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精神病人的家庭护理与康复

/ 2

慢性精神病人的家庭护理与康复

蒋鸿邓寿建李红霞

蒋鸿邓寿建李红霞(四川达州市中心医院635000)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3-0255-02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精神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病的经济负担已经跃居到所有疾病负担的前列。精神病有病程长、疗效差、复发率高的特点。反复发作或久治无效的病人必将逐渐衰退为慢性精神病人。而这类病人的护理与康复往往以家庭为主。

1临床资料

2008年2月-2010年月门诊精神病人102例,男40例(39%),女62例(61%)。年龄16-80岁,新病人22例(22%),出院后复诊病人80例(78%);精神分裂症70例(69%),抑郁症32例(31%)。

2影响精神病人康复的因素

2.1病人自身因素

2.1.1不良心态及性格精神病人较普遍存在负性消极心理,被动依赖心理及不良性格。比如患精神病低人一等,自卑,废用感等。有的病人因病程长,被动依赖的惰性心理较强。多致病人具有孤僻、固执己见或多疑等性格,均是影响病人康复的重要因素。

2.1.2治疗依从性影响为了巩固疗效,病人需长期服药,不少病人把此当作负担,不依从医嘱,认为病好了就可以停药,结果擅自停药或减药,导致病情的再次复发。

2.1.3药物副反应的影响病人药物剂量得不到及时调整,副反应严重或难以忍受而自行停药或减药,也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1]

2.2家庭因素

2.2.1经济因素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断治疗,复查,停药,而导致病情波动复发。

2.2.2缺乏精神卫生知识由于文化素质和经济水平的原因,家庭成员缺乏精神卫生知识,有的不信科学信迷信,有的不了解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不知道如何护理,照顾病人。

2.2.3缺乏关爱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对康复可起促进作用,亲人态度冷淡,关心照顾不周,缺乏对病人的理解、支持。世俗偏见和社会歧视,致使许多病人回归社会后,重遭冷落,排斥甚至剥夺其自身利益,均可导致病情的再次复发,从而影响康复。

3慢性精神病人家庭康复护理的对策

3.1帮助病人坚持药物维持治疗病人获得康复的重要基础在于长期药物维持治疗。找出病人不依从治疗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病人解决。对病人及家属成员进行精神卫生工作的宣教,了解疾病性质及维持治疗的重要性,要求病人坚持按时按量按医嘱服药,同时家属也要做好药物保管和监督服药,以保证病人的康复[2]。

3.2进行心理护理精神疾病康复的重点是心理康复。心理状态的优劣与其康复信息相关,有着相互制约的作用。异常心理因素的消除,往往不是药物所能奏效的。实施支持性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精神病,树立坚强的生活信念和战胜疾病的主动意识,鼓励病人积极把握主动权。只要病人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变消极负性心理为积极正向心理,才能适应和承受外来的各种精神刺激,消除疾病复发的隐患。诱导病人,培养其健康性格及处世观,使其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向正常的个性心理方向转化。帮助病人克服自身个性方面的弱点,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面对现实不怕挫折,不幻想,不退缩,从实际出发,适应社会,恰当处理各种生活事件。

3.3积极适时的进行家庭干预良好的家庭干预是保障病人康复的核心因素,也是巩固疗效的主导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病人回归社会的大本营,是防止复发巩固疗效的物质保障及精神支柱,是社会支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缓冲各种应急所产生的压力,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3]。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不但可使病人享受到亲情和温暖,并可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使之提高对各类事件的应激能力。家庭成员应细心观察病人各方面的异常变化,了解病人的所想所求;协助病人建立有规律的良好生活秩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参与适当的娱乐活动,丰富生活内容,扩大社会接触,对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康复是不可缺少的。

3.4指导重建生活和职业技能家庭护理的目标是使病人的工作和学习能够得到重新安置,使其尽可能恢复病前的职业技能或发展他们有兴趣有专长的技能,以适应职业的需要。

3.4.1工作能力训练首先应确认病人的个体能力、技巧和兴趣,针对个体需要给予训练和有效的指导。家属应协助病人重新建立、发展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法上不能过急,原则上必须是逐步和量力而行。

3.4.2学习技能训练首先应训练病人掌握时间,即做事要有时间概念,如按时起床,按时上课或工作,按时读报等。其次训练病人在学习时要做得住、听得进,而且多实践,积极参与讨论,培养自信。在训练过程中,家属的期望值不宜过高,不能操之过急,对病人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4]

3.5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广泛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使病人得到各方面支持帮助,加快康复过程。要使病人达到社会康复需要单位、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要积极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全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了解疾病的规律及防治康复措施,使单位同事、邻居等给予支持、同情,不歧视嘲笑病人,适当解决病人的经济、工作和生活等问题,及时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过着有价值的社会生活,才能使病人在康复过程中更加充满信心和勇气,扩大社交活动的范围,使其更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

4预防复发

精神病人出院后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这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家属一定要督促病人按医嘱服药,防止任意增减药量或停药而导致复发。帮助病人保持情绪稳定,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暴饮暴食,忌烟酒。注意随时观察病情,早期发现复发先兆,早期治疗。定期复查,有意外情况及时和病人主管医生联系。在康复过程中注意引导病人接受适当社会性刺激,如让病人适当劳动,参加一些文娱活动,接受一定的医学知识教育等,对于预防疾病复发也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谈金莲.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毒志2005年总第140期15226.

[2]孙晓鹏.河北精神卫生1997年第l0卷护理专刊94.

[3]赵贵芳,贺敬义.影响精神分裂症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康复杂志,1995;l0(1):11.

[4]殷岐兰,关秀娟.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10月第12卷第19期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