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提升常规教研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多措并举,提升常规教研实效

罗秀宏罗勋

罗秀宏罗勋(天府新区华阳实验小学四川成都610213)

摘要:反思教学,形成问题,让常规教研活动成为展示自己的舞台;确定主题和发言人,保证常规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加强教研指导,让常规教研活动的时间得到有效保证;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丰富常规教研活动形式和内容。

关键词:反思;常规教研;教研主题;小课题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07-109-01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单凭个人的能力又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就需要进行教研组的研讨,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个过程,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常规教研活动。但是,当下的常规教研活动效果不明显。在活动中教研组长安排事务性的东西太多,几乎没有涉及到教学中问题,且教研时间短,老师们心里慌,准备不充分,没有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自己能不能解决?该怎么办?教师各人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好的经验不愿意分享,生怕自己好的“东西”被给别人窃取,如此等等,这样的教研活动就只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常规教研的作用。那我们怎样开展常规教研活动才有效呢?

一、反思教学,形成问题,让常规教研活动成为展示自己的舞台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节课下来,自己要静下心来,回顾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是否是主动的,积极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学习效果是否到达自己的预期,这些都要通过自己每一节课后的教学反思反映出来形成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自己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如果自己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应该拿到常规教研活动中去讨论、研究。当然,我们一些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也可以在教研活动中毫无保留地分享,让老师们少走弯路,共同提高。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拿出来共享,展示自己好的的教学技巧,在分享的同时,对自己又是一种提高,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能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使其快速地成长起来。

二、确定主题和发言人,保证常规教研活动扎实有效

学校常规教研活动是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每次都应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学期初,教研组长组织大家商讨本期或本年的教研计划,确定好每一次的主题和发言人。如果每一次教研活动没有明确的主题,就会导致教研活动随意性,没有针对性,每一次活动就成了教研组长一个人说,其他人只是听众,这样的教研活动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就不能解决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问题。因此,主题的确定是关系到教研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我们在确定主题是需注意几点:一是主题是来自教师教学实践的,是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二是自己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要只提出问题,自己不思考问题;三是主题要具有共性,大家才会感同身受,引起共鸣;四是主题要有研究的价值,解决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我们教学行为。中心发言人很容易就确定了,但是不是说每次教研活动有发言人了,其他教师就无所事事,相反,在中心发言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后,其他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应有保留,只有各抒己见,发生了理论和思想的碰撞,解决问题的思路才会渐渐明了,发言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做好了这一点,教研活动才会有效。当然,在教研活动前两天,主发言人就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和观点抛在QQ群或微信群上,让老师们提前有思考的时间,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教研活动现场就会更生动,交流互动就更充分。

三、加强教研指导,让常规教研活动的时间得到有效保证

学校教导处应加强常规教研的指导与监督,要形成行之有效常规教研制度。常规教研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教育观念的更新,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兴趣,增强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的意识,实现教法和学法的优化。所以,开展好常规教研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一个环节。一般来说,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地点是比较固定的;学科组每次的主题应提前两天上报备案,经检查合格后方能进行。但是实际操作中常规教研活动经常不能正常开展,究其原因,一是教研组长事务性工作太多,工作的重心没有放在教学研究上,有时该教研的时候,组长都不在;二是教师外出学习活动次数多,一个组要完全集中坐在一起来搞教学研究活动,有时还真难;三是规定的两节课教研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针对这些问题,作为教学主管部门就要加强指导与监督,对每一个学科组的教研活动进行全程管理。主要措施为:一是每一个学科组协调好组内情况,自己确定好教研活动时间,上报教导处备案;二是每次教研活动教导处都应有专人负责指导教研活动,要对学科组的教研主题、教研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并以简报的形式在学校的网站、公众号、家校平台上予以报道,正面宣传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这样做同时也是对各个教研组开展的教研活动进行监督。三是加强考核。对每一次教研活动进行考勤,对每一期的教研活动成果进行考核,每一个组的教研成果都要以物化的形式呈现。只有这样,教研活动的时间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老师们的心才沉的下来去思考,教研的效果才能得到体现。

四、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丰富常规教研活动形式和内容

小课题研究是指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其主要特点选题小,切入口小,用时短,投资小。通常采用的步骤是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总结过程、实践运用等。小课题研究对提升教师自身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促进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都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每一个教师每一期或年都应有自己的小课题。有了自己的小课题,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丰富起来,教师个人的教学疑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都可以在思维碰撞的教研活动中得以落实;形式上不仅局限于坐在一起,或观摩课堂,或专家讲座,或个人成长分享,或外出培训等等,多样灵活的形式给老师们新鲜感和存在感,促进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有了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教研活动就会落实、真实、扎实,长期这样下去,教研活动的效果就会得到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