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学的审美追求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

/ 2

人本学的审美追求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

何娅超(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510830)

作者简介:何娅超,(1984-),女,湖南永州人,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摘要:作为德国第一个近代文学批评家,莱辛在批判继承前辈思想家的基础上,扭转了德国文化界的风气,将德国启蒙运动推向了高潮。在文艺观点方面,莱辛在其代表名著《拉奥孔》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思想达到了人本主义理想和现实主义的汇合,同时在《汉堡剧评》中通过市民意识的表现建立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市民戏剧理论。

关键词:莱辛;文艺思想;人本主义;市民戏剧中图分类号:B83-091.956

德国在十八世纪开展了启蒙运动。由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在政治上没有能够造成资产阶级革命,但在杰出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领导下还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就文艺思想领域而言,由于德国在十七八世纪还没有一个伟大的文艺创作实践的基础,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思想仍然会有一些停留于抽象思考和抽象讨论,而且还有显著的复古倾向。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在这场运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并使它达到高潮。莱辛具有高度的要求改革现状的爱国热忱,并用其犀利的文笔向德国腐朽势力进行了全面的进攻。

莱辛的思想及其活动主要是围绕建立统一的国家这一任务而展开的,他最突出的思想是民族启蒙思想和宗教宽容精神。莱辛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涵盖面广,一方面奠定了近代德国文学的基石,另一方面其涵盖的文艺观点也扭转了德国文化界的风气。莱辛的美学理论和文艺创作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创建了市民戏剧和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为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莱辛美学中的人本主义

莱辛的代表性美学著作《拉奥孔》主要通过剖析“诗”与“画”两种体裁的区别来表达他的文艺观点。《拉奥孔》中关于画与诗的界限及两者和美的关系的论述可以集中表现出莱辛的美学思想。莱辛在该著作中探讨了德国当时的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各门艺术的本质。这里他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以及他们的活动摆至首位,体现了他人本主义艺术理想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坚持了他的人本学的审美追求。

1.1关于诗画分界的解说

在莱辛之前,“诗画一致”说一直是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关于诗画关系的观点。贺拉斯说“诗如此,画亦然”,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认为画是无言的诗,诗是能言的画。这类论点延续了千百年,一向被人接受,德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克尔曼(1717-1768)在他的古代艺术研究中,也没有摆脱这种观点。莱辛分清诗和画的界限,是为了强调诗具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应该表现人的个性和感情,描写斗争,以满足资产阶级文艺的需要。

画与诗到底区别何在?莱辛认为绘画与诗这两种艺术无论是摹仿的媒介,还是摹仿的对象,抑或摹仿的目的,都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和各自特殊的艺术规律。它们再现美的方式表现美的规律是根本不同的。绘画作为一种空间艺术,适合表现那些在空间中并列的相对静态的物体。而诗是属于时间艺术,适合表现那些在时间中承继的具有动态的事物。当然,“莱辛并不否认在一定程度上诗也可以描绘物体;画也可以叙述动作”(朱光潜,1963)。画要表现美的时间性,只能通过选择最美的时刻,通过物体来暗示,比如拉奥孔雕像表现拉奥孔因为痛苦而微张嘴唇在叹息。诗要表现形体美的空间特性,只能化静为动,从美的效果去描写。由此可见,莱辛的美学观是具有辩证因素的。

1.2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莱辛美学思想的直接源头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而《诗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将艺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摹仿上。莱辛很推崇亚里士多德诗摹仿人的行动的看法。这正是唯物主义美学观的表现。这种观点在启蒙运动时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莱辛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他们的动作提到了首位,有利于调动资产阶级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

在这种意义上,《拉奥孔》正是莱辛唯物主义美学思想的体现。《拉奥孔》从文艺摹仿自然这个基本信条出发,指出诗与画的界限是一条自然规律。莱辛认为由于诗是动态的展示生活,它可以更广阔深入的反映现实,表现真实生活,比画更自由。这里,莱辛使诗歌成为了革命性的一种体裁,把诗歌从诗画共同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诗获得了独立的地位。这对反对新古典主义的“诗画一致说”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2现实主义戏剧美学思想

与《拉奥孔》一样,莱辛的《汉堡剧评》的主要思想也是破除古典主义,体现了浓烈的启蒙气息。莱辛作为德国启蒙运动时代新兴市民阶级的代言人,把自觉的市民意识和革新德国戏剧艺术的强烈愿望结合起来,创立了德国市民阶级民族戏剧的理论。

