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自然地理复习方法与策略

/ 3

高考自然地理复习方法与策略

孙海

在地理三大知识板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中,考生普遍认为自然地理板块的复习是最难的。这是因为自然地理涉及地球和地图、大气、海洋、陆地四大部分,涉及的概念、规律和原理较多,而且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密切、环环相扣,网络体系庞杂。理论性强,难度最大。在设计试题时,本部分内容具有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能较好地反映考生的地理思维品质等特点。正因为如此,近年高考试题中的较难试题主要是涉及该部分的内容,成为考生失分的“重灾区”。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考的脉搏,加强自然地理部分复习的针对性,我们有必要对高考命题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考命题特点

3+X高考以来,命题的基础一直是学科基础知识加基本技能。立意在能力,知识是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从近年考题来看命题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这一主题。试题的总体结构、题型、题量、三门学科所占的分值基本保持稳定,区分度适中,难度逐年降低。从考点分布来看,自然地理始终占较大比重,大致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1、重视主干知识,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

由于文综试卷不可能涵盖中学阶段所有自然地理知识,因而各地历年考查的都是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这些知识又主要集中在等高线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时间计算、天气与气候、海水的温度与盐度、河水补给、资源与能源、自然带或自然景观等上。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表现在试题上的特点就是“区域考查综合化,学科内综合加强”。文综地理试题有机的将高、初中知识体系,自然人文地理的知识框架融合在一起,要求考生运用高中课本的原理阐释世界、中国地理事象。试题对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考查意图非常明显。如07年第37题(4)分析五台山年降水量高于郑州的原因。本题渗透了分析气候的答题思路:由自然地理知识即气候因子入手,找出解题的关键—下垫面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之一。

2、重视地理图表,突出信息能力的考查

文科综合中地理的最大特色应该是比较充分地运用地理学科的专业语言—地图和统计图表,考查考生的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丰富的图形类型,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题目中设问也是以图为基础,只有通过读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才能正确作答。“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成为地理试题解答的思维主线,一些关键信息的获取与运用对解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重视现实问题,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查

“关注现实,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价值观”是文综命题的“主旋律”之一。每年高考题都不回避热点,命题取材十分注重现实问题,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命题取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等问题,倡导生活化地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

二、高考命题趋向预测

1、不回避已考过的知识

过去考过的知识都是考查的重点知识,而重点知识又是任何一年都要重点考查的内容,所以要依然如故地去重视和关注。

2、能力立意始终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

通过对近年全国文综高考试题的深入研究发现,高考命题有四“变”和四“不变”。“变”主要表现在:①主干知识能力考查的侧重点每年都有变化;②跨学科综合题的切入点也有变化;③热点问题由“显性”向“隐性”转变;④联系实际的创新性、应用性试题明显增加。“不变”主要体现在:①考查学科主干知识;②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③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命题;④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变与不变均由“能力立意”这一命题原则决定。

3、强调对地理图像的考查,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图像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能灵活地考查地理思维能力,而考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区域判定”和“读图能力”差,尤其是遇到新颖的图像或局部地图,不能准确定位,不能完整地提取有效的信息。因此,考生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养成阅读和分析各类图表的良好习惯。如果平时能抓住地图不放轻,考试时就能轻松地从图像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就能解决“区域判定”和“读图能力”这两大“瓶颈”问题。

三、复习方法及应试对策

1、重视基础主干知识的整理和加工,夯实基础,过好教材关

基础知识往往是最有价值、最能体现学生素质的,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只有掌握了某一方面的基础知识,才可能从事与此有关的思维活动。

(1)搞好知识加工,构建知识网络

自然地理以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有地形、大气、水文、土壤、生物等。进一步细化,气候要素包含气温、降水、气压和风;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水位、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知识加工的过程,就是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知识迁移等思维活动,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将书本变薄。复习时最好分成若干个专题,如地理图像专题、地球运动专题、天气和气候专题、陆地和海洋专题、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等。对于每一个专题,都可以按“点”(涉及的考点)、“线”(与人类的关系)、“面”(相关地理图像)、“体”(社会热点焦点)四个字来处理。

