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静脉留置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黄芳

黄芳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麻醉科529000)

【摘要】目的研究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及满意度。方法40例择期或急诊行上肢外科手术的病人分两组,分别用22G静脉留置针及普通注器针头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其麻醉阻滞效果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麻醉阻滞效果满意,术中生命指征平稳,并发症出现机率少。结论用22G静脉留置针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是可行的,麻醉效果好。

【关键词】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静脉留置针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181-02

【Abstract】TostudythefeasibilityandsatisfactionofCannulae-needleusedincontinuedbrachialplexusblock.MethodsFiftyemergencypatientswereoperatedonupper-limbssurgery.Continuedbrachialplexusblockandcommonbrachialplexusblockwereusedandvitalsignseffectivenessofanesthesiaandsidereactionwereobserved.ResultsAnesthesiasweresatisfactoryin80persentpatients.Thelifesignsofthetwogroupswerestableduringbrachialplexusblock.Littlecomplicationwereobserved.ConclusionsUsing22Gvein-retention-needletoperformcontinuedbrachialplexusisagoodanestheticmethodforupperarmoperation.

【Keywords】continuousbrachialplexusblockvenousindwellingneedleclinicalobservation

引言

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术的麻醉时,尤其是多指断指再植手术,因阻滞时间不够长,术中需追加药物时需反复穿刺,增加了损伤机会,又增加病人痛苦。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具有可持续性,能用于较长时间的外科手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我们用静脉留置针行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外科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材料和方法

材料

40例择期或急诊行上肢外科手术的病人,男22例,女18例,年龄18~40岁,ASAⅠ~Ⅱ,无神经系统疾患。手术方式包括上肢的切开复位骨折内固定,开放伤清创缝合,神经肌腱血管探查修复,整形及断肢(指)再植术,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观察组(n=20),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行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为对照组(n=20),用普通无菌注射器针头穿刺行单次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无术前用药,入室后开放静脉,病人去枕平卧,头转向健侧,上臂紧贴体侧,术侧肩下适当垫高,充分显露穿刺区,采用三指定位法确定肌间沟,大约在锁骨中点上2.5-3.0cm处,常规皮肤消毒后,A组用22G静脉留置针向内、下、后方向,缓慢进针,寻找异感,同时体会穿刺针突破血管神经鞘,一旦出现异感,立即停止进针,退出针芯,同时推进套管0.5-1cm,妥善固定套管后,回吸无血液后注入0.25%罗哌卡因30ml,以后每2h追加6-9ml。注药时观察有无异常阻力或疼痛反应,注药15min后进行麻醉效果评定。B组则采用普通6.5号注射针头行肌间沟穿刺,出现易感后,回抽无血注入0.25%罗哌卡因30ml。当患者出现疼痛感觉后,重新穿刺注入上述液25ml。观察观测指标及结果判断:统计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加药次数、加药量、加药总量、手术时间,并行统计学分析;对麻醉效果的判断,感觉评分:0分:无痛;1分:无痛觉,有感觉;2分:疼痛剧烈,但能耐受;3分:剧烈疼痛,不能耐受。疼痛评分达0~1分认为神经被完全阻滞,麻醉满意。观察患者围麻醉期血压、心率的变化,并记录膈神经麻痹、霍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术中监测HR、BP、SPO2、ECG均在正常范围,围麻醉期无明显变化,出现2例喉返神经阻滞,患者出现声嘶;2例出现膈神经麻痹及霍纳氏综合征。两种方法阻滞范围基本良好,但在两组中,实验组有1例首次注药后麻醉效果不满意,对照组有9例在手术后续加药后麻醉效果不满意。通过两组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首次注药后)、加药次数、加药量、加药总量、手术时间比较,见表1。

表1

讨论

显微外科上肢手术患者对术后上肢功能恢复要求较高,手术相对更加精细,时间也相应较长,尤其是断肢(指)再植的开展。单次臂丛神经阻滞有时难以满足较长手术时间的要求。表1可以看出,两种注药方法在阻滞完善时间和手术时间长短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采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单次加药次数虽较多,但加药量和总加药量减少,麻醉安全性增加。B组患者中有9例患者在后续加药后麻醉效果不满意是由于需要再次穿刺时异感难以找到,所加的局麻药未在臂丛神经处所致。因此,采用单次穿刺的方法在后续再次穿刺时的穿刺成功难度增大。22G静脉留置针针体细,针尖斜面短,与普通注射器针头比较可以减少因穿刺而引起神经损伤的机会。外套管尖端离管芯尖端尚有2mm的距离,因此找到异感后需固定管芯继续推进外套管大约2mm。A组有2例麻醉效果不满意,是由于麻醉医师找到异感后,没有将套管再推进2mm,且拔除针芯时将外套管带出少许,注药时套管尖端离开神经所致。而首次注药后麻醉效果好的患者,固定好套管的位置后再次加药时都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因此,采用静脉留置针行穿刺置管时,一定要将套管尖端固定于臂丛神经的位置。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需要依靠大容量局麻药在肌间沟内扩散来获得臂丛神经阻滞[1],在解剖学上,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和静脉有一个共同的连续的筋膜鞘,单次、大剂量的局麻药,不仅容易引起局麻药中毒反应,而且大剂量的局麻药在鞘内扩散,有可能误入蛛网膜下腔或颈部硬膜外间隙,引起广泛的神经阻滞[2]。因此,用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可将此风险降至最低,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静脉留置针行臂丛神经连续阻滞麻醉,既延长了麻醉时间,又能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患者的组织损伤。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优点是可以小剂量、低浓度,分次连续给药,避免了因长时间臂丛神经阻滞而单次给予高浓度大剂量的局麻药所造成的血压变化,以及对呼吸的影响,同时降低局麻药中毒的风险,避免了长时间手术,再次行臂丛神经阻滞失败的几率,并且因分次连续给药,麻醉作用平稳,减少了因长时间上止血带而造成患者烦躁[3]。

结论

静脉留置针持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可行的,阻滞安全,效果满意,可保证长时间麻醉,减轻组织损伤,最大程度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薛富善.周围神经阻滞原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78.

[2]艾登斌.简明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5-256.

[3]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