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抗毒素皮试致过敏性休克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致过敏性休克1例

陈默梁永辉

陈默梁永辉(吉林长岭县医院131500)

【中图分类号】R5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2-0438-02

1病例摘要

患者,男,23岁,学生。因口唇外伤2小时来我院就诊。患者2小时前与同学打仗发生口唇外伤后来我院急诊缝合后拟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在急诊处置室给予破伤风抗毒素试敏,皮试2-3分钟后患者自觉周身瘙痒,即而皮疹,咽部发痒,干咳,憋闷,急诊医师考虑破伤风抗毒素过敏,立即给予扑而敏0.8毫克口服,同时静脉给予30毫克地塞米松静点并急收入院.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患者本人及直系亲属无支气管哮喘、枯草热、湿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无对某种物质过敏,未注射过马血清制剂。入院后查体:体温36.7摄氏度脉搏;105次每分钟;呼吸每分钟26次;血压40|30毫米汞柱。表情痛苦,抬入病房。全身皮肤颜色发红,:见前臂掌侧、耳后、腹股沟处有红斑、丘疹,瘙痒明显,颜面潮红,水肿,双侧眼睑水肿明显,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105次每分钟,节律规整,无杂音。腹部平坦,肝脾未触及,全腹无压痛,双肾区无叩击痛。四肢关节活动自如,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血尿常规检查均正常,心电图检查正常。入院后立即给予肾上腺素0.5毫克肌肉注射,吸氧,同时给予维生素C静点,葡萄糖酸钙静点.患者咽部发痒,干咳,憋闷症状逐渐消失,血压逐渐恢复正常.皮疹逐渐消退,颜面浮肿逐渐消退,患者于住院后20小时再次出现皮疹,并出现咽部发痒,刺激性干咳,胸闷,立即给予地塞米松静点,同时给予吸氧,咽部发痒,刺激性干咳,胸闷症状逐渐消失。但皮疹住院期间反复发作,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逐渐消退,住院4天,患者上肢皮疹仍存在,皮疹处瘙痒.患者因上学,要求出院,劝阻无效,出院嘱其口服强的松等抗过敏药物,定期复查,病情有变化及时就诊.该患者于试敏过程中出现的休克表现,症状较重,住院期间反复发作皮疹,直至出院患者皮疹仍未完全消退,临床上极为少见。

2讨论

破伤风血清主要用于有发生破伤风潜在危险的有创外伤患者的预防和破伤风患者的救治。破伤风血清的成分由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所得的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纯化制成的液体抗毒素球蛋白制剂,为一异种蛋白,具抗原性,用后可引起过敏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用前须作皮试。制品中含有百分之0.9的氯化钠和少量的三氯甲烷防腐剂.

根据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说明书不良反应所述,(1)过敏性休克:患者可在注射中或注射后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内突然发生过敏性休克,表现为突然沉闷或烦躁、脸色苍白或潮红,胸闷或气喘、出冷汗、恶心或腹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重者神志昏迷或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以迅速死亡。(2)血清病:主要症状为荨麻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局部浮肿,偶有蛋白尿、呕吐、关节痛、注射部位出现红斑、瘙痒及水肿。一般系注射后7到14天发病,称为延缓型。亦有在注射2到4天发病,称为加速型。

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治疗较为困难,而预防效果极佳。外伤后应尽早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防破伤风的发生。每次注射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必须做皮内过敏试验。常见的阳性反应是皮试处出现1cm以上的潮红、微隆起的硬块,一般不会出现全身症状,或反应不严重。然而个别高敏反应者在做皮试后即刻出现全身严重的过敏反应,迅速危及生命。因此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皮试后要密切观察,注意患者有无反应,如患者发生面色苍白、虚弱、荨麻疹或皮肤瘙痒、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时,能及时给予抗过敏等有效的抢救措施,以防严重后果的发生。

曾有报导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一周致迟发性过敏反应,脱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致过敏,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试敏时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者极为少见,门诊注射室的工作人员应重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以免发生意外。

药物的过敏反应,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其临床表现也不会相同。对于高敏反应的患者,因机体处于高度敏感状态,有时对某些抗过敏药物也能发生过敏反应,造成反复发作的过敏表现。因此在抢救、治疗过敏患者时,用药应小心谨慎,严密观察,决不能麻痹大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妥善处理,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