实验教学的一些重要意义,比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演示型实验形象直观,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测量型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的某项心理特征及个性差异,增加心理学的实用性等。诚然,这是心理学实验的一些功能,但其意义绝非仅限于此。这些观点都是从理论教学的角度出发的,以理论教学为主,认为实验是其辅助手段。这种观点是非常狭隘的。

在心理学教学实践中,除系统传授理论知识之外,实践实验技能的训练是心理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它与理论教学并驾齐驱,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具体在课程设置上,除却理论课,还应有单独的实验课时。比如实验心理学,除去48课时的理论教学外,还应有48学时并行的实验教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具体而言,首先发现现实或理论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和思考,形成假设。然后,通过设计实验,不断地验证和修订假设。最终得出客观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学会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科学的求证和探索能力。

在此意义上,对演示型实验而言,其发现经过了科学家们的无数探索和努力。学生不应将其看作有固定答案的实验结果,而应不断变换参数和设置,通过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比较,复演科学家的求知和发现历程。同样,对于测量型实验,其目的也绝非限于了解学生自身,而是深入了解测验编制的目的、理论依据、过程以及使用中的局限性。

2未站在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高度,设置和安排心理学实验的内容。

目前,受各种硬件条件以及教师水平限制,实验教学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内容,而对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了解不够。其中除去各种客观原因外,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意义认识不足是主要的原因。具体而言,教师未从为国家未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综合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未站在国际竞争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实验教学的意义和内容,从而导致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对国际上心理学发展动态关心不足。

从操作过程来看,心理学实验是通过仪器操作、收集数据和统计分析推导出实验结果。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基本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创新性。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研究表明,在学习期间形成的求知态度、探索未知的方法以及创造的技能,会迁移到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换言之,大学期间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会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因此,实验教学的教师应对此有充分认识,胸怀世界,开阔视野,积极关注心理学最新的研究动态,并结合学生具体实际反映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激发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3对培养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认识片面。

目前,大学专业课程设置大致可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在多数心理学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中,大家多为重视心理学专业的相关课程以及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一些内容较深的计算机程序知识涉及较少。但是,就目前心理学实验发展趋势来看,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以及程序设计在实验设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指出,心理学网上实验的开展是心理学实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有必要大力加强学生的程序语言设计能力,增加JAVA、C++等程序设计课程,拓宽学生的临近专业背景知识,为更好的开展心理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必须从认识上纠正以上认识偏差。思想认识的解放是实践飞跃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心理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未来为国家创造财富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