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输出大背景下语言专业类学生的国家认同危机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3

文化输出大背景下语言专业类学生的国家认同危机探究

高逸晨苏浩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手机游戏文化调查问卷

随着科技不断地创新发展,更新的速度更是使人有些应接不暇。手机作为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现代文明结合的产物,与人几乎形成了形影不离的关系。与此同时手机游戏依托手机,热潮一轮接着一轮,从《TempleRun》、《愤怒的小鸟》到现在最具关注度的手游《阴阳师》,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而手机热潮的产生必然有其自身的吸引点,我们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针对大学生群体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来分析大学生对手游的态度、想法以及手机游戏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本套问卷总共设计了12个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探究大学生心理。

论文中将精选几个问题作为详细分析。

第六个问题是关于受访者为何玩手游的原因。根据圆环图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要还是依靠自己评判来选择游戏,占了47.22%的比例,而中间两项则是势均力敌,其实这两个问题反应一个因素就是受环境因素影响,这一部分的同学对手游的了解应该不算很多,主要是听从别人或者广告的介绍,而被带动,通常情况下,这类的玩家会分成两种极端,一种是沉迷其中,由于以往没有接触,在感受手游的乐趣后,可能会为了其中的一些稀有道具或角色而不断地充值,另一种则是,在玩过之后还是觉得无趣便退出了游戏,直到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手游抑或对手游失去了兴趣。最后占13.89%完全是为了打发时间而选择手游,这一部分的同学玩手游主要是是自己暂时远离现实,并不一定是对游戏感兴趣,只是因为不想闲着。

第七个问题就是更加深入手游对大学生的影响:平均每天在手游上面花费多少时间。我们对选项进行了一些娱乐化效果,用手游玩家的“术语”来拉近我们和受访者的关系,进一步降低同学心房。并对游戏时间进行了合理的划分。

第8题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将每一项的范围尽量扩大,并在第一个选项上设定了第二个分支,玩手游的人并不是都愿意在游戏中花钱,有坚定意志,绝不再手游中花钱的也大有人在。而一元党则是近几年刚冒出来的,其实是手游厂商营销的一种很不错的手段,特别针对那些坚决不花钱的人而设置的。玩家只需要充值一元便可以获得对于一元来说超值的奖励,虽然不会多,但是绝对有丰厚的回报。那些坚决不花钱的人心中衡量的是花钱和不花钱的利弊,现在衡量的是小小的一元所带来的回报的利弊,很少有人能够抵抗住这样的诱惑,虽然看起来厂商吃亏了,但是对于玩家来说可以算是“开了荤”、“破了戒”,不充能抵抗住的,在经过充值一元后发现也没什么,还很值,便会逐渐扩大充值金额的数量。所以我们对于想出这一营销策略的人真的非常佩服,不过在条形图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手游上的花费还是非常克制的44.4%的人处于1到500元这一栏,更有22.2%的人抵抗住了诱惑坚持不充值,这自然还是离不开大学生的受教水平。我们分析后觉得如果受访者允许的话,可以对这些玩家进行一个跟踪调查,看看经过一段时间后各分段的人数变化。更能体现手游对大学生的影响。

接着第九个问题顺势而来,这是一道多选题,因为充钱的动机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理由,根据饼状图中显示的,64.29%的同学认为这是他们经过理性分析后的选择,42.86%的同学是由于冲动消费,根据我们的了解,可能是游戏举办了新活动,有自己喜欢的角色,又或者推出了酷炫的新道具,令人难以拒绝。而有3.57%的同学是为了“晒”,所谓“晒”便是炫耀自己的游戏成果,很感谢这些同学的坦诚,他们充钱的动机是为了一种在手机游戏中作为一名“强者”的满足感,这是最能带给他们快感的。选择“不差钱”选项的竟然是零,这出乎了我们的意料,但是又可以理解,毕竟大部分的大学生收入还不够稳定,即便是出去打工赚到的钱也会由于其特殊的意义而小心的使用,又或者在打工前便有所计划,不会将多的钱投入到手游中。另外,怎么会有人觉得钱是够用的呢?还有就是同学们对于钱这类问题还是有所保留。在“其他”这一选项中,由同学提及自己是声控,对自己喜欢的声优角色绝对会充值,这是手游的吸引玩家充钱的一大手段,利用声优来吸引其粉丝,而不是依靠游戏本身的游戏性,虽然让人觉得有种“作弊”的感觉,但不得不说非常有效果,还有另一个很有力的手段便是画师的绘图,当然这只是针对一部分游戏,主要是日本手游,大部分的手游还是很需要游戏性来抓牢玩家的。还有同学说花钱值得和活动便宜,除了同学对自身消费水平的评定外,便是游戏的营销针对这一群体做得非常棒了。

