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明颗粒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芪明颗粒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分析

高波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2712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芪明颗粒在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首先选取83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然后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复方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治疗,复方组在常规性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给予芪明颗粒。对比治疗前后视力、黄斑水肿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视力及黄斑水肿数据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复方组数据远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等级资料差异显著(P<0.05),前者总有效率(95.24%)远高于后者(75.61%)(P<0.05)。结论:芪明颗粒在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能够显著改善视力、黄斑水肿情况,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芪明颗粒;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黄斑水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类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以眼底病变、血管异常、有效出血点为主要临床表现,若未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将会发展为增殖期病变,出现新生血管、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同时存在玻璃体积血,严重影响患者视力及正常生活[1]。芪明颗粒属于中成药制剂,具有养肝明目、益气生津的功效。为改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笔者尝试在常规性疗法的基础上联用芪明颗粒,并以视力、黄斑水肿变化作为评估指标,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首先于医院2014年6月-2016年1月收治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8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纳入标准:①符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诊断标准,且处于非增殖期;②近3个月内未接受其它相关治疗;③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它类型糖尿病并发症者,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②合并其它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如脏器功能障碍等;③对本研究药物已知成分存在过敏反应者;④合并其它类型眼部病变者,如青光眼、白内障等;⑤拒绝或难以配合完成研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83例受试者分为复方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复方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6-72岁,平均(63.4±7.1)岁,糖尿病病程5-18年,平均(12.5±3.1)年;对照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41-75岁,平均(62.8±7.4)岁,糖尿病病程4-18年,平均(13.0±3.4)年。2组受试者上述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疗法:①首先给予饮食控制及合理运动指导以控制血糖水平;②若血糖水平控制效果不佳,则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

复方组在常规性疗法的基础上联用芪明颗粒:取4.5g芪明颗粒(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4.5g*15袋,国药准字A20090036)用温热开水冲服,每天3次,分别于3餐后服用,连用6个月。注意用药期间需忌油腻辛辣、戒烟酒。

1.3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前后视力、黄斑水肿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行视力、眼底荧光造影和眼底检查,评估视力、黄斑水肿变化情况。

对比临床疗效:参照《眼科学》中相关标准评估疗效,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其中显效:视力提高4行以上,且眼底出血、渗出及水肿症状均显著改善甚至消失;有效:视力提高2行以上,且眼底出血、渗出及水肿症状中至少1项显著改善甚至消失;无效:视力均眼底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9.0检验数据差异。以LSD-t检验(),以卡方检验(%),以非参数法检验等级资料。结果均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视力、黄斑水肿情况

治疗前2组视力及黄斑水肿数据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对应升高(P<0.05),且治疗后复方组数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临床疗效

复方组显效、有效和无效例数分别为29例、11例和2例,对照组分别为21例、10例和10例。2组临床疗效等级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复方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仅为75.61%,存在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长期慢性持续性血糖升高是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细胞选择性丢失可导致微血管瘤的形成,进而破坏视网膜屏障,引发毛细血管闭塞,最终可诱导动静脉改变[2]。随着疾病加重可形成新生血管,使得视网膜脱离,甚至致盲。由于受到糖尿病治疗的限制,对于该病治疗也存在较大局限性,只能延缓病情发展。随着中医学研究的不断加深,中医疗法在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祖国医学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病”范畴,以气虚致瘀、虚实夹杂为基本病因。气阴两虚、肝肾不足可知目络瘀阻,引发视网膜病变。由此可知,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采用中医药治疗应当以益气生津、通络名目为根本原则,方可标本兼顾。芪明颗粒由黄芪、地黄、葛根、决明子、枸杞、蒲黄、水蛭、茺蔚子等中药材组成,黄芪补中益气,地黄补肝益肾,葛根益气生津,是为君药[3];决明子、枸杞养肝明目、滋阴凉血,蒲黄、水蛭、茺蔚子活血止血、疏通眼络,是为臣药。诸药合用,共奏养肝明目、通络止血、益气生津、祛瘀生新之效,乃通络名目之要药。

本研究复方组在常规性疗法的基础上给予芪明颗粒,结果发现复方组视力、黄斑水肿及临床疗效数据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且前者总有效率较后者显著升高,提示芪明颗粒在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中能够显著改善视力和黄斑水肿情况,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张竖,姜士军,蒋燕玲,等.周边视网膜光凝治疗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5(01):27-31.

[2]林玉婷.羟苯磺酸钙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0):98-99.

[3]何巧玲.芪明颗粒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02):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