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患者手术的静脉全麻处理原则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严重创伤患者手术的静脉全麻处理原则及效果分析

高运泉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人民医院165000

【摘要】目的探究严重创伤患者手术的静脉全麻处理原则及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65例严重创伤手术患者资料,均给予静脉全麻,对麻醉处理过程及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患者经静脉全麻手术治疗后,显效36例(占55.4%),有效26(占40%),无效3例(占4.6%),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5.4%。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实施静脉全麻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静脉全麻;处理原则;严重创伤

对严重创伤病人,术前应给适当量止痛、镇静药,消除病人紧张及恐惧,但应注意所用药以不使血压降低、不抑制呼吸为前提;对已昏迷或垂危病人只应用抗胆碱药;对处于休克状态病人,最好是小量、分次静脉给药[1]。此类病人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手术要求选用适合的麻醉方式。现抽选我院收治的65例严重创伤手术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严重创伤患者手术的静脉全麻处理原则及效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抽选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65例严重创伤手术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19~54岁,平均年龄(36.5±4.2)岁。

2方法

65例患者均给予静脉全麻,对麻醉处理过程及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如下。

2.1静脉全麻用药选择

大多数静脉全麻药是作为全麻诱导药。地西泮用量限制在0.3mg/kg以下,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用于休克病人较硫贲妥钠安全。劳拉西泮对低血容量患者的心血管扰乱小,优于地西泮。羟丁酸钠有升压和减慢脉率的作用。即使用于全身情况很差的患者,也易保持循环稳定。依托咪酯及异丙酚虽可产生与用量相关的心肌负性变力性作用,但较硫贲妥钠轻。因之地西泮、劳拉西泮、羟丁酸钠、依托咪酯及异丙酚均可用于休克患者麻醉诱导或辅助用药。氯胺酮具有兴奋循环作用,静脉注射2.2mg/kg后5min,心率增快33%;动脉压上升23%;心排出量增加41%[2]。注药后30min。动脉压略有降低,但仍明显高于用药前水平。明显优于氟烷、安氟醚及异氟醚。经大量病例观察,氯胺酮用于休克患者麻醉,效果满意,绝大部分患者在给药后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须指出,氯胺酮兴奋循环主要是通过兴奋交感神经作用,增加内源性儿茶酚胺,它对心脏本身实际上有负性变力性作用,因此用于交感神经反应已削弱的危重患者,就显示出循环抑制效应。氯胺酮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发生严重循环抑制与心脏骤停者,临床已有报道,不能忽视[3]。芬太尼不影响容量血管与静脉回流,对心房压、心室压及左室舒张末期压亦无明显影响,即使用量增至20μg/kg,动脉压仅降低10%,若再加大剂量,动脉压并不继续下降。目前多数人认为芬太尼可用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麻醉维持。若与氧化亚氮合用,可减少芬太尼用量,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

2.2麻醉诱导

麻醉诱导的关键之一是必须首先控制呼吸道,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可采取下列措施。

2.2.1放置粗胃管吸引,虽不能完全吸净胃内容物,但因胃管刺激有时诱发呕吐,有助于将部分胃内容物吐出,但切忌在患者处于休克时施行。

2.2.2西咪替丁为H2组胺受体阻滞药,有降低胃液酸度、减少胃液分泌、减轻酸性胃液误吸综合征严重程度的功效。

2.2.3静脉诱导插管应结合压迫环状软骨法进行,并由技术熟练者操作。具体步骤如下:(1)抽吸胃管尽量吸尽胃内容物;(2)吸纯氧去氮;(3)静注阿托品0.5mg;(4)静注小剂量非去极化肌松药,如先静注泮库溴铵1~2mg,以防止琥珀胆碱诱发的肌震颤;(5)静注硫贲妥钠(3~4kg)或氯胺酮(1~2mg/kg)或依托咪酯0.3mg/kg诱导;继之静注琥珀胆碱1~1.5mg/kg;(6)术者施行控制呼吸,助手向脊柱方向压迫环状软骨以压瘪食管上口,防止气体进入胃内;(7)迅速暴露声门、插管,并将导管套囊充气[4]。

