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宋代家具的形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宋代家具的形式

周夏蕊刘敬东(指导教师)

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摘要:《清明上河图》清楚的记录了北宋都城当时繁荣景象和经济情况写照。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它描绘的并不是河山胜概或皇家威仪,展现出的是汴梁日常生活的赞美,是北宋城市文明的结晶,虽隐含歌功颂德之意,却含蕴着浓厚的平民色彩,可谓宋代社会一部形象化的百科全书。北宋时期中国城市出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与人口的发展增加,政治政策也随之逐渐开放,使得宋代手工业迅速发展,都城街道店铺增多,人来人往,货物流通来往广泛。明代家具材料虽然是木质材料,但结构确实精巧科学的榫卯结构,减少了钉子的使用率受气候影响较小,挂牙、圈口、横枨等结构件安装在局部,既美观有增加了牢固性。可以说《清明上河图》中的家具是北宋时期家具的汇总,其中在不同场合用到的家具也颇有讲究,体现了不同阶级在家具使用方面的不同,对北宋及北宋前后时期家具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北宋清明上河图明式家具榫卯结构科学与艺术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宋代是我国家具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人们由传统的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足而坐,高型家具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隋唐五代这些家具一般只是出现在皇室贵族,市井中很少能够见到,直到宋元时期才普遍出现在社会各阶层中。可以说《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家具是北宋时期家具比较齐全的汇总,其中在不同场合用到的家具也颇有讲究,体现了不同阶级在家具使用方面的不同。《清明上河图》中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市井中,所以能更好的还原当时民间家具的真实情况,对北宋及北宋前后时期家具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画中家具共数百件,种类众多,样式精美。

画卷中凳子占画卷家具的30%左右,其中以长凳为主,主要是店铺长凳,木匠用的条凳,还有一部分特殊用途的凳子如脚凳、交椅、太师椅、圈椅等。其中店铺长凳最为普遍,长凳长短不一,长方形凳面,这说明了长凳是当时普通市民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家具之一,椅子在画中出现次数较少,只有几个特殊场所会出现例如赵太丞家中及个别店铺出现过。桌子也在画卷中频繁出现,仅次于凳子数量,画卷街头随处可见的酒馆、茶楼中都有方桌的身影,还有极少数的类似于胡床的圆桌用于街头交易。条桌主要用于书房私塾等地,以条案平头案为主。除此之外,画卷中还有少量的轿撵食盒等用具,可以见证着交通工具及日常用具的发展变化。少数店铺中也有个别柜架,主要是店铺的柜台和架格。论文主要是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仔细分析可以对这一时期的市井家具有较为整体的把握。

2桌子的分类介绍

2.1市井店铺中的桌

方桌作为画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家具之一,主要出现在市井商铺中,酒馆、茶楼中的方桌或高或矮都是根据店铺实际需求来定做的,可以看出方桌作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家具已经是非常普遍及实用的了。桌面方正而且较厚,桌腿较粗且无花纹装饰,两腿之间有横枨,少数桌面与桌腿之间有简朴的挂牙和托泥,无束腰,足端一般不做任何装饰(图01),作为使用性高的家具在制作上朴实无华注重满足实用功能是当时市井家具制作的主要目的,只有少数的为了保护四足而在足端套上铜套,又起到简单的装饰作用。还有少数人使用的长桌上还出现了织物覆盖桌面的现象,例如在一小院门外有一算命先生的桌子上就有织物覆盖(图02),这种装饰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宋代其他画卷中也有类似例如南宋《歌乐图》(图03)。

010203

2.2交足桌

在画卷中最著名的一段汴河桥上有许多叫卖的商人,其中有一人他用来盛放食品的桌子类似于胡床,前后两腿交叉,连接点为轴,可翻转折叠,两个支脚下端有横向足座。对于这样的流动性强的摊点,交足桌轻便、稳定利于携带。桌面为圆形,圆桌边有挡水线,物品不易跌落(图04)。交足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胡床的影响,交足桌也是胡床进一步发展演变而来的,胡床是较小的坐具,交足桌是大版的胡床,后来家具在交足桌的基础上加上布蓬用来遮挡阳光风雪。这种吸取少数民族家具的做法后来也被宫廷贵族所沿用,只不过造型上更为精细、考究。

040506

2.3简易桌子

家具的发展并没有禁锢人们的创造思维,沿街的店铺中有一个极为简单的简易桌子,在门口的两张条凳上平放一块木板形成一张摆放物品的临时“桌子”(图05),这样的桌子搭建简便、运输方便节省材料,不需要时可以拆开用作凳子,是当时人们根据实际需要创造出的一种便利的设计。

2.4柜架

画卷中还出现了极少数的柜台,柜台高低不一,台面很厚,带有一定装饰,有的柜台被商家拿来摆放物品(图06)。柜台后还有架格,四角立木为足,再用横版分隔,上下空敞,后背安装挡板,三面空敞,高两米左右,隔板分为三层或四层,用于摆放物品或观赏器物,起到装饰作用。(图06)

