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综合诊断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综合诊断评价

余以历孙明春侯庆兵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功功能科;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目的: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诊断进行研究。方法:取医院收治的4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超声声像图表现研究。结果:超声综合诊断下,患者病灶回声、病灶形态有不同表现,且在彩色多普勒超生检测下,得到动脉血流信号以及血流阻力指数。结论:超声诊断用于肝内胆管细胞癌中,声像图表现有不同特征,可使疾病诊断率得以提高。

【关键词】超声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应用效果

作为原发性肝癌的类型之一,肝内胆管细胞癌在病理病因与临床特点上区别于肝细胞肝癌,具有较低的发病率[1]。但实际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中,也需考虑如何使诊断率得到提高。通过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对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评价中,可借助超声声像图的表现特征,对疾病诊断率的提高有极其重要作用。本次研究将就此进行分析。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医院4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男24例,女18例,年龄37~78岁,平均(57.4±2.9)岁。经过检查,42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病灶周边有肝内胆管扩张,4例有胆管结石,有6例肝门部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4例患者伴有肝硬化。

1.2方法

仪器选用合理基础上,要求其满足3.5~5.0MHz的探头频率。具体诊断过程:①对肝脏采用横、纵、斜多切面扫查方式,对病灶形态、边界、大小以及内部回声进行观察;②对肝内胆管有无合并结石、扩张等情况,且判断是否有无肿大淋巴结存在于腹主动脉旁、肝门部等,同时注意对肝静脉、门静脉栓癌进行判断;③彩色多普勒应用下,对病灶血供进行观察,对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做好测量与记录工作。对测量结果记录中,主要依托蓝韵PACS软件,对图片等信息进行保存[1]。

2结果

超声综合诊断结果:①病灶内部回声,等回声5例(11.9%),高回声8例(19.0%),低回声29例(69.0%);②病灶形态,形态边界模糊、不规则患者31例(73.8%),轻度声衰减6例(14.3%),声晕5例(11.9%)。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发现19例患者病灶周边有动脉血流信号,且信号以短线状、点状形式存在,其中有6例为分枝状彩色血流。同时,彩色多普勒检查,超出0.6动脉血流阻力指数的有34例(80.95%),有17例(40.48%)患者彩色血流不明显。

3讨论

3.1肝内胆管癌临床特征分析

对于肝癌,若以组织学类型角度出发,可细化为混合型肝癌、胆管细胞癌以及肝细胞肝癌等[2]。其中较为常见的为肝细胞肝癌,而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率较低。从肝内胆管细胞癌看,其作为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在起源上主要表现在末梢胆管上皮细胞,或肝内小胆管。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又可被叫做外周型胆管癌,在胆管周围、胆管壁处肿瘤细胞会呈现结缔生长趋势,分布于管周处,不以包块或结节形态存在,而向周围组织弥漫性扩散[3]。尽管当前关于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机制并不明确,但在大多临床实践研究中,慢性病毒性肝炎、肝吸虫病、硬化性胆管炎以及肝内胆管结石等都与肝内胆管细胞癌存在一定关联。

3.2肝内胆管癌超声诊断机理

超声检测用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受多种病理类型影响,使最终的成像结果也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征。如高回声、偏高回声、中等偏低回声、不均匀低回声等,且所显示的病灶形态以不规则为主。同时,超声检测下,也可发现有高回升光带存在于部分肿块中,且在肝内胆管黏膜处,胆管细胞癌表现出浸润生长趋势。一般这种浸润情况对胆管腔带来影响后,将造成胆管腔梗阻扩张。

由于超声检查下的结果有多样性表现,所以为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率,要求采取反复超声检查措施,可对门脉与胆道结构情况具体判断。超声声像图中,通常以梗阻肝内胆管扩张最为常见,若有该类声像图,要求反复扫查近端,可使其中的病灶并检测出来。由此可见,利用超声检测得到的结果,根据其中的超声声像图特点,能够对胆管细胞癌进行准确诊断[4]。

3.3肝内胆管癌超声诊断效果

本次研究中发现,42例患者中,通过超声检测显示,能够确定病灶内等回声、高回声、低回声等情况,且病灶形态也可被反映出来,充分说明超声检测用于肝内胆管细胞检查中可取得显著效果。但需注意超声检测中也需借助彩色多普勒检测结果,如彩色血流信号以点状、短线状以及簇状等形式存在,分枝状信号较少,同时检测中发现有大多患者在血流阻力指数上都超出0.6。对于彩色多普勒检测下得到的结果,也可被用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实际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中,医护人员需注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相关知识充分掌握,明确超声综合诊断的应用机理,并注意分析超声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保证超声综合诊断应用下得到的结果更为准确,利用其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参考,以此达到提升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率的目标[5]。

综上所述,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借助超声检查,优势多表现为无创伤、经济、操作简单、动态观察以及可重复检查等,且其中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流检测中效果显著,对内部血流分布的判断以及肿块边界的明确都可发挥重要作用[6]。若诊断中能够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验证结果等,对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率的提高更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阿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3,04:264-265.

[2]叶鹏.梗阻性黄疸型原发性肝细胞癌综合序贯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3]迟坤,单茜,史新业.彩超诊断胆管细胞癌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11:133-134.

[1]董娜娜,段晓峰,张倜,李慧锴,周洪渊,李强.103例肝内胆管癌临床病理及诊治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2(06)

[2]郑荣琴,许尔蛟.超声造影在胆道系统的应用新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2(03)

[3]吴涛,许尔蛟,郑荣琴,张婷,谢海琴,钟慧斌,张曼.肝门部胆管癌超声造影与增强MRI增强模式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