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中看其哲学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3

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中看其哲学思维

蔡乾涛

(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精准扶贫”通常只被理解为针对深度贫困问题的技术设计,而这只是精准扶贫的基本方面。作为精准扶贫技术的前提预设,精准扶贫必须能得到思想价值上的支撑,也就是说精准扶贫的思想深度与价值则是精准扶贫所要关注的更为深层的问题。所以,本文认为,研究精准扶贫思想重在考察其正当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习近平;精准扶贫;辩证思维;历史贡献

一、习近平扶贫思想形成与萌芽

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有一个形成过程,这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般规律。习近平扶贫思想能够成为有效解决我国新时期贫困问题的指导思想,无疑与他的理想信念铸自于贫困农村有关,无疑与他始终作为人民一员的创造性思考有关。他曾深情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这段饱含深情的话语,深刻地揭示了习近平扶贫思想形成的实践来源。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从实践层面看,既源于他个人成长经历和长期担任地方主要领导的实践探索,更源于他担任党的总书记后,在对贫困演变规律、扶贫开发经验教训的深刻思考的基础上,对我国脱贫攻坚的地位、目标、思路、路径、政策、机制、主体、保障体系等重点难点问题做出了重大判断,进行了系统深入阐述,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反贫困理论是精准扶贫思想之基

贫困问题作为世界性难题,伴随着人类解放的各个阶段。随着贫困问题的复杂化,人类对其进行的研究不断增多,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等领域,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贫困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本身尤其是对涉及人的生存的贫困问题的研究和考察,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贫困问题的科学认识。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贫困问题就一直存在。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与贫困不断作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揭示贫困现象的本质。列宁则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开启了反贫困的伟大实践。

资本主义工业的畸形发展给工人阶级带来灾难,使其身处极端贫困。马克思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始进一步分析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认为雇佣劳动者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成为廉价的商品,最终沦落到贫困境地。通过一系列的分析与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广大劳动人民的贫困是一种制度性贫困,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一无所有的生活状况使其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但是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完全为资本家所占有,其生产的产品越多,其获得的则越少,遭受贫困的可能性则越大,越容易产生极端贫困,“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另一方面,资本家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大量的机器设备,使得大量的劳动者失业,沦落到连机器都不如的尴尬境地。

面对中国的国情,邓小平主张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情况下,亟需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带动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解决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实现脱贫致富。邓小平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把握了贫困问题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贫困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江泽民探索出开发式扶贫的新模式,强调由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提升贫困群体的脱贫能力,提高其参与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此外,面对“先富带动后富”出现的贫富差距,江泽民开启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江泽民的扶贫思想在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注重贫困区域贫困人口的均衡发展与协调互动,以进一步向共同富裕迈进。胡锦涛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赋予反贫困理论新的内涵。扶贫开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坚持贫困的多维度内涵,主张扶贫开发不能仅仅包含物质扶贫,提高贫困群体的物质生活水平只是迈出了解决贫困的第一步,还要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开展扶贫事业。同时,还要坚持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在以区域发展带动减贫效益的同时,还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减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习近平扶贫思想理论渊源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扶贫思想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消除贫困共同富裕的思想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理论基点。马克思恩格斯最早从制度层面关注和分析资本主义贫困问题。1842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揭露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成为他们贫困思想的起点。

同时,马克思区分并定义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指出劳动者贫困源于资本、地租和劳动者的分离。生产过程中人与物的分离导致了贫困,即生产资料的贫困,其进一步衍生出劳动者的生活贫困、精神贫困和文化贫困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解剖和理论批判,指出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是实现共产主义、消灭贫困和剥削的手段。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扶贫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扶贫开发过程中,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推动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也提出并不断丰富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

路和理论体系。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消除贫困的坚定领导力量,全体中国人民尤其农民群众是反贫困的主导力量;邓小平主张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与中国经济发展、摆脱贫困紧密结合

起来;江泽民提出“他扶”与“自扶”的有机统一,以及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科技先行、坚持正确领导、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可持续发展等“五个坚持”;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和谐社会建设等理论,指出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等,这些为新时期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

精准扶贫思想内容丰富,层次多样,构成了包括精准扶贫的发展目标、策略方法与实现机制在内的完整的内容体系。各个内容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精准扶贫思想。

(一)精准扶贫的发展目标

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因此,精准扶贫的发展过程是其扶贫目标逐步展开的过程,能否达到发展目标是衡量精准扶贫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精准扶贫的目标对整个精准扶贫思想的内容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动力。没有目标,精准扶贫工作则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在探究其思想内容之前,考察精准扶贫的发展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精准扶贫目标的层次结构