3凳的分类介绍

3.1市井店铺中的凳

画卷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市井中的长凳,凳面为长方形,也可以称为条凳,在店铺中围绕方桌四面分布,成为数量最多的家具,也充分说明了这种高坐家具在当时市井中十分普遍及实用,成为当时重要的家具之一,条凳的结构与方桌差不多,只是在高矮尺寸等方面根据需要和特点有所变化,高度上矮了些,长度上加大变窄,用料也是比较厚重,风格与桌子协调统一,狭长而无靠背,宜两人并坐。尺寸稍大,面板较厚,除作坐具,也可以承物。四腿之间有横枨,无挂牙,无托泥。这种简单厚重无装饰花纹的条凳跟画卷所描绘的景象完美融合,大批量的出现在街道的酒馆茶楼之中,可见这种简单实用的高坐家具在当时已经广为流行和普遍了。(图07)

07

3.2胡床(交椅)

胡床,高型坐具,由八根直木构成,前后两腿交叉,连接点为轴,可翻转折叠,北方少数民族所创,东汉自西域传至中土原无靠背,宋代以后加靠背被称之为交椅,所以画中的胡床叫做“交椅”其实更为妥帖,它是胡床进一步改革的产物,将胡床与靠背、搭脑相结合,使胡床在原有可折叠、容易收放的特点上增加了倚靠的优点。在图中有两把交椅,一把是在城门边上的店铺中有一个年龄偏大的人坐的交椅,椅子下面有交足托泥,靠背上有搭脑(图08)。另外一把则是在赵太丞家门口的店铺中,这把交椅没有人坐可以清楚的看到交椅的结构,虽没有太多的装饰但都设有托泥、交足、靠背和搭脑,搭脑是当时流行的“牛头形”(图09)。造型上更具有时代的特点,可以看出宋代交椅在士大夫及以上阶级已经非常流行,像如名画《春游晚归图》中就将这种椅子描绘得很清楚,不仅能表现宋时此椅的普遍,更可表现出它的易携带功能(图10)。

080910

3.3圈椅

因为圈背连着扶手呈圆形一顺而下,上半部成圆形样式,下半部与普通椅子一样。通体无装饰,或在背板中心装饰简单的图案,被送人叫做“栲栳样”。人坐在上面不仅臀部有支撑,肘部也有依靠。“椅圈”有三接和五接之分,称“三圈”“五圈”。扶手一般都出头,四腿之间有横枨,四根横枨分别是在椅腿部位,前枨位置最低,两侧枨做的较高,后枨最高,这种结构被称为“步步高”,寓意“步步高升”之意。其目的是在结构中避免榫眼集中,有损坚实。圈椅在宋代并不多见,更不用说在宋代的民间,只有在宫廷的绘画中才有见对圈椅的描绘,在《清明上河图》中圈椅只出现过一次,是在赵太丞家的后院中,虽圈椅形态并不完整,但是根据靠背扶手的样式也可以看出搭脑伸出向后弯曲成扶手,是圈椅明显的特征(图11)。另外在《捣衣图》中也出现了对圈椅的刻画,只不过整体造型和比例上都有些夸张,这种处理手法在后世并不多见(图12)。另外,南宋四家之一的刘松年的画作《九老图》中也有对圈椅的刻画,画中对圈椅的描画比较接近现实生活中所用的圈椅,造型简洁大方,做工精细,只在局部做装饰,简朴、雅致,为后世明式圈椅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图13)。

111213

3.4靠背椅

只有靠背,没有扶手是靠背椅最大的特点。靠背由一条搭脑和两侧立材、靠背板组成,搭脑两端圆滑,画中算命人所坐的就是靠背椅,搭脑两端出头,看起来特别像南方悬挂灯盏的灯架,也称“灯挂椅”。另一种搭脑不出头与立材相连接,形成“一统碑”。《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靠背椅,形态比较简单,没有太多装饰,是比较普通的靠背椅的样式。在《韩熙载夜宴图》中也出现一把靠背椅,相对来说《韩熙载夜宴图》中的靠背椅比较精细两头搭脑出头,搭脑往上翘,虽然造型比较精细,但是总体风格还是延续当时简洁素雅的风格。(图14)

14

3.6其他坐具

在《清明上河图》部分店铺和农家中还出现了小凳,也叫做机凳,有摆放物品也有用来坐的,凳面方形,凳腿两条,与凳面同宽,造型简单,结构稳固,携带方便,在民间劳作中广泛使用,至今仍常见。在《纺车图》《小庭婴戏图》中也出现过小凳,可见小凳在宋代市井生活中已经十分常见和普遍。(图15)

15

结语

虽然宋代风俗画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少,但是像《清明上河图》这样全方位描绘市井家具的作品较少,这也成为研究宋代家具的难点,大多数作品都是描绘上层社会的家具,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其详细精明的程度足以说明北宋当时市井中的的家具的使用情况,市井中的家具多以实用为主,结构简单,用材粗狂。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士人阶级的家具较为精细,但是两者的共同特点为结构简练,无多余装饰,这也是后人称为的“明式家具”的主要特点。可以看出宋代家具的发展为明式家具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2]胡文彦.中国家具文化.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3]方海.西方现代家具设计中的中国风.室内设计与装修1997

[4]苏宁近年《清明上河图》研究概述.史学月刊,1988

[5]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图学.河南大学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