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不同类型的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张建伟

张建伟

(太钢总医院峨口矿分院山西忻州034207)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听阈变化分为低频听力下降组、高频听力下降组及全频听力下降组,分别给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比较其临床疗效及负面情绪评分等差异。结果:低频听力下降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高频听力下降组的56.86%及全频听力下降组的73.17%(P<0.05);负面情绪评分HAMA(12.43±3.56)、HAMD(14.53±3.21)明显低于高频听力下降组及全频听力下降组(P<0.05)。结论:低频听力下降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有效性。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负面情绪

【中图分类号】R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141-02

突发性耳聋在临床十分常见,接受音频测试后可发现其区分为低频听力下降、高频听力下降、全频听力下降三类[1]。目前临床对于突发性耳聋患者多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但由于患者或者医生对突发性耳聋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尤其是中频听力下降患者,治疗效果表现得不甚理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5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颁布的突聋诊断标准[2]。根据类型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低频听力下降组64例、高频听力下降组51例、全频听力下降组41例。低频听力下降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龄21~72岁,平均(41.74±9.52)岁;高频听力下降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9例,年龄17-71岁,平均(39.56±8.44)岁;全频听力下降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23~69岁,平均(39.89±8.67)岁。三组患者均除外中耳病变、听神经瘤、梅尼埃病等病变,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低频听力下降组:采用激素+改善微循环类药物;高频听力下降组:采用激素+改善微循环类药物(金纳多)+利多卡因;全频听力下降组:采用激素+改善微循环类药物(金纳多)+降低纤维蛋白原(东菱迪芙)。以2周为1疗程,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3观察指标

1.3.1治疗效果观察三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为痊愈(各频率听阈恢复正常或者达到患病前水平)、显效(各频率听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各频率听力提高15dB以上但是不足30dB),无效(各频率听力无变化甚至降低)。

1.3.2负面情绪观察三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负面情绪评分情况,比较其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低频听力下降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高频听力下降组的56.86%及全频听力下降组的73.17%(P<0.05)。见表1。

表1三组临床疗效比较[n(%)]

3.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临床多见疾病,目前病因不明,根据患者听力丧失范围不同可将突发性耳聋患者分为低频听力下降、高频听力下降及全频听力下降三类[3]。目前临床中对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总体疗效不佳,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的耳聋类型不同,对于治疗的敏感性具有差异有

关[4]。

目前治疗突发性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多根据临床症状采用对症治疗,本文研究中,根据突发性耳聋的类型给予不同的用药方案:低频听力下降组采用激素+改善微循环类药物,高频听力下降组采用激素+改善微循环类药物+利多卡因,全频听力下降组遥遥相对用激素+改善微循环类药物+降低纤维蛋白原,结果表明,低频听力下降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中频听力下降组和全频听力下降组,HAMA、HAMD评分明显低于中频听力下降组和全频听力下降组,且全频呼力下降组与中频听力下降组治疗效果、HAMA、HAMD比较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低频、中频、全频听力下降发病机制有关。

低频与语音频率基本一致,容易早期发现,同时可能与膜迷路积水有关,激素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中高频听力损失临床表现以耳鸣为主,早期发现比较困难,且大多为内耳毛细胞不可逆损伤,同时发生对象以中老年人居多,因此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全频大多有内耳微循环障碍,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纤维蛋白原,治疗效果也比较明显。

综上所述,突发性耳聋的不同类型患者发病机制各不相同,应当开展早期评估和预防,根据患者病史给予特异性治疗,力求提高各个类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效果的提升,保障其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李东波,孙丽萍,韩锦华.不同类型的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3):49-50.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突发性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72-72.

[3]王英歌,张榕,许元腾.不同年龄及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患者近期疗效观察[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2,10(3):364-365.

[4]周丹阳,孙艳菊,突发性耳聋不同分型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2,20(1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