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与财政政策转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与财政政策转型

彭博任伟孙博杨山珊(通讯)

(长春科技学院商学院金融专业)

摘要:拉动内需一直是我国政府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手段。2008年底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目的就是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控拉动内需,避免经济衰退。尽管如此,我国一直存在低消费、高投资的结构性矛盾。这种格局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将引发诸多经济运行风险。而且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在扩大消费方面始终未能发挥作用,这对财政政策提出不小的挑战,需要今后的财政政策在拉动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中有所作为。通过财政收支等手段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应是财政政策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目标。

关键词:财政政策转型;内需;消费

2008年底中共中央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决定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将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我国宏观调控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转变。财政政策转型再次成为专家和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避免经济衰退,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拉动内需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需结构失衡:低消费、高投资格局长期存在

自20世纪9O年代末以来,扩大内需一直是我国政府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尽管如此,我国的内需不足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如2003—2006年我国经济连续4年保持了10年以上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衡量国内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消费率却呈不断下降趋势,这是我国目前内需不足问题的实质。因此,扩大内需政策要对国内需求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释放,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持续快速增长。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消费和投资需求出现明显不同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在分析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我们通常使用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在支出法GDP中所占的比重)和投资率(资本形成额在支出法GDP中所占的比重)两个指标来表示。从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消费和投资总体变化趋势是:消费率呈不断下降趋势,而投资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消费和投资比例关系失衡是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二、拉动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措施

(一)优化公共支出结构

公共财政体制的重点之一是对财政支出范围做出限定,同时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支出格局。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政府职能在诸多地方存在着“越位”和“缺位”的现象,这必然导致财政支出范围和结构含糊不清。前文提及我国政府仍存在公共产品提供不到位的情况,导致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过度消费。正是由于政府消费支出持续增加,政府消费主导了整个消费格局,使本应占主导地位的居民消费呈下降趋势。政府消费过高又是由于行政管理费用过快增长导致的。

我国行政管理经费增长之快,行政成本之高,已经达到世界少有的地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到2006年上升到19.03。而且近年来行政管理费用增长还在大幅度上升,平均每年增长23%。②行政管理费用的扩张,挤占了一部分公共支出,削弱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第1期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与财政政策转型107因此,财政支出结构仍需优化,减少政府社会消费支出,增加“民生”支出,从体制上消除居民消费的障碍因素。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继续增加“三农”支出。加大国家对农业投入力度,同时重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增加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的事业支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这些都将直接减低国民储蓄和投资,促进消费,真正改善内需结构。

(二)发挥税收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

按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主要取决于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是当期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函数。因此,消费需求的变化,主要来源于个人可支配收人的变化。现代社会中,政府是收入再分配最重要的主体,税收可以通过税收收人、宏观税率、税制结构等多个方面来发挥对消费需求的调节作用。又是政府实施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以具有收入调节功能的税收为主体的税收体系,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非常有限。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工业化国家个人所得税额占税收总额的比重约为28,发展中国家约为11%,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约为15%,而中国2006年这一数据才达到7%。我国没有开征规范的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而作为收入分配调节唯一税种的个人所得税,不论从税收制度、税制模式,还是征管制度,都存在诸多问题,有许多待改革与完善之处。因此,我国应在改革与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时机开征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并与消费税配合,逐步建立以具有收人调节功能的税收为主体的税收体系。

(三)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

在我国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模式的投资体制下,财政投融资活动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目前在个别地方,政府投资不但没有支持欠发展行业,反而大量投向已出现过热迹象的房地产开发等领域。这其中有些是“与民争利”,更重要的是成为地方政府追求经济高增长的手段。因此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势在必行,既要抵御低水平盲目和重复建设,又要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财政投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数量增加,更表现为长期内质量的提高。作为一个投融资体系,财政投融资直接把资金引入优先发展的领域。因此,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应着眼于:一是明确资金用途。财政投融资资金是政策性资金,在用途上存在明显限定性。财政投融资资金主要用于社会效益大的产业和部门,如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建设性投资;二是明确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的界限,提高财政投融资的投资效益,又保障货币政策免受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冲击。

(四)调整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

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使之成为优化公共支出结构的配套措施,同样可以达到改善内需结构的目的。在财政政策转型的同时,国债基金使用方向也要调整。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属于投资型财政政策国债资金的大量投入,使社会生产能力迅速增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随着财政政策的转型,稳健的财政政策实际上是消费型财政政策,这要求减少财政投资,增加社会福利资金支出。为此,国债资金投向要从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向公共服务领域等方面转移,更多地将资金用在解决社会矛盾、支持社会保障系统的完善、引导和促进社会消费的增长,改进原来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结构,国债资金使用必须以扩大消费需求为目标。

参考文献

[1]金人庆.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陈共等.全球经济调整中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新时期国家经济调节的基本取向与财政金融政策的有效组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刘尚希.中国消费率下滑引致的经济风险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8(6).

[4]李海莲.促进中国总需求结构调整的财税政策探析[J].税务与经济,2008(1).

[5]李大雨等.坚持财政扩大内需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J].财政研究,2007(1).

[6]刘兆征.论我国公共财政的特性及其优化[J].江汉论坛,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