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奏家校携手音,共谱多彩共育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3

轻奏家校携手音,共谱多彩共育曲

钟雪英

钟雪英(重庆市梁平区西苑小学重庆405200)

摘要:目前,很多家长虽知道家庭教育重要,但更多体现的是口头上“重要”,行动上“不紧要”;认为孩子入了学,自己可以随手旁观。孩子不出问题“欢天喜地”,一出问题便“呼天抢地”。要想转变这种现状,只有通过家校的互动与合作,引领家长的教育主体责任得到有效回归,让家长们深刻认识到,家长与学校的积极合作,既是做父母的责任,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要求,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行为。实现家长关系由学校“单向作用”转向“互动合作”,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汇贯通、优势互补,促进孩子的成长自信与主动发展。

关键词:家校共育活动策略思考规划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10-137-02

一、缘起:现状不容乐观

当前,教师希望能与家长有良好的合作以提高教育质量,而家长也渴望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家校合作的政策法规尚未健全,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尚未完善,家校合作工作滞后,甚至一些家长、教师教育观念分歧较大,家校共育意识不强,再加上家校合作的内容狭窄、深度不够,家校之间交流渠道单一且缺乏连续性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家校合作的发展。而小学处于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也是儿童跨入的第一个正规教育场所,再加上小学生是未成年人,对家庭的依赖性比较强,所以小学阶段对于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更加迫切。目前,我校的家校共育工作遇到了两大瓶颈:一是家长和老师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远远不能适应育人高于知识传授的需要,二是家校合作整体改革远远不能适应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需要。

针对这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在“立德树人”及素质教育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急需教育者静下心来,深入探索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载体与运营机制,建立起教师与家长、儿童,家长与家长,家庭之间,家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有效互动,既能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提高老师和家长的素质,又能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最终促进学生在品德和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

二、策略,落实落地落细

(一)健全家校交流制度,构建互动平台

1.层级管理,制度完善

学校教育方面,建立了学校家校共育行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为首,德育分管领导、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年级组长、班主任代表共同组成。

家庭教育方面,建立家长委员会。我校的家长委员会,它分为三级组建,即校级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委员会。

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家长学校的《家长委员会章程》《家长委员会职责》《学员考勤制度》《评好学员条件》《家长委员会条件》《学员学习情况记载》(包括考勤、效果)《家长行为规范》《社区、家长联系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制度的完善使学校管理逐步迈向系统化、规范化和序列化。为使家长学校工作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我们通过座谈会等方式征集家长家教中的疑难,了解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最关注什么,然后制订计划,确定培训任务。

2.分层培训,引领提升

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并对家长学校的骨干力量进行“小班化”培训。让他们成为家长学校的先进力量,带动家长们共同成长。为了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水平,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增强家校合作的智慧与能力,我校构建了“纵向引领、横向互助、外力提升”的家长学校的分层培训机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理论培训与家庭教育通识培训,引领家长素质提升。目前为止,我校聘请区内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与能手来校讲课,累计听课的家长达1万余人次,在家长中引起强烈震憾。

通过不同层面的培训,我校家长的素质有所明显地提升,对孩子在校的关注度有所增强,也爱与教师进行沟通了,每次我校开家长会,班级都坐无虚席,家长都愿意积极地说出自己的困惑。

3.专题讲堂,高端引领

(1)研究序列化

一是专题研讨。围绕“家校共育”话题,群策群力,共商大计。学校定期举行研讨活动,比如:校级家委会上的“共育委员会的职能分工及有效运作”;校级家长会上“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年级家长会上的“一年级入学习惯养成”、“毕业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须知”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专题研讨能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统一思想,齐心协力推进学生的发展。

二是专家讲堂。我们家长学校的专家都是一些本土专家,既有家长,也有老师,还有社区名人能人,尽管他们都名不见经传,但他们接地气的讲座颇受家长的欢迎。首先是合理利用家长资源,成立家长讲师团。邀请有专业特长的家长到学校开展讲座,如邀请在水管站任职的家长为孩子开展水知识专题讲座;邀请警察家长开展法治讲座;邀请医生家长为孩子们开展健康与卫生方面的讲座等。其次是有效利用本校教师资源,成立教师讲师团。让他们在家长会、专题研讨会上开展经验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指导。再次就是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成立社区名人能人讲师团。邀请名人能人到学校为孩子们进行培训讲座。比如:邀请“梁山灯戏”老艺术家对音乐老师和音乐特长生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灯戏小传人;邀请“梁山竹帘”有名画师为孩子们讲述竹帘的制作工艺,让孩们充分了解本土文化,传承本土文化。不管哪种类型的“本土专家”,我们都要郑重地为他们颁发特制的“邀请函”和“聘书”,以此表示学校的诚意和慎重。

三是专家引领。通过外请家庭教育专家,派学校老师外出学习等形式,让高端、前沿的家庭教育理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学校,让家长们感受到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学校还安排了每期一次针对不同家庭类型的专业指向性讲座,旨在有的放矢地为不同类型的家长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2)研究内容定向化

一是研究学生

学校成了心理咨询室,通过持续开通的“悄悄话信箱”平台,每年一次的“一封家书”活动等,让孩子们倾吐自己的烦恼、压抑、心声,以及对老师、同学及家长的心里话,借此了解各学生的内心动态,了解孩子们的需求,个别情况个别辅导,集体现象集体指导。

二是研究家长

学校通过班主任这一媒介,通过开展亲子阅读,书写亲子体会等活动,了解家长的文化层次、家庭教育水平以及家风家教方法,及时发现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以此为下一次家长会或者专题研讨活动的话题。

