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普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利普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申彩霞

申彩霞

(平顶山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手术室.河南467000)

【摘要】目的:研究利普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6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两组(n=32例),观察组予利普刀术,对照组予冷刀术,研究对比不同组别患者术中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指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不良反应(感染、出血、宫颈粘连、痛经)发生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普刀在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上效果显著,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利普刀;宫颈上皮内瘤变;安全性

临床上,宫颈上皮内瘤变为一种同宫颈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是在出现癌症之前出现的病变,其发展到宫颈癌需要长达十年的时间,因此,在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时应通过相应措施进行治疗,有效避免宫颈癌发生。目前,该疾病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并逐渐年轻化,影响患者健康。手术在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上具有一定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现对利普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及安全性展开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最高/最低年龄分别为50岁/25岁,平均年龄为(37.8±6.4)岁;分析患者疾病级别:Ⅱ级、Ⅲ级分别为20例、12例;对照组32例,最高/最低年龄分别为51岁/26岁,平均年龄为(38.1±7.2)岁;分析患者疾病级别:Ⅱ级、Ⅲ级分别为21例、11例。研究选取对象年龄和疾病级别等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冷刀术,在月经干净后3—7d,选取膀胱截石位,实施静脉麻醉,并常规消毒铺巾,充分暴露患者宫颈,在宫颈碘试验着色和不着色交界处注射稀释肾上腺素水垫,之后再次涂摸3%碘液便于显示病变范围,用手术刀在距离病变边缘5mm处做环形切口,锥高20—25mm,之后由浅到深向肌层内倾斜,锥宽为25—30mm,切除后用创面肠线对宫颈进行缝合,并有效止血。缝合完成后用碘伏纱条填塞,术后24h将其取出。

1.2.2观察组:利普刀术,手术时间、麻醉方法和体位同对照组患者一致,利普刀的电切功率和电凝功率分别为20—40W、40—60w,根据患者病变状况选取合适的刀片。切除范围应超过宫颈表面的3—5mm,深度为20—25mm,术后并将切除组织送检,通过常规消炎药进行为时3—5天的治疗。

1.3观察指标[2]

观察不同组别患者术中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指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不良反应(感染、出血、宫颈粘连、痛经)发生状况。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s),t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比,χ2检验。若P<0.05二者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组别患者术中和术后指标相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和Ⅲ级被认为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给患者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应尽早发现,并通过相应治疗措施治疗,便于避免或是降低宫颈癌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宫颈癌筛查诊断逐渐普及,因此,浸润性癌患病率逐渐下降,但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癌前病变诊断率逐渐上升,尽早发现和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可有效降低宫颈浸润癌发生率和病死率,手术在治疗该疾病临床上具有一定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冷刀术可提供完整手术标本,便于了解疾病级别、病变范围和程度等,属于一种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方法。但冷刀术中出血量较大,且切除后缝合较为困难,因此操作时较为困难[3]。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利普刀逐渐应运而生,其属于一种高频电刀,具有边切割边电凝止血的作用,因此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进而降低患者治疗费用。同时,利普刀有效补充了阴道镜不能对颈管内暴露不清颈管搔刮物定位的缺点,术后病理检查可有效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早期浸润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5.5±2.3)min、(8.9±1.4)mL、(2.3±0.3)d、(1164±234)元,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14.4±4.3)min、(21.3±2.5)mL、(4.8±0.8)d、(3245±451)元,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治疗时利普刀临床效果较为理想,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汪洁,张江凤.利普刀或冷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的疗效分析[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3,11(2):108-109.

[2]李惠彬.利普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7):562-564.

[3]戴萍,王琳.宫颈电环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5827-5828,5830.

[4]耿瑞霞,张俊灵.利普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44例分析[J].临床医学,2013,33(1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