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课程《应用写作》亟待高职高专生掌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通识教育课程《应用写作》亟待高职高专生掌握

曾澧生(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作者简介:曾澧生,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重点课题(DJB030359)

摘要:高职高专层次的人才是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的实用型白领阶层,把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习实践中的探索所得上升理论的转换中,怎样写好论文、实验报告等成为学生所难把握之事。从困境中走出来,使《应用写作》得心应手,笔者认为应明确写作意义,把握写作要素,探索教学方法,高职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

关键词:应用写作;意义;要素;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教育,为缓解国内劳动市场技能型人才紧缺现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教育部自2001年10月以来,在永州、武汉和无锡连续三次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经验交流会,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同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他们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是“银领”。

应用型白领—高职高专学生们,在职业院校更多的是学到了自己的职业专长,怎样把所学专业知识,通过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转换中,提升专业特长,高职高专生们面临挑战。笔者认为高职高专生掌握通识教育课程《应用写作》迫在眉睫!

1明确写作意义把握写作要素

《应用写作》当是一个全方位提升高职高专水平的起点,但对未来也必将是一个高度。它的意义在于:

第一,提升个人素质。没有良好的文化素质,难以造就出人才。听、说、读、写能力是现代人才应该具备的四大基本素养,其中以写作能力最能测验出一个人的综合文化素质,因此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将写作能力作为接纳人才的重要砝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写不好文章的“人才”,会左右逢源、轻松自如地处理好公私事务。

第二,优化知识结构。学习应用文写作,可以优化学生的课程结构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同学们的知识能力结构更合理,对将来的发展更有裨益。

第三,增添职场优势。学习应用文写作,还可以提高学习者在言语交际、文字表达、遣词造句、思维训练方面的能力,这样,同学们就可以凭借其优势在求职、人际交流以及处理公私事务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因此,应用文写作只要把握内在规律,掌握基本写作要素,并不是学习者们想象的天井,深不可测。

一般来说,写作包含主旨、题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修辞、文风等基本要素,应用文的写作也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基本要素。

内容要素:应用文的内容要素是指其所具有的主旨和材料要素。

①主旨。主旨就是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具体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和其他文章一样,应用文的主旨也是文章的灵魂,它决定着文章的品位和质量。

应用文的主旨在表达上应该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它要求单一、正确。意多则文乱,应用文应集中表达一个事件,围绕一个主题,否则将不知所云;主题正确是说行文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公众审美标准,符合客观实际。

②材料。应用文的材料是指写进文章的事实、依据以及相关背景资料,它既不同于议论文中证明论点的论据,也不同于记叙文以及文学作品中的题材,它是由“灵魂”所统帅的“血肉”,是应用文写作的基础,是主旨依附的对象。犹如一幢建筑物,主旨是设计者的建筑理念和风格,材料便是符合设计风格的砖瓦水泥。

搜集材料、分析材料、选择材料是应用文写作材料使用的重要步骤,实用和典型是应用文材料的入选标准。

主题是应用文章的中心思想,材料是应用文章的内容,两者必须高度统一。

形式要素:应用文的形式要素是指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要素。

①结构。应用文体的结构,是根据表现观点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处理和安排,通常称之为谋篇布局。它是文章写作的建筑骨架,其作用就是将各个部分统一起来,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其实用的目的。

不同文种的应用文,其格式不尽相同,都有其比较固定的格式,这是应用文区别于其他文章和文学作品的显著标志。辟如: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是标题、导语(也称前言、引言、总述、开头)、正文(包括三部分:基本情况、分析结构、建议措施)、结语(也称结尾、尾部);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是绪论、本论、结尾;布告的基本格式是标题、正文、结尾等等。

一般说来,应用文都有开头、主体、结尾几大部分,其结构也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等,但在具体谋篇布局时,还要根据不同文种的特点安排不同的结构形态。

总之,应用文的结构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突出主旨;第二,结构严谨;第三,符合文种要求。

②语言。应用文的语言,明显不同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有丰富的审美观,可以引人联想、发人深思,可以用比喻、夸张、拟人、双关等手法进行修饰;而应用文的语言特别强调准确、简朴、规整、严谨。

第一,准确。是指努力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准确无疑,确凿无误。事实、数字甚至细节都必须确实可靠;遣词造句,要求语义明确,不能模棱两可;所叙的概念,只能做单一的解释,不能让人产生歧议,也不能让人做出多种理解。

