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几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结核作用

王延平(黑龙江省拜泉县国富镇中心卫生院黑龙江拜泉16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7-0192-02

据WHO管理抗结核药物的有关人士称,今后10年内肺结核患者将增加3000万人,使用现有的抗结核药物只能减少1500万人的死亡,另一半人的生命完全取决于能否开发抗结核新药。所以抗结核新药研发和使用迫在眉睫。

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特点。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分支杆菌活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使它们成为抗结核新药研究中的一个主要动向。到现在为止,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氟沙星、司帕沙星等已部分用于抗结核临床。

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菌(结核分支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Ⅱ)。喹诺酮除直接作用于DNA旋转酶外,最近有报道发现拓扑异构酶Ⅳ是它们的第二个作用靶位。另外还具有抑菌和杀菌的体外活性,环丙沙星及氧氟沙星对结核分支杆菌具有很好的活性。左氟沙星具有更宽的抗菌谱且对多种细菌的抗菌活性是氧氟沙星的2倍。此外,新开发的氟喹诺酮有显示更强大抗结核活性的品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均为杀菌作用。且喹诺酮药物与一线或二线抗结核药2药或3药组合应用时,可提高药物的活性,左氟沙星与其他抗结核药可能呈协同作用,喹诺酮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无交叉耐药性。从药代动力学特征上讲喹诺酮类药物口服后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服药后1~3小时内出现血浆峰浓度。氟喹诺酮类药物稳态浓度与单剂给药后获得浓度相近,并且在多次用药后,在血清或各种体组织液中无临床上明显的蓄积作用。这些都有利于肺结核的长程治疗。喹诺酮类药物通过在肝脏代谢转化或由肾排泄被清除,某些代谢物进入肠肝循环,通过粪便排出。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氟沙星和司帕沙星很少被代谢并且几乎以原型消除在尿中,氧氟沙星、左氟沙星的生物半衰期(T1/2)约3~5小时,司帕沙星的T1/2为17小时,环丙沙星则部分通过肝代谢,部分通过肾排泄清除,其T1/2为3~5小时。氟喹诺酮通过抑制咖啡因的体内转化使其血浓度积蓄升高,临床表现为恶心、头痛、失眠、甚至于心慌、肌肉震颤。故应避免环丙沙星与咖啡因并用,但氧氟沙星无妨。氧氟沙星是第一个用来治疗结核病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尽管人体最大耐受量为800mg/d,仅有中等程度的抗结核作用,但在治疗结核病的应用中已取得肯定的疗效。环丙沙星已试用于耐药结核病和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治疗,取得肯定疗效。国内报告联用环丙沙星6个月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可取得较不用环丙沙星对照组高的痰菌阴转率,与氧氟沙星方案比较二者疗效相似。此外,环丙沙星作为抗结核方案部分延长给药安全性已获得证实。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对于用于肺结核长程治疗的此类药物,大多数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多为轻中度,很少需要中断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反应,其中包括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和食欲不振等,都是胃刺激的结果。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的主要症状是头痛、头晕、失眠等,亦有含环丙沙星方案引起惊厥的报告。包括发热、皮疹、瘙痒在内的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多为血浆转氨酶一过性升高,由于使用喹诺酮而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病例未见报道。虽然用喹诺酮治疗的患者中有出现嗜红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血尿等报道,但通常是轻微的,并且发生率很低。喹诺酮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其耐受性似较其他“二线”抗结核药更优。

具有较高抗结核活性、与其他抗结核药无交叉耐药性、口服方便、吸收迅速、分布广泛、能在巨噬细胞中聚积以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的喹诺酮类药物为结核病的治疗增添了安全有效的新“武器”,特别是在不能耐受抗结核药的副反应患者的治疗中担当着重要角色。随着喹诺酮类抗菌药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扩展,新喹诺酮的出现,必将为结核病的控制和治疗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