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张祥元

/ 2

不同手术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张祥元

张祥元彭涛

京山康泽眼科医院眼表专科湖北荆门431800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手术切口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2月本院接诊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术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之分成两组:A组40例采取水平形巩膜隧道手术切口,B组40例采取角膜颞侧手术切口。综合分析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的情况,比较眼压和中央前房深度等指标。结果:A组的术后2w的角膜散光度为(0.67±0.13)D,明显比B组的(0.74±0.18)D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A组的术后眼压和中央前房深度明显优于B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巩膜隧道手术切口对白内障患者施以超声乳化治疗,可有效降低其术后角膜散光度,促进病情恢复。

【关键词】角膜散光;白内障;影响;超声乳化

受遗传、辐射、异常免疫以及老化等因素的影响,可引发晶状体代谢紊乱的情况,进而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并于最终引发白内障[1]。现阶段,超声乳化手术乃白内障的一种重要治疗术式,但不同的手术切口可对患者术后病情的恢复以及角膜散光度造成影响。所以,此研究将重点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用不同手术切口对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所产生的影响,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9月-2018年2月本院接诊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之进行分组:A组和B组各40例。A组男21例,女性19例;年龄为50-76岁,平均(61.2±3.7)岁;病程为2-8年,平均(5.1±0.4)年。B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50-78岁,平均(61.3±3.5)岁;病程为2-9年,平均(5.2±0.6)年。患者都符合白内障诊断标准,有手术适应症,依从性良好,签署此研究知情同意书,符合伦理道德。比较各组的病程等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2]

(1)高度近视者。(2)病历资料不完整者。(3)严重糖尿病者。(4)依从性较差者。(5)高血压者。

1.3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都常规检查心电图、凝血功能、眼部以及血压等,其中,眼部检查包含冲洗泪道、眼睑畸形和结膜炎症。眼部表面麻醉成功后,对患者施以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按要求置入人工晶状体。A组术中采取与角膜缘水平形巩膜隧道手术切口,详细如下:控制两端间距约3mm,角膜缘与顶点间的距离为2mm。待切口为水平状,深度为50%巩膜后,利用隧道刀,于角膜缘1mm位置作切口,然后再行环形撕囊操作。水分分离成功后,对患者施以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并将人工晶状体规范化的植入。B组采取角膜颞侧上方手术切口,详细如下:之前的操作和A组相同,在角膜颞侧上方位置作切口,宽为3.2mm。利用穿刺刀,通过板层切口进入到前房,然后再注入粘弹剂。在2点方向角膜缘内约1mm处作切口。水分分离后,对患者施以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并将人工晶状体规范化的植入。

1.4评价指标

对两组手术前/后的中央前房深度、角膜散光度以及眼压进行分析比较。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角膜散光度评价

A组术前的角膜散光度为(0.73±0.42)D,和B组的(0.75±0.46)D比较无显著差异,t=0.2031,P>0.05。术后2w,A组的角膜散光度为(0.67±0.13)D,明显比B组的(0.74±0.18)D低,组间差异显著(t=1.9939,P<0.05)。

2.2其它治疗指标评价

A组术前的中央前房深度为(1.87±0.39)mm、眼压为(25.62±4.71)mmHg,同B组(1.86±0.14)mm、(1.99±0.21)mmHg比较无显著差异,t1=0.1526,t2=0.0284,P均>0.05。术后,A组的中央前房深度为(3.46±0.43)mm,明显比B组的(1.99±0.21)mm高,组间差异显著(t=19.4281,P<0.05);A组的眼压为(8.36±2.28)mmHg,明显比B组的(10.49±2.46)mmHg低,组间差异显著(t=4.0164,P<0.05)。

3讨论

在致盲性眼病中,白内障占据首位,并且,若患者手术治疗后角膜散光,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视力障碍的程度。所以,如何有效降低术后角膜散光度是临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有报道称,不同手术切口可影响患者术后的角膜散光度[3-4]。现阶段,透明角膜切口和巩膜隧道切口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均有非常广泛的应用[5-6]。但从此研究的结果上看,A组术后2w的角膜散光度明显比B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巩膜隧道切口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术后角膜散光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角膜缘存在比较多的角膜干细胞,而巩膜隧道切口与角膜缘间的距离比较远,基本不会影响到角膜的形态,从而有效防止了术中对干细胞造成的损伤,并能起到促进巩膜板层粘连愈合的作用[7-8]。此外,隧道中以及外切口不处于同一个平面,使得切口对合更加密实,从而有助于促进术后切口的快速愈合,并能减少眼睑缘的压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患者术后散光的影响。此外,A组术后的中央前房深度与眼压也都明显优于B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总之,采取巩膜隧道切口对白内障患者施以超声乳化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且基本不影响术后角膜散光,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明.不同手术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6,(1):85-86.

[2]赵连凯.不同手术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5,(14):73-74.

[3]孙存,接英,张建强等.不同手术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14):1385-1388.

[4]乔建治.两种不同手术切口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患者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1):71-72.

[5]秦艳,秦伟.白内障手术同时矫正散光的研究进展[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7,26(12):909-913.

[6]李博.2.2mm透明角膜切口飞秒激光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7.

[7]李彬.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不同切口矫正术前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

[8]陈竹,刘学勤.循证护理在预防白内障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7):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