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清涧县红枣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陕北清涧县红枣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刘劲飞

刘劲飞(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摘要:陕北清涧县红枣是陕西驰名中外的传统名优特产之一,清涧县以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优化树种、品种、加快实现富民、兴林和建立比较完善的林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进程为目标,在红枣基地建设、产品质量提高和系列产品的生产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在红枣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产业的内在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在延伸产业链、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等方面,逐渐塑造红枣品牌,推动清涧县红枣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红枣产业发展策略

0引言

清涧县位于陕北中部,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8.4~l1.1℃,最热月平均气温24.2~25.2℃,最冷月-10~-3℃,日温差大,最大温差28.0~31.0℃,十分利于枣果糖分的积累和品质的提高。全年日照2400~2860小时,无霜期170~180天,年降水量390~570mm,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既能达到枣果生长的需要,又避免了成熟期的裂果和烂果问题。清涧县是陕北红枣的主要产地之一,种植面积2.34万公顷,占陕北红枣种植总面积的24%,年产量4.15万吨,产值1.83亿元,枣农人均530元,占该县农民人均收入的30%左右。

1清涧县红枣产业存在问题

1.1红枣销售市场混乱清涧县红枣市场基本上由加工品和原料枣两部分组成。加工品市场的主要品牌有“巨鹰”、“九月红”等10多种,在全国各个大市场均有分布;原料枣市场依靠个体经营者分流一部分,比较分散。从整体上看,加工品市场覆盖面较大,原料枣和低端产品销量大。

1.2红枣加工业发展滞后清涧红枣加工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现有加工企业28家,注册资本1亿元,综合加工能力为1.68万吨,原料利用率仅占全县红枣总产量的30%,总产值1.53亿元。加工业只停留在低水平的初级加工阶段,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工艺简单、技术转换能力差、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下。

1.3投资环境差枣乡的交通、通讯及服务设施落后,直接影响了红枣投资环境,使红枣产业形象得不到推广。另外加工企业所处地理环境差,场地狭小,水源不足,限制了其扩大再生产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地企业市场信誉不高,直接影响其资本积聚、资金周转和生产技术引进,也影响原料收购和市场营销。

2影响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2.1市场建设滞后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越来越需要“成熟”的产品,清涧县红枣产业的发展必须借助市场的建设,推动红枣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市场化决定着红枣的发展。提高枣农素质,特别是高层的市场开发战略人才,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是陕北红枣的一条必由之路。

2.2政府市场化监管的缺失政府的决策、引导和服务、监督职能未充分发挥,甚至有退化现象,不仅应有的重视和服务不到位,某些方面还出现关、卡现象。有的职能部门没有履行监管职责,放任自流,造成企业的不健康发展和市场的无序竞争。

2.3枣农缺乏科技意识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较低,枣树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近年来,虽然大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民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农民的科技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到农民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致使较多农民掌握使用新技术的水平较差,部分管理水平较高的农户,亩产值达到5000元以上,有的甚至万元以上,但亩产值在千元左右的农户也为数不少。

2.4科技投入缺乏红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要把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当前缺少必要的、有效的科技投入,使得枣树种植容易形成大面积的低产劣质果园,挫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缺乏科技人员,这对枣产业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阻力和损失,例如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机制的缺乏,导致幼年枣树连年产生冻害、收枣期多雨导致裂果等现象。

2.5组织化程度低清涧县的红枣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几近空白,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现有的贮藏和营销企业少,且主要采取传统的路边街头叫卖手段,现代物流方式太少,不能适应生产和市场流通需要,难以进入高端市场。

3清涧县红枣产业发展对策

3.1实行优质化策略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加速淘汰滞销大路货品种,以质取胜。同时依靠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减少农产品的生产费用投入,实行农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努力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追求最佳经济效科学选育优良品种。实现良种化区域化生产品种引进选择,应以适应当地的制干枣品种为主,如方木及其优良变异类型等;适当发展鲜食品种和加工蜜枣,如鲜食品种牛奶脆枣、狗头枣等。

3.2红枣加工产业的延伸首次,大力培养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食品研究与加工等单位联合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市场竞争能力强的新产品,力求尽早形成1-2个集科工贸为一体的产业发展龙头。其次,集中力量开拓市场,新建、扩建3-5个辐射面积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培育10-20之支销售队伍,扩大市场吞吐量。再次,加快培育产业化中介组织,以县乡林业技术服务单位为依托,组建以产业为纽带的专业协会,引导、扶持这些中介组织开拓服务领域,建立和完善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入股分红、营销提成等技术服务激励机制,壮大整体实力,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全面对接,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科技含量。最后,积极与省、市科研院所合作,为陕北红枣基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加强红枣加工企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提高红枣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引进烘干、清洗包装等先进技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晾晒、包装工艺、降低烂枣率、提高红枣产品等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收益。

3.3实施农产品品牌策略现代经济属于“注意力经济”,品牌不仅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程度及忠诚度,还能提高品牌所有企业的知名度和经营效益。品牌,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品牌叫响了是一笔非常可用和无形资产,市场竞争已经进入品牌之争时代。当商品匮乏的时候,没有选择的余地,消费者主要的愿望是得到它,但当商品供应充裕之后,选择的余地变大了,消费者就要选择好的品牌,好中选优是人之常情。所以走向市场的清涧县红枣,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占领市场,久盛不衰。

参考文献:

[1]袁亚宏,高振鹏,史亚歌.我国红枣的产业化开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9):95-98.

[2]邓建钦,周沛云等.发展红枣产业应注意解决的问题[J].河南林业.2001.(02):23-24.

[3]清涧农业信息网.http://www.ylny.gov.cn/qjny/news.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