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养生观中蕴含的健康心理学理论和原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内经》养生观中蕴含的健康心理学理论和原则

徐亚平

陕西中医药大学徐亚平

关键词《内经》养生健康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2-ZM

不少人认为现代健康心理学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那时才被作为一门新学科为人们所接受。其实并不是这样,笔者认为,作为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其中不仅仅阐述了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的方针,最重要的是遵循自然规律,以预防为主,强调身体,精神,自然的三者关系,从而说明精神与社会因素深刻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态与疾病的治愈或发展,成为我国最早体现健康心理学思想的著作之一。本文将从《黄帝内经》养生观的角度出发,探讨《内经》中所蕴含的健康心理学理论和原则,以便使我们更好了解古人有关生命健康的智慧,而后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1《内经》蕴含的健康心理学理论

1.1不治已病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如上所言:治病如治国,不能等到战乱发生后才想到如何治理,必须治未乱于前。如果等到疾病发生才去治疗,就如同口渴才想到钻井,兵临城下才想到铸造兵器,实为时已晚。中国古代医学思想一向不赞成已病后才治病,而主张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不仅是中医预防思想的象征,也是《内经》养生观的基本原则。因而,《内经》中强调养生、预防与治疗三者密切结合。

养生,是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可称得上是预防保健一种理念。预防,对于健康的人而言,可以增强体质,抵御疾病;对于患者而言,是为了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变。以上两者相互交融,互为补充。而治病,是在患病以后治疗疾病的最基本原则。而现代健康心理学也就是通过预防、保健等手段来达到维护和促进人类心身健康的目的的。健康即为未病,与其等“已病”不得已而治之,不如更注重去维护和保持“未病”,因此“治未病”不仅是古代疾病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最重要的原则,也是现代健康心理学的中心思想。

1.2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源于天地日月,后者主要指太阳和地球,特别是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万物生长靠太阳,一切生物,归根结底,依靠于太阳的光能和热能。中医学又认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这就是说,即使有太阳之阳,地球之阴,但二者不相交转化,任何生命现象是不可能的。《灵枢本神》高度概括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里的德流气薄,就是天地气交。只有如此,事物才有生化的可能,人体才能保持阴阳平衡。

“四时之法成”是说,人类需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春夏秋冬四时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对立的两方,人体就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否则,人类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影响,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也会因此下降,即或不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会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总的来说,人如果能够顺应天地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了解十二骨节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被疾病答现象所迷惑。这样就能人人求得形体和心理的健康。

1.3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开篇歧伯就说明了人类真正的养生之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做到由四时之气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顺四时而适寒温”(《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正说明了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的,应顺应四时的变化,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来达到阴平阳秘、脏腑协调等养生保健的目的。

如何更好的“法于阴阳”,真正做到“法于阴阳”,岐伯告诉我们的是“和于术数”。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劳逸结合,起居有度,欲求适度,节欲保精,适应环境,因地养生等等。这样看来《内经》养生其实提倡的就是一种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而这与现代健康心理学中关于帮助人们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建立科学生活方式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2《内经》中蕴含的健康促进原则

2.1精神内守、恬淡虚无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素问·上古天真论》

其中提出了“恬惔虚无”、“志闲而少欲”精神调节的两个具体养生理法。“恬惔虚无”,恬淡为安静之意,虚无指不存杂念,即避免情志过激。“志闲而少欲”,闲,本义为木栏类遮拦物,引伸为控制、限制,即控制、约束自身,减少各种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内经》还进一步举例,指导人们从具体的生活方式上来调摄精神,即“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上古时代会养生的人,心态平和,有吃的无论粗细都觉得很可口,有衣服穿无论美丑都觉得很合身,各种风俗习惯都让人舒坦,这样以来,大家没有人在乎地位高低,没有争权夺势,没有嫉妒心理,大家都过着纯朴无华的生活,在心无妄求妄欲的状态下,内藏于五脏之中,如此一来形神和睦,就不会受到外界刺激的侵扰,达到“不惧于物”的精神境界。

《内经》中倡导的“恬淡虚无”,并不是那种“超凡脱俗”、“清静无为”逃避现实的思想,而是求得精神的安宁、健康,作为防病延年的措施。其之要旨是思想清静,因为思想清静能够调畅精神,使精气神内守而不三世,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从而做到健康长寿,也是我们促进健康的第一大原则。

3小结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传统养生之道中蕴含的健康心理学理论和原则远非上述内容可以穷尽,其博大庞杂超乎想象。同时这些理论和原则之间又互相交汇穿插,形成了一张促进心理健康方法之网。这张巨网是先辈用数千年文明史织造而成,其内饱含着中华民族生命和文化的智慧。以上概括的有关健康心理学原则和方法只是《内经》中有关养生内容的一部分。《内经》重视心理对形体健康的双重反作用,重视个体在自然、社会中所处状态对健康的影响,种种一切,都契合了现代健康心理学思想,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学习。期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掘有关古人的健康养生之法,并且能成功运用到我们现实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永亮,唐振宇,曹云.《黄帝内经》养生方法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1):53-55.

[2]李永亮,唐振宇,曹云.《黄帝内经》养生方法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1):53-55.

[3]巫抑扬.《黄帝内经》夏季养生方法的意义及方法[D].[出版地不详]: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4]邓云权,刘凤英.浅论《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J].新西部(理论版),2016,卷缺失(5):168,172.

document.getElementById('cnt-ad').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