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治疗轻、中度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治疗轻、中度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

魏伟1刘俐2(通讯作者)杨慧3

(1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安710061)

(2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陕西西安710061)

(3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目的:探讨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在轻、中度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茵栀黄和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治疗,治疗期间观察记录患儿病情变化、治愈时间及不良反应,应用χ2检验和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6.54%)(P<0.05),实验组治愈时间(3.6679±0.8317天)短于对照组治愈时间(5.9135±1.3947)(P<0.05),联合疗法不良反应少。结论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在轻、中度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肠道益生菌;茵栀黄;新生儿黄疸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060-02

EffectAnalysisOfProbioticsCombinedWithYinzhihuangInTreatmentOfMildAndModerateNeonatalJaundice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curativeeffectofprobioticscombinedwithYinzhihuangintreatmentofmildandmoderateneonataljaundice.MethodsAll108casesofneonataljaundicewereallocatedintothecontrolgroupandthetreatmentgrouprandomlyfromJan,2015toJan,2016.ThecontrolgroupwastreatedbyYinzhihuangandthetreatmentgroupwastreatedbythatincombinationwithprobiotics.Theapostasies,curetimeandadversereactionsofthepatientsintwogroupswererecordedandcomparedbyχ2testandt-test.ResultsResponserateofthetreatmentgroup(92.86%)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86.54%)(P<0.05).Curetimeofthetreatmentgroup(3.6679±0.8317d)wassignificantlyshort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5.9135±1.3947d)(P<0.05).Adversereactionswererareinthetreatmentgroup.ConclusionsProbioticscombinedwithYinzhihuangmakesapracticalvalueintreatmentofmildandmoderateneonataljaundice.

【Keywords】Probiotics;Yinzhihuang;NeonatalJaundice

黄疸为新生儿早期常见疾病,又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胆红素积累,从而造成皮肤及其他器官组织的黄染[1]。有研究报道,我国新生儿中有50%以上会出现黄疸[2]。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轻微食欲不振。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且持续时间较长,2~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则为病理性黄疸。该病对新生儿健康危害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新生儿脑神经系统的严重损害,甚至影响其听力、智力、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3]。本研究在新生儿黄疸的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选择肠道益生菌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治疗108例新生儿黄疸病例,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已确诊为新生儿黄疸的患儿108例。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4]:采用经皮黄疸测试仪测定胆红素值>12.9mg/dl,且患儿血清胆红素值>221μmol/L。将纳入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比较见附表1。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体质量、病程、母乳喂养、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认为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均衡可比。

1.2方法(药物用法用量)

对照组给予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生产的茵栀黄口服液(国药准字Z06110207,规格10ml/支)治疗,以勺喂服,一次1/3支,一日3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肠道益生菌(谷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以勺喂服,一次1/2支,一日2次。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经皮测胆红素值降至12.9mg/dl以下,血清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且皮肤黏膜红润,黄染完全消失;有效:经皮测胆红素值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但仍未降至12.9mg/dl以下,血清胆红素值下降并接近正常值,皮肤黏膜黄染明显改善;无效:治疗5~7d后经皮测胆值、血清胆红素等指标及皮肤黄染等症状仍未见明显改善,或病情有加重趋势。

1.4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过程中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在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皮疹、腹泻、呕吐等。

1.5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疗效情况、是否发生不良反应为分类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治疗时间为计量资料,以均数和标准差表示,并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统计分析的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经治疗,两组患儿疗效情况分析结果见表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6.54%,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2.86%。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疗效有统计学差异(χ2=7.4758,P<0.05),可知实验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2.3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对照组患儿未发生不良反应,实验组有3例病例出现轻微皮疹症状,停药后症状自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214,P>0.05)。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高,且若不及时治愈,会对患儿造成永久性伤害等严重后果。新生儿身体器官及各组织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低,血脑屏障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新生儿肠道内无细菌,存在β-葡萄糖醛酸苷酶,若喂养不及时或婴儿倡导营养欠佳,结合胆红素未被完全还原为尿胆原,其经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会延缓,导致未结合的胆红素升高,过高的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内,从而造成脑神经细胞损伤,进而影响患儿的智力和听力等[5-6]。因此探寻新生儿黄疸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光照疗法是新生儿黄疸的有效疗法,但是光疗只能在医院进行,同时会引发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导致该疗法在临床应用中较少使用[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治疗轻、中度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治愈时间远比传统疗法短,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此外,该疗法经济实用,使用不受限于医院,患儿家属对该疗法接受度较高,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茵栀黄是传统中成药,主要由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岑提取物、金银花提取物等组合而成。茵陈为君药,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作用。栀子味苦,性寒,为臣药,具有清热利湿,泻火除烦的作用。黄芩苦寒为臣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三药相伍,加强了其清利湿热的作用,方中佐以具有清热解毒素作用的金银花,共同起到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但由于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均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在服用茵栀黄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等胃肠道反应[5]。

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较少,可能会产生未结合的胆红素并增加重吸收,在治疗过程中口服肠道益生菌,能消耗肠道内氧气,使活菌在肠道定植,改善肠道内的菌群环境,加速肠道内结合胆红素的还原及其氧化产物随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肠道益生菌还可以降低肠道PH值,降低肠道内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有效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生成[8]。此外,肠道益生菌还能够刺激肠蠕动,加速胆红素的排出。

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轻、中度新生儿黄疸,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对于疾病的早期控制和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疗法使用方便,经济实用,在临床应用中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双云,王洁洁,郑武田.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2):218-219.

[2]徐建英,付纳新.母乳性黄疸患儿清胆汁酸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4):229-229.

[3]胡晓红,朱慧华,应佳佳.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用效果回顾性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673-674.

[4]邵肖梅.实用新生儿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5]王爱平,陈伟玲.茵栀黄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98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17).

[6]刘辉.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治疗轻、中度新生儿黄疸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6):82-83.

[7]周莹,刘燕,李丽峰.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治疗轻中度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与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12):48-48.

[8]黄欣,李艳,黄志华.微生态制剂干预新生儿黄疸机制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14(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