精准扶贫的个体目标建立在贫困者的贫困结构基础之上,是贫困者的贫困结构状况及摆脱贫困的需要的反映。因此,为了分析、把握精准扶贫的个体目标及其结构,首先就要分析、把握人的贫困结构。贫困结构是构成人的贫困现状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的方式。人的贫困结构是一个由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两个子系统以一定方式联结起来的系统结构。其中,物质贫困是贫困的基础。任何人的贫困状况的形成都起源于收入、资源等物质性的贫困。因此,物质贫困是贫困的初级形式,它构成了贫困的起点。精神贫困是贫困的内在表现。我们不仅要注重外部贫困,更要注重内在的精神贫困。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精神贫困对于物质贫困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人的贫困状况如何,不仅要看其表面的贫困现状,还要看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精准扶贫通过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鼓励社会成员继承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互帮补助、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第四,生态目标:精准扶贫的生态目标是促进绿色发展。精准扶贫将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扶贫原则,通过保护和利用贫困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贫困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发挥绿色扶贫的长远效应。

(三)哲学思维的分析

强调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这些措施,不仅抓住了当前扶贫脱贫的重点和关键,把握了我国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的各项政策主张符合实际,能够产生积极效果,充分显示出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始终贯穿的唯物辩证思维。

(四)精准扶贫目标的发展结构

精准扶贫的发展目标从纵向上来看,有鲜明的时间与逻辑顺序,呈现出短期、中期与长期三种发展目标。这三种目标由小到大,逐步推进,促进精准扶贫目标发展结构的稳步运行。

1.短期目标:确保完成扶贫使命

精准扶贫的短期目标是其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制定和实现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短期目标,精准扶贫的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均无法实现。短期目标是指在较低阶段、较短时间内实现的直接针对贫困问题的目标,旨在解决贫困群体的贫困问题,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精准扶贫的短期目标是确保中国共产党人扶贫使命的完成,打赢扶贫攻坚战,让每个民族、每个成员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扶贫是共产党人的使命。中具体说来,第一,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针对扶贫对象,提出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⑧第二,确保实现“一高一接近”。针对贫困地区,新《纲要》指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2.中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物质脱贫目标:提高贫困者的收入水平与购买能力,缩小贫困群体的收入与贫困线的收入缺口,降低恩格尔系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物质基础上的脱贫,为进一步解决贫困者的贫困问题奠定基础。第二,心理脱贫目标:培养贫困者健康的心理素质,使贫困群体具有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与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摆脱“等、靠、要”的思想,不因贫穷而自卑,以乐观的心态与坚定的信念带动自身的脱贫致富行动。第三,权利脱贫目标:提高贫困者的权利意识,赋予其参与市场的机会与权利,使其自主地支配扶贫资源,参与扶贫措施的制定。第四,教育脱贫目标:加强对贫困者的教育资源的投入,大力发展义务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扩大就业面,提高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与自我发展能力,带动贫困问题的解决。

3.长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精准扶贫的长期目标是短期目标与中期目标的指南。精准扶贫的长期目标是精准扶贫根本的、长远的、总体的目标,它贯穿于精准扶贫的整个过程之中,体现了国家、社会与贫困群体的根本利益与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反映了贫困问题的产生发展规律与精准扶贫总的趋势,从根本上规定了精样,精准扶贫事业的运行与发展也需要策略方法。正是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方法,精准扶贫事业才能够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体现人民利益,保障精准扶贫体系的持续发展。

二、精准扶贫的策略方法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录过黑格尔《逻辑学》里一段话:“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联惠政策之中。特惠政策与普惠政策的本质区别在于:一是“特”,即特惠政策只针对于贫困地区的贫困人群,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主要包括政府专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产业扶贫、移民扶贫、社会扶贫、国际扶贫、雨露计划、定点扶贫等。二是“惠”,指以更优惠的条件或无条件地向贫困地区的贫困人群提供扶贫产品与服务。这里的“惠”与普惠政策的“惠”相比优惠条件更好、更高。面对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国家在加强精准扶贫时强调对其进行比对普通农户更加优惠的扶持与帮助。习近平2013年在湘西考察时指出:“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整体联动即实行普惠政策。突出重点即实行特惠政策。因此,精准扶贫要实现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的结合,以农村的区域发展带动农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贫困人口的重点扶持,以实现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的最佳结合整体效应。

五、历史贡献

习近平扶贫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将扶贫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重要高度。

习近平扶贫思想是脱贫攻坚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扶贫思想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完备性,为解决我国复杂多元贫困问题提供了一整套科学理论方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作为这一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绝不能割裂开来认识,更不能将其剥离出来机械运用到实践中。因此,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在实践中发挥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9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6.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3.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23.

[6]胡锦涛.致亚洲政党扶贫专题会议的题词[N].光明日报,2010-07-1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2020905.html,2011-12-01.

[9]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

[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