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检验信息系统(LIS)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1

探讨检验信息系统(LIS)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李岩峰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第二医院设备科164300

摘要: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实验室系统(检验)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检验信息系统提升了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特别是与其他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结合,不但促进了检验科自身的科室管理水平,也把整个医院的信息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所以说,LIS系统是医院信息化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检验信息系统;LIS系统;信息化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医院得以广泛应用,这是医院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必经之路。而检验科作为医院里最重要的医技部门之一,实现信息化是势在必行的。我院检验科自2005年5月开始使用检验信息系统以来,将实验室系统所有的仪器设备通过医院网络连接起来,并与门诊收费、住院系统、医生工作站、护理站、体检系统连接形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使检验数据实现了实时传送与接收、永久保存和调用,对仪器的质量控制等。经过近四年的使用,总结了一些应用体会。

1大大简化了信息的录入

条码化的LIS系统比以往的检验系统更节省人力,效率明显提高。不但减少的重复数据的录人,而且大大提高的录入信息的准确性。特别是大型检验仪器如PE实现了双工传送后,检验人员录人工作明显减少,又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检验人员的人为差错,提畜了检验结果质量。

2LIS实现了检验数据的共享

LIS集中了检验仪器的结果数据进入后台数据库。因此在各科室的相关医务人员都能从自己工作站.上查到想要的检验结果,特别是住院医生处理急诊病人时,能在第--时间得到自己想要的报告,提高了工作效率。数据的共享还实现了检验数据档案化,为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数据平台,解决了原手工方式无法解决的科研数据来源问题。

3提高了检验报告结果的准确性

LIS对检验人员的审核报告结果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检验人员可以将新数据和上次的结果作对比,对不符的结果或者差距很大的结果进行重新审核或及时与临床联系,从而保证正确的检验结果。并且对一些危急值采用醒目的提示功能,以便检验人员重亲核准并及时通知病房。

4大大方便了门诊病人取报告单

门诊病人报告采用集中式打印。以往门诊病人取报告很混乱,经常发现病人找不到报告单。使用LIS后,病人可以根据采血时窗口打印出的检验项目小票,直接在窗口电脑打印报告单,大大方便了病人。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院信息化理念。

5提高了科室的管理

科主任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员分配不同的仪器权限,有效地统计出个人工作量和科室的收人情况。LIS还提供了试剂的出人库管理,库存查询,失效管理,科主任可以在宏观上: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6科学实现对仪器的质量控制

LIS系统实现了对仪器共性数据的统-.采集和保存,方便制作各种报表,各种质控图,方便监控各台仪器的工作情况和检验人员的操作,以保证检验质量。

7实现了体检系统的无纸化

体检系统在LIS系统中受益良多。体检中心申请检查的项目中,检验项目占了很大-.部分。以往的报告单都需要在检验科打印。上了LIS系统后,体检系统可以直接调用检验系统产生的报告结果,直接生成体检报告单、总检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是一门集医学、信息、管理、计算机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边缘科学[1]。医疗信息系统的复杂性是由其本身的数据特点所决定的。医疗信息系统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复杂:病人的信息包含体格检查、检验、影像多种数据类型;(2)信息的保密级别较高:病人的就诊病历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对病人的就诊信息医院须予以严格保密;(3)数据量大:任何病人的病历都会随着就诊次数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增多;(4)系统异构性。整个医疗机构中存在着大量异构、自主且分布的数据/影像设备、数据库、信息系统、智能化诊断/治疗应用程序。这些年的检验实践工作总结出,LIS检验系统作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重要的一环,给平时的日常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快捷和方便。网络共享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的日趋成熟,促进了LIS系统的不断发展。但深层次的一些服务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比如电子签名,双工等技术还在不断改进中。因此进一.步地规范相关的服务,完善深层次技术,实现高效率高自动化的LIS检验系统是未来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清.信息技术在医院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08,7(3):37-38.

[2]孙守军,董明军,徐涌.LIS在医院检验科中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3);62--63.

[3]卢冠华.LIS系统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卫生管理,2007(10):107-108.

[4]王志伟,叶红强,王青.LIS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