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周瑜的再认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2

对周瑜的再认识

李华北

李华北(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I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摘要:演义和影视剧中的周瑜给人以心胸狭隘、气量狭小、嫉贤妒能的感觉,但是,当读了《三国志》以后,我们才发现周瑜不但智勇双全,而且气量恢弘。

关键词:周瑜;再认识;气量恢弘

在接触到《三国志》以前,我意识中的周瑜的个人形象受了众多演义和影视剧的影响,周瑜的形象在我心中一直是负面的。也认为他智勇双全,但是他的才能一遇到诸葛亮就无施展之地了。银幕上周瑜的形象与《三国志》中的记载严重不符,《三国志》的记载使我对周瑜产生了新的认识。

一、周瑜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

史书记载周瑜在24岁以前,已经与同岁的孙策在江东大地上东征西讨,连下数城,为孙氏立足江东立下了汗马功劳。24岁时,已经是恩信著于庐江、并娶了东吴的大美女小乔为妻、留镇巴丘成为握有实权的一方“诸侯”。可以说周瑜是少年得志、名重于时、家庭幸福,常人所追求的一切都有了。

曹操征服荆州刘表后,携胜利之师,将欲平江东,江东诸将士闻之皆恐。孙权也拿不定主意,于是招群下问计,很多大臣、名士都因惧怕曹操大军,又念及一己私利,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从内部、外部对双方形势,做了冷静的、精辟的分析,并且力劝孙权抵御曹军。正因为周瑜的支持,才坚定了孙权的