三是研究课程

我们的课程主要包括活动课程和培训课程两大课程体系。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发活动课程,比如:拓展语文学科,开设常态化的班级QQ群经典诵读展示课程,其中有家长的按时推送;特色化主题队会课程,是每周常新的风景,其中有家长的积极参与;每年一次的“亲近大自然”实践活动、“小小画笔,大千世界”书画节、“听童声歌唱,寻最美声音”小歌手大赛以及“这个冬天不会冷”冬季运动会、“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等,每一项课程都融入家校共育思想,要么邀请家长参与活动,要么聘请家长担任评委。

2017年6月,我校课题组成员编写了一本名为《家长学校培训系列课程之——习惯养成篇》的家长学校的处女课程,成了全区的范本,使我校的家校共育成果得到了更好的推广。后期,我们将对家长学校的培训课程进行深度研发,进行整理,形成家长学校系列培训课程。按低、中、高三段分设年段目标,体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按学习习惯、文明习惯、生活习惯三大板块具体设置目标内容要求;根据“每个年段、每个板块”来制定家长学校的具体培训内容。当然,我们也随时会根据家长的反馈来及时调整我们的培训内容,让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活动课程,彰显特色

(1)开展了家长督学进校园

2015年10月,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家长督学进校园”的特色活动。督学家长们集“值周行政”、“值周教师”、“值周学生”为一体的角色主体,对学生在校的一日常规诸多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包括清洁卫生的打扫、清洁工具的摆放,学生的两操情况以及下课期间学生的活动安全等方面。家长们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在家长督学登记表上,有什么好的建议写在每日督学工作小结里面。每日两名督学家长走进学校,课堂上,家长们认真听课,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操场上,家长主动弯腰,拾起地上的垃圾;办公室,家长专注书写记录心得体会,为学校提出实质性的问题所在和有效建议。每学期末,学校都会为家长督学们颁发“优秀督学家长”证书。

(2)开设了寒暑假实践活动课程

近两年来,我校还开设了特色寒暑假实践课程,通过亲子共读、撰写亲子共读体会、制作亲子出游贴画、制作亲子寒暑假期生活实践活动反馈——QQ群里晒美篇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家校互动,使共育活动得到的最大限度的延伸与拓展。

(3)举行了班级共育活动大比拼。

落实到每个班级,老师们也积极搭建共育平台。各班的主题队会、班级文化建设、班级个性化的活动都邀请家长参与,营造出了“主题队会齐表演”、“班级活动齐参加”、“文化建设齐动手”的良好氛围。

三、规划,总结推进提升

目前,家校共育工作朝着科学性、系统性方向发展,能更大限度地取得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格局是每个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最终能营造出“一生在校,多方合力,共生共长”和“教育一人,影响一家,带动一片,辐射一方”的良好、和谐、向上家校共育大环境是学校的终极目标。学校只有做好家校共育的顶层设计才能引导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是打造一批专业家庭教育教师

利用区妇联、家庭教育峰会等平台,通过“走出去”的形式把我校的教师输送到外地去进行专业的培训;通过“请进来”的形式邀请我国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来讲学,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教师队伍,为后期的家长学校培训提供必备的师资力量,让家长学校的培训有高度、有深度、有实效。

二是形成家长学校系列培训课程

今年,我校编写的家长学校课程《家长学校培训课程之行为习惯篇》被作为范本在全区交流,但这只是家长学校培训课程之一。后期,我们将家长学校培训课程的《学习习惯篇》《文明习惯篇》《生活习惯篇》系列课程完成,除了纸质的课程呈现,还有基于网络的视频培训配套教材。

三是形成常态亲子活动系列课程

“亲子共读、亲子共写、亲子共唱、亲子共创、亲子共演,亲子共游”等系列亲子活动课程采用分“低、中、高”三段进行,每期分三次分开进行。每次活动的方案和视频资料收集起来,进行反思、总结、提炼,最终形成常态化的亲子活动系列课程。

四是形成家校共育科研论文著述

鼓励参与家校共育的老师们(尤其是课题组的老师们)和家长们积极撰写相关科研论文、共育体会,形成著述发表文章,集结成册为学校的家校共育校本教材。

五是促进家校共育课题顺利结题

我校的家校共育方面的课题共4个,其中1个市级课题《新时期小学家校共育“三段四面五手”立德树人策略研究》和1个区级课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研究》将在2018年顺利结题;1个市级课题《小学家校共育“三段四面五手”实践策略研究》和1个国家级课题《单亲家庭的家校共育策略研究》进入中期阶段。

六是形成有效家校共育实践模式

我校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实践,创建“三段”(即低段、中段、高段)、“四面”(即保障机制构建、目标分层设置、活动预设实施、考核评价运用)、“五手”(即“校社共握手”、“家校互携手”、“亲子常牵手”、“师生紧拉手”、“生生同挽手”)的研究模式,积极有效地搭建家校互动平台。狠抓专家团队、讲师团队、学校教师团队三支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家校共育课程,完善家校共育评价体系,达成家校共育共识:目标同一化、分层有序化、资源整合化、过程多元化、评价科学化、成效高质化,最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同时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共育模式。

七是家校共育成果能在全区推广

2017年,我校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本土专家除了在学校进行了专题讲座,也在屏锦镇、梁山初中、梁平区进修学校进行了交流发言。2018年,学校所有的共育成果,将通过收集整理,集结成册,可作为校本教材,也可以作为经验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交流。家长学校的培训课程、亲子活动系列课程、一些好的家校共育方式也可以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交流。营造出“一生在校,多方合力,共生共长”和“教育一人,影响一家,带动一片,辐射一方”的良好、和谐、向上家校共育大环境。

虽然我校的家校共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期将如何开展工作,把家校共育工作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巨大难题。

参考文献:

《小学家校沟通艺术》王怀玉著

《家长教育学》赵刚著

《家校共育宝典》刘伯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