最后两个问题是较为直白的告诉受访者我们的目的,第一个是你对氪金手游玩家怎么看。从柱状图我们看到,20.55%的同学保持中立,24.66%的同学态度客观,53.42%的同学认为“开心就好”,只有“1.37%”同学选择了一个较为否定的态度。

二.手机游戏文化影响分析

依据问卷,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手机游戏的热潮大部分大学生还是保持理性和克制,但手机游戏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不容小觑。

首先是其载体,智能手机。用户在手机上,除了通讯交流、浏览网页,更可以接收文件,编辑文件,对图片进行处理,剪辑视频音频,手机几乎能满足人们所有的日常需求,还有例如购物缴费、导航定位等等。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自然也囊括了娱乐功能,手机游戏应运而生。可以说手机游戏的一大部分优势便是手机所赋予的。手机真正跨越了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使用、操作便捷人们的生活便被智能手机所包围,通过手机这个载体,手机游戏肆意“扩散”,肆意“侵入”人们的生活。

同样的,因为手机载体的限制,手机游戏便趋于简单小巧,但这一限制丝毫没有损害手游的吸引力,反而会使其发展更迅速,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就像经典书籍和现在的网络小说,阅读经典需要一定的基础,需要进行思考,需要一段较为“痛苦”的过程,网络小说则不然,你只要一目十行,丝毫不顾细节,跟随作者,感受“爽”的感觉即可。因为大部分的人们总是天性懒惰,比起思考,他们更愿意被动接受。最为火热,最受大众追捧的,必不是复杂地痛苦思索,而是简单粗暴地获取快感。手机游戏的简单小巧,意味着它设定简单,便于操作,易于上手,人们只要机械地进行重复的操作,便可以获得乐趣。越是简单便越是使人着魔入迷。

一方面,手机游戏文化依托手机,依托网络,不断成长。正如前文所提及的手机已经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现在的大学生更可以说是和手机一同成长的一代,他们对手机的依赖度更高,对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而网络容纳了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成为大学生获取对客观世界感受和认识的主要方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在征服年轻人的路上所向披靡。与此同时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步入大学生活后,各方面的管制减弱,自主权移交给大学生本人,这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这种转换,但在这逐渐宽松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产生迷茫,而又在校园到社会的变化中产生压力和忧虑,于是许多学生便将网络作为对抗现实的有力武器,最终沉溺于虚拟世界难以自拔。另一方面,手机游戏以其简单重复的特点,通过对人们碎片时间的开发,进一步加深其影响力。对于大学生,他们日常的关注点越来越宽泛化、碎片化,精力难以集中,大学生的钻研精神逐渐缺失。

最为重要的是一个游戏要维持它的用户黏度必然依靠其游戏文化,从游戏背景、游戏剧情到人物设定无一不围绕它的游戏文化,公司的前期宣传、版本更新再到续作也必须按照它的游戏文化路线走,而游戏文化又是从各种文化中汲取养分成长的。各国的文化都浓缩在一个小小的手游当中,游戏玩家在潜移默化中便接受它,认同它,拥护它。可以说手机游戏最具有价值的便是游戏文化。再结合以上三点,手机游戏文化将成为文化输出最新,最具威胁、最有潜力的武器。

而不得不注意到的是,手机游戏领域排行一二的很多都是国外游戏,如美国、芬兰、韩国、日本,虽然不乏国产游戏,但多为模仿,缺乏中国特色。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文化输出方面却一直差强人意,不妨看看领国日本。

说到日本的文化输出,最有影响力的便是日本的二次元产业,由动漫、漫画、和游戏所组成的产业链,即ACG。轻小说和漫画为动画化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资源,凭借其精彩的情节,风格独特的人物造型、精益求精的制作手法和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占据了世界的大部分市场,是日本富有生命力的重要产业之一,日本化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是非善恶都借助动漫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各国青年。由于日本有很多文化传承自我国,使得年轻一辈对于日本文化有相当程度的文化认同感。最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便是《你的名字》这一部动画电影便能在中国市场掀起热潮。除此之外日剧、日本电影、日本综艺、日本音乐也多有建树。倒不是说中国的青年们会因此遗忘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越来越缺乏认同感,对自己的国家产生失望感和不信任感。

三.语言类学生采访调研

采访问题:

1.哪个国家的游戏你玩的最多

学生A日本

学生B日本

学生C日本

2.通过何种渠道了解你所学语言的文化

学生A我专业是日语,所以我平时比较多看日剧或者日本动漫啥的

学生B专业日语,寒暑假定期旅个游~

学生C专业英语。。感觉不用刻意去了解吧。。英美文化在中国渗透的其实挺多的了

3.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有何看法

学生A我国现代。。。有传播什么文化吗??