2.1市民意识的体现

莱辛极力反对新古典主义矫揉造作去投合封建贵族阶级的艺术趣味而把市民阶级当作被嘲笑对象的做法。他提倡市民剧应自然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反映广大市民阶级的生活。他用一种全新的视觉,即市民意识的立场看待戏剧的社会功用,提出戏剧应让人们理解市民阶级的历史地位,用道德行为的范例感动他们。

从某种程度而言,莱辛继承了狄德罗的关于戏剧的观点并有所发展。他没有停留在建立一个新兴剧种的观点里,而是强调悲剧本身应以市民阶级为对象,反映他们的生活与心理,际遇与希望。莱辛正是从英法两国戏剧的发展变化中看到了悲剧和喜剧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因此他主张人们“在喜剧里也哭一哭,从宁静的道德行为里找到一种高尚的娱乐。”这也就是莱辛市民喜剧理想的体现。莱辛主张戏剧主角应采用中产阶级人物,同时他也认为戏剧应引起人对人的同情,这也体现出了他关于悲剧情感中的人道主义。可以说,正是通过《汉堡剧评》中提倡的戏剧应体现市民意识的观点,莱辛希望建立一种独立的民族意识。

2.2市民戏剧理论的建立

莱辛主张德国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戏剧,作为争取德国民族统一的有力工具。他认为戏剧是文学体裁中的最高形式。早在《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1759-1765)中,莱辛已经谈到他对民族文学的主张,尖锐地批判了高特舍特,提出要以莎士比亚为榜样。他认为德国应当有自己的民族戏剧,反对许多作家对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模仿和崇拜,他讽刺这些人“比法国人更法国化”(第59篇)。他要求戏剧反映十八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现实,提倡写市民悲剧,因为市民阶层的普通人也可以有不平凡的命运,更容易引起周围人们的同情(第14篇)。

市民剧包含着悲剧和喜剧的双重因素,是摹仿人的相互掺杂的悲喜情感而产生的。戏剧的发展是以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现实的生活为基础的。当然戏剧所表现的真实是一种“内在的逼真”,所以正如莱辛所言,在戏剧里我们所关心的是“具有某种性格的人在某种环境里会做什么事”。总之莱辛的《汉堡剧评》几乎涉及到了德国戏剧艺术和戏剧理论发展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通过对德国当时戏剧艺术和戏剧演出实践的总结和批判,莱辛在德国创立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市民戏剧理论。

3莱辛美学思想的意义与影响

“在欧美的思想史学界,莱辛思想的地位并不寻常。就哲学思想史方面而言,莱辛虽然置身启蒙运动的洪流并身为德国启蒙思想的先驱,却最早反省、批判启蒙思想的哲人之一。”(维塞尔,2001)上段引文主要是从莱辛的思想地位来论述的。作为一名启蒙主义思想家,莱辛批判虚伪的宫廷风格和“虔诚”的情感,用人道主义、浪漫主义取代已陷于僵死、衰落的古典主义。主张天才与艺术创造的完美结合,反对艺术创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莱辛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折点,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其美学思想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美学与萌芽和蓬勃发展。

同时,莱辛也动摇了德国文学的形式主义和剧坛的古典主义。在德国政治经济落后的情况下,莱辛勇敢地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批判宫廷文艺,宣传启蒙思想,提高民族觉悟,为德国文学开辟新的阵地,对同时代和后代的作家给予了深刻的影响。他强烈的现代感和民族意识影响了随后的歌德,席勒等人。莱辛美学思想中人本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在近现代文艺中也得到了延续。莱辛对新古典主义的批判,以及他诗与画和戏剧艺术的特殊规律的探讨对德国以及整个欧洲都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4结语

莱辛处于古典主义到现代批判转折的关键时期,作为近代文学批评的第一位大师,莱辛从一个新颖、鲜活的视角倡导了文学革命,扫除了德国文坛上弥漫的隐晦之气。《拉奥孔》可以堪称是一部行动美学的纲领,而《汉堡剧评》则可以看作是一部唤醒市民意识的理论宣言书。在强调诗与画的区别时,莱辛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他们的活动提到首位,同时他也不忽视各门类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出了他文艺观点中的人本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因素。此外,莱辛在德国创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市民戏剧理论,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戏剧思想成为了启蒙运动以后戏剧艺术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陈池瑜.诗画特征之中西美学比较[J].艺术百家,2006,1.

[2]莱辛著.张黎译.汗堡剧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维塞尔著.贺志刚译.莱辛思想再释-对启蒙运动内在问题的探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张木荣.略评莱辛《拉奥孔》的美学观[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