2.2.4患者于急诊室抢救时如已插入气管导管,入手术室后应检查导管的位置、粗细、通畅度及有无漏气,若不够理想,应予以更换。呕吐、误吸不仅可发生于麻醉诱导期,也易发生于麻醉苏醒期,因此,创伤急诊手术后,必须等待患者咳嗽、吞咽反射恢复、呼之能应答后再谨慎拔管。硫贲妥钠具有交感神经和心肌抑制副作用,因此,禁用于休克患者;休克较轻或已初步纠正者可慎用,但必须掌握小量分次用药原则。

2.3麻醉维持

2.3.1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对全麻药的耐量减小,仅需小量就足以维持麻醉,如辅以肌松药用量可更减少。氟烷容易抑制循环,在低血容量下不宜应用。低浓度安氟醚或异氟醚对循环影响均较小,可选用。异氟醚使心率增快,心排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适用于创伤休克患者。胸、腹部严重创伤患者可用0.05%~0.1%氯胺酮溶液静脉持续滴注维持,并结合肌松药和其它镇痛药,或氧化亚氮一氧维持,肌松药可选用对循环影响轻微的泮库溴铵[5]。

2.3.2长时间麻醉为减少全麻药用量,宜尽量采用全麻辅助局麻或阻滞麻醉,例如胸、腹合并上肢组织损伤时,宜在浅全麻的基础上,同时施行臂丛阻滞以完成上肢手术。

2.4麻醉过程监测

监测的目的是便于对病情和疗效作出正确估计和判断,以利于指导和调整治疗计划,提高麻醉质量和安全性。常用的监测项目如下。

2.4.1脉率与动脉压:严重休克时,由于外周血管极度收缩,袖带血压计难以测出血压,此时如经桡动脉穿刺插管直接测定动脉压。有助于判断病情,根据直接动脉压并参照中心静脉压值,决定继续补液抑或是使用血管扩张药。放置桡动脉导管后,还可提供动脉血气分析的采血通道。

2.4.2尿量:当每小时尿量低于20mL时,提示应继续加强抗休克措施,当补足血容量后,尿量即可增多。若经大量输液尿量仍保持在较低水平时,应警惕肾功能不全并发症。

2.4.3中心静脉压与肺毛细血管楔压:当中心静脉压和动脉压均在低值时,常提示血容量不足,应继续加快补液。若经快速输血或补液后,病情无改善,动脉压仍在较低水平而中心静脉压已上升至较高水平,提示右心功能障碍,应减慢输液速度和使用心肌正性变力性药物支持心脏功能。.左心功能受损时,左室舒张末期压将明显上升,但中心静脉压仍可保持正常。肺毛细血管楔压能准确反映左室舒张末期压,压力低于1.1kPa(8mmHg),提示有相对血容量不足;若超过2.7kPa(20mmHg),说明左心室功能异常;超过4kPa(30mmH),提示已存在左心功能不全[6]。

2.4.4体温监测:严重休克初期,患者的中心温度与外周温度差加大,经治疗组织血流改善后,温度差即可减小。

2.4.5血细胞比容监测:血细胞比容,可了解组织供氧情况。血细胞比容达30%时,组织的供氧最好,若低于25%,提示应补充全血或含红细胞的血液制品。

3结果

65例患者经静脉全麻手术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5.4%。详见表1.

4总结

严重创伤,包括伴有多发骨折、头颈、躯干损伤等病人,都应选用全麻下手术,但必须避免深麻醉,实际上创伤休克病人对疼痛反应已较迟钝,只需维持浅全麻结合肌松药即可完成手术。本研究中65例严重创伤患者经静脉全麻手术治疗后,显效36例(占55.4%),有效26(占40%),无效3例(占4.6%),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5.4%。

综上所述,对严重创伤患者,实施静脉全麻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查灵芝,于隶红,周莉莉.创伤患者的麻醉处理[J].医药前沿,2015,(29):90-91.

[2]符丰宗.严重创伤急危重症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4).

[3]孟令仁.严重创伤急危病人的麻醉处理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19):109-110.

[4]彭盆.创伤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处理方法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8,(12):55.

[5]杨志海,陈斌,尤匡掌.创伤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处理方案及效果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5).

[6]彭盆.创伤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处理方法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