试题往往通过引用课本内外的知识和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在构成学科最基本的内容或理论主体范围内。对于重要知识点考查的次数较多,但考查的角度或切入点不同。所以,复习时要制定好有效的复习计划、充分利用课本、地图、练习题,将课本中主干知识全面系统复习,以基础不变应高考万变,这才是自然地理复习中最基本的策略。

(2)加强对基本原理、规律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提高能力

自然地理是学科内容综合复习的重点,规律性强。而近年高考考题往往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对于自然地理的复习,重点是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认识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掌握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原理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不要死记硬背,要真正理解,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复习时一定要把重要原理理解透彻,把握这些原理或规律的本质,而不能只重表象,注意不仅要知道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过程,还要能够读懂各种地图。

高考中常考的地理规律有:经纬度递变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气温及降水的分布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海水温度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河流径流季节变化规律、火山地震分布规律、地质构造与地质作用规律等。对每一条规律涉及的知识都应加以归纳整理,并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达到熟练运用。

(3)明确基本概念,培养基本技能

自然地理的一些概念,教材可能讲得不清楚,但高考中可能会涉及。如走向、坡向、递变规律、上风向、最小风频、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雪线高低、潜水位及潜水埋藏深度等地理概念,需要我们作出分析并加以明确。地理基本技能也是对地理学习者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读图基本技能(包括说图、画图、用图等技能)、时间计算技能、材料阅读与信息提取技能等。例如,地图上方向的判定,经纬网图中两点间实际距离的计算等。

2、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过好能力关

“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要求我们复习时必须切实提升学科能力。地理学科能力体系包括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概念、判断、推理、比较、分析、综合、评价)、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审题与解题、联系实际、文字表达)等。

(1)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可以达到训练思维、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自然地理的复习,具有自身特色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因此,要重视这些思路、方法的理解,同时还要注意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思路和方法,使这些思路和方法真正内化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主线。如,对于某种地域分异形成的主导因素,分析思路为: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主导;②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主导;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以水热状况的结合为主导。

对于盐度极值的成因,分析思路为:①气候方面,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②接近封闭;③考虑周围淡水的注入等。

对于陆地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分析思路为:①土地、水、生物等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②矿产资源的分布则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制约。

(2)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语言,是最突出的学科特色,是高考中考查考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自然地理部分较为重要的地理图像有:等高线图、地形部面图、日照图、大气环流示意图、各种天气图(含等压线图、锋面剖面图等)、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板块分布图、地质图、洋流分布图、自然带分布图等。虽然种类繁多,但本质上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或逻辑联系)。因此,复习时要注意对图像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不断强化地图解读能力。

(3)提高解题能力

认真研究答题误区,摒弃“偏、难、怪”题及“题海”战术,精选“有嚼头”的针对性练习以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解题能力的培养应注意以下环节:

提取全部信息:高考试题是通过一定的文字表述(现代文、古文)或图表、数据等形式出现的,考生应具备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以解决试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联系背景知识: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知识的迁移,有时还要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

表述准确、语言规范: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应注意使用学科术语。

3、突出基本原理、规律的实际运用。

复习中不仅能把课本中学到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应用于实践中,以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以热力环流为例分析说明。

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即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注意: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异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气压高低是指同一水平面而言;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下凹的地方是低压。

②运用原理,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成因的分析略)。

③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的成因分析,可加深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气旋、反气旋的成因及对天气的影响等。

四、精选精炼,总结方法技巧

高考经验证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押题猜题已远远不适应现今的高考复习思路。练习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选择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但在练习了一定的习题量后,要对过去的错题进行过关,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道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会贯通,提升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进而开拓综合能力。考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的深入透彻,下笔时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端”。通过精选试题的练习,总结方法规律、答题技巧,才能做到做题快速且规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