第二,简朴。既简洁朴实,就是说要浮辞净尽,不枝不蔓,朴实不夸张,不要过分的层层修饰。同时,应用文的语言应讲求实用,不仅要让人准确理解、掌握,还要惜墨如金,讲究简洁明快,所谓“文约事丰”、“字字千钧”。

第三,应用文还讲究规整严谨,避免随意性。不仅要求使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而且讲究句式、标点的严谨规范。

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应用文已经形成了自己平朴庄重、准确规范、言简意赅的鲜明的语言特色,它少语气词,多专用词;少口语,多书面语;忌空话大话,少溢美修饰。虽然在公文中常常看到“一般”、“不宜过多”、“必要时”、“少量”、“有的”、“有些”等等这样的模糊语言措词,有时还使用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如“兹有”、“兹定于”、“收悉”、“业已”、“致以”、“拟请”、“拜托”、“光临”、“恭候”等,但这些模糊语言和文言词语的应用,是独具特殊功能的,它不但没有使语言增加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反而在相当程度上使语言更趋于准确、严谨,表达上也更简约、精练。

③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指写作所采用的表述角度和方法,叙述、议论和说明是应用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2学生应学好,教师应导好

2.1摹仿习作方法

学生初次学写一种应用文,首先要掌握的是它的格式与语言。应用文语言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与其他文体有明显区别,它以务实应用为准则,语言风格平实、得体、精当、准确,重在实用,不追求语言的艺术化,表达方式往往以说明为主。而学生平时所学的其他文章大部分属文艺语体或议论语体,要学好应用文写作,就需要由原来的只习惯于运用文艺语体过渡到熟练运用应用文语体,所引导学生学会摹仿是练习应用文写作的第一步。

在练习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认真阅读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增强对应用文的感性认识,然后按照课文中的例文进行摹仿,摹仿的重点当然是仿格式、仿结构、仿语言。一般说来,通过摹仿练习,学生能初步熟悉应用文的格式以及语言特点。

2.2类比写作方法

一般在学生掌握了某种应用文的基本写作要求后,可以使用类比写作法,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即教师先搜集、整理这一种应用文的优秀范文,然后将其转化为基本素材,再把素材交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按照教师的写作要求进行写作练习.然后要求同学间互相交流讨论,对存在的问题可以各抒己见,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不但可以互相学习,而且还能加深记忆。

2.3改错巩固方法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比较容易出错的问题集中整理出来,然后把比较典型错误的应用文拿出来,让学生进行纠错练习,在纠错练习时教师要辅导学生从应用文的格式、内容要素、结构、语言表达等多方面发现问题,指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修改。比如学生在写通知时总是会漏写一些要素,或者时间、或者地点等等,那么教师就可以把要素不全的通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修改,这样学生下次再写通知的时候就不会再丢三拉四了。

2.4实践模拟法

在校学生应用文最大的拦路虎莫过于缺乏实际生活,在学生有一了定的写作基础后,教师应想方设法给学生寻找机会,把学生置于情景当中,为学生实际运用创造条件。有时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实际让学生练习写作。

在学习新闻写作时,先组织学生对报纸上的新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加深了解,总结规律,然后在黑板上开辟了“校园新闻”专栏,分组负责,一天一个报道,定期评比分析。这样不仅提高了大家的写作能力,熟悉了新闻写作,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养成了关心生活,热爱集体的好习惯。

还可采用小组讨论法:互相提问解决问题

自教自学方法:小老师走向讲台,互评互打分,自出试卷自测,校园打假等方式。

这些应用文写作练习的方法,它省时节力,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种文种之间的关系,认清各个文种的特点。此练习适用于学生学习掌握了多种应用文的写作知识之后,期中考试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都认真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写一份学习总结,然后组织召开全班同学参与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会议由班干部主持,成绩优秀的同学作典型发言,要求大家作好会访记录,会后要求同学及时发布新闻,编发会义简报,编写会议纪要,之后每个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怎样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则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的。教师平时多寻找些与学生有密切关系的实际问题,精编教法,提高写作的实用性不失为提高应用文教学效果的好办法,促进“教学相长”。以上教学中的一点浅薄所得,还望各同仁批评斧正。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相信应用文教学能走出“单调、枯燥”的低谷,打造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方式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松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2]周晚田.可持续发展与素质教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黄俊杰.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培育理由念与人文素养教育:通识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