学生B我认为现在的国际交流都太过于现代化了,传统的交流好像还停留在古代的佛教丝绸那种

学生C我觉得诗词大会就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呀,就是目前还只是国内有,挺期待翻译成英文在海外播放!

问答分析:之所以采访小语种的学生,是因为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小语种学生应该是受到外来文化最为明显的一部分学生。我们希望从他们的回答中分析出当代大学生受外来的文化输出影响的深刻性。由他们的回答中不难发现,日韩,英美文化深植人心,游戏便是最好的例子,学生们会因为口碑,风气而去选择一款游戏。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小语种的学生并没有因为文化输出而丧失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因为十次大会这个节目,同学们普遍认为这个以比赛为亮点的节目比语文课更好的也更有效的把传统文化灌输给当代人,并点燃了自己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说明在当下的中国,主流价值观并没有动摇。

四.邻国之于我国的文化输出

提到韩国,我们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韩剧。韩国首尔大学最新一项数据调查显示,90%的中国人都看过韩剧。韩国已经由几千年从中国吸取文化成功转变为向中国输出文化和价值观。这话听着危言耸听,其实不然。首先明确何为文化输出,其实就是将一个国家的文化向其他国家输入,让其他国家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从而塑就大国形象。那么韩国是如何通过韩剧向中国实行文化输出的呢?

a.服装/饰品领域

每当一个韩剧播出结束之后,随之而火的都是女主角同款的衣服,或者是某明星同款的耳饰之类。第一部进军中国的韩剧是《大长今》,韩国古装剧,它所展现的,或者是说它想让产生的印象是韩服是端庄闲雅、是展现女性柔美的象征。韩国人对韩服的重视和喜爱,在镜头中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韩剧中的结婚等重大场合,剧中都会穿着韩服,无疑让观众对韩服的印象尤为深刻。而现在流行的则是韩版服装,受韩剧影响,存在基数庞大的年轻人成为韩版服装的忠实消费者。韩版服装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种是以学生为目标群体的搞怪休闲类。另一种则是以都市白领为目标受众,以新奇的搭配、得体的剪裁、典雅的设计夺得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的青睐。

b.国家形象

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可以看出,韩剧无时不刻不在宣传的民族企业,韩剧中所用的手机,无一例外不是本土品牌三星,反观中国的肥皂剧,动辄就是苹果,对于自己的国有品牌视而不见。韩剧中清一色的使用三星牌手机,让广大的消费群体——也就是青少年,产生了“这是我喜欢的欧巴用的手机,一定非常优质”这样的观点,这种隐形广告促进了韩国手机业的发展。

国家形象还包括了人文风光,在景点方面,如今引起疯狂旅游热潮的各个韩国景点大多数都是韩剧的拍摄地。无论是青春偶像剧,还是家庭伦理剧,韩剧对景点的选取都十分讲究。这不仅是追求剧情的需要,更是对外推广其旅游资源的需要。作为韩国风景最优美的地方,济州岛在一大半的韩国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韩剧对韩国本土风景的刻画,成功引发了各国韩迷的神往,为韩国创下了巨大的旅游收益。概言之,在文化、社会生活观念的传播之外,韩剧还为韩国塑造出了科技发达、景色宜人等外在形象,还包括深厚的文化内涵、优良的礼仪传承和较高的国民素质等内在特质,它们一起塑造了韩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五.国家认同的现状的总结建议和建设

中国同样是文化大国,为什么中国的文化输出没法做大?韩剧、韩国产品、韩国文化大规模的对外输出,归根结底是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首先是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正是对文化经济价值的凸现。

韩国同中国、日本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在文化根源上同属于亚洲文化圈,同样受儒家文化的熏陶。韩剧中传达的孔孟之道,对国家的忠诚、对父母的孝道、对生活的自强不息、对兄弟姐妹的友爱、对朋友的信任等社会心理价值使观众产生熟悉感,从而获得了心理认同。其次是韩剧自身的文化特色:生活化的剧情、浓郁的异域风情、轻松活泼的主题、清纯唯美的风格等等。这种文化特色更是让观众在心理认同的同时,为其富含民族特色的新奇所着迷,也让其文化深植于心底。韩剧对海外市场的成功猎获,紧接而来的是韩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地域文化等在他国的入土。韩国文化的流行被成功地创造,而其附带的所谓高丽文化也逐渐为世界所熟悉和认同。

拿一次美国毕业典礼上一位中国留学生对于中国的诋毁来说,这是文化认同感的缺乏的最好体现。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首先当之无愧的是需要更多的中国创造,文化的认同感绝大部分来源于对自身国家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的四个自信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次,参照邻国对我国的文化输出方式不难看出,在一方面登峰造极的优势是吸引国人的目光的根本要素。所以中国必须得在某一领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世界的目光才会因此而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