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质合金的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硬质合金的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与对策

许丽君

河源正信硬质合金有限公司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通过对硬质合全的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分析了我囯硬质合全产业发展现状,探讨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展望了我囯硬质合全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硬质合金;问题;发展现状;对策

引言:

硬质合金是一种以微米级难熔金属化合物(WC、TaC、TiC、NbC等)粉末为基体,并引入过渡金属(Co,Fe,Ni)为烧结粘结相,通过调整材料体系配方、压制成型,并在一定保护气氛下经高温烧结等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的一种金属陶瓷材料。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所指的硬质合金是WC基金属陶瓷,该材料具有较高速钢更高的耐磨性与红硬性,以及较超硬材料更佳的韧性,被广泛应用于切削工具、工程机械、耐磨耐腐零件、石油矿山钻具等国民经济的各大领域,被誉为“工业的牙齿”。

硬质合金作为20世纪初的一种新兴材料,是由德国人Schroter于1923年用传统粉末冶金方法发明制造的,并申请发明专利[1]。到1926年,德国Kmpp公司开始规模化生产一种WC-Co的硬质合金,该材料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弹性模量、耐磨损、耐腐蚀、具有低热膨胀系数以及高化学稳定性,后来将其命名为“WIDIA”。“WISIA”因其优异的材料特性,逐步发展并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多个领域,随后不久在美国、奥地利、瑞典、苏联及日本等国也得到快速发展[2]。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硬质合金的材料体系越来越丰富,产品制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出现了一系列世界级的跨国公司,以及国内以株硬集团、自硬公司和厦门钨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民族企业。

1我国硬质合金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化趋势渐强,市场规模拓展

在国家以及市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硬质合金产业蓬勃发展。调查显示,2012年,中囯硬质合金产量为2.35万吨,出口近5000吨,销售收人209亿元,到2015年,整体行业销售收人总额突破人民币1400亿元。

1.2产业政策倾斜,硬质合金产业受重视

政府部门在规划硬质合金产业结构时,将硬质合金引入到了新时期的发展战略之内,并相继推出了多种产业扶持政策,提高了资金的整体投入力度。如在“十三五”规划中,便着重聚焦硬质合金产品的精深加工等新材料行业,目前对行业产品开发、生产与营销颁布了多项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研发政策等[3]。为进一步提高硬质合金行业的管理力度,政府限制低水平项目重复建设,鼓励企业走高附加值、高利润率之路,以持续的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把企业做大做强。

1.3初步形成以株洲硬质合金集团为代表的产业集群

硬质合金产业的蓬勃发展,市场角逐的促动,以及政府部门恰如其分的引导,使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以株洲硬质合金集团为代表的产业聚集区(一下简称株硬)。这些产业集群聚集了包括原料生产、刀具开发、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多家机构,初步形成了产业群体和积极创新创业氛围,有力地助推了我国硬质合金产业的发展,拓展了产业的整体规模,强化了产业本身的综合竞争力。

2我国硬质合金产业质量影响因素

2.1企业技术水平较低,无序竞争严重

硬质合金企业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据调研结果所示,除株硬外,其他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都是硬质合金混合料、毛坯等,产品技术含量低、种类单一,且平均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59%左右,重复建设导致产能严重过剩[4]。在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虽在国内组建了硬质合金行业协会,但很难形成统一的价格保护机制,无序竞争非常严重,降低了行业的利润率。目前,这种无序竞争的状况仍在继续。

2.2科技人才缺乏严重,员工培训不足

通过对我国硬质合金企业的调研,发现在企业中,实际的科技人员数量寥寥无几,其中株硬等规模较大公司中,共有科技人员46人,其他的每家中小型企业中仅有1~2名科技人员。此外,科技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大专及以下层次学历的科技人员占总数量的67%。由于国内市场大多都是中小型企业,企业资金实力较弱,以及很多企业不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导致企业科技人才缺乏,人才断层现象严重。

2.3科技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2.3.1企业思想观念上认识不足

部分企业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以外的事情,妥善处理突发或长久存在的生产问题后便不再继续钻研科技成果;管理部门甚至将企业的经营绩效、生产价值等视作主要考核指标,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意识不升反降。

2.3.2缺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

在很多企业中,并未建设真正专业化的研发部门,仅要求科研人员在完成生产事项后进一步参与科研,大大增加了科研人员的工作量,使科研人员无法专注地进行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

2.3.3知识产权未被强力保障

尽管我国已出台了多部与知识产权紧密相关的保护法案,如根据《专利法》,企业自身研发的技术、产品或服务等申请获得国家专利权后,将属企业所有,但并未明确发明者应享有的权利。若企业对成果发明者予以不合理的奖励,发明者的合法权益将受到损害,从而降低了科研人员研发的积极性。加之企业未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旦进入市场,将会更看重研发者,而不注重奖励促进成果转化的其他员工,导致员工工作热情下降。

3我国硬质合金产业发展对策

3.1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

在各地高等职业院校开设金属材料、粉末冶金等相关专业或相关专业方向,弥补人才培养空白。优化改进职院的教育体系,将经费核准、下拨和毕业生就业相互关联起来,从而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完善创业培训机制,创新就业帮扶制度,提高中专毕业生培训水平,吸引优秀人才到硬质合金企业工作。强化人才引进意识,采取多元化措施大力培养人才,尽可能让人才发挥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2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将硬质合金企业视为主体,结合市场与产业需求,打造产学研合为一体的创新机制。鼓励硬质合金企业积极参与科技计划或设置科技项目,实现同行的资源集聚;大力培育创新企业,支持其构建高度专业化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科技成果数据库并加大力度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将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实到科技企业内,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3.3增强金融机构供血能力

完善小额贷款制度,创新信用保险,强化信贷风险的承受能力。积极完善社会信用机制,打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降低企业小额贷款门槛;积极建设政策融资担保平台,支持中小企业乃至微型企业顺利实现资本融通;采取多种措施扶持正信、普益、河源粤奥硬质合金有限公司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上市,让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快速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硬质合金产业已初具规模,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科技水平、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企业应加强自身定位,努力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蔡海燕.超粗晶硬质合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硬质合金,2018,35(04):297-303.

[2]望军.铁镍代钴硬质合金的发展现状[J].山东化工,2017,46(22):34-36.

[3]张誉喾,马志鹏,张旭昀.硬质合金与钢异种金属焊接工艺的研究现状[J].化工机械,2016,43(04):441-445.

[4]张立.我国硬质合金相关上市公司的现状与发展[J].硬质合金,2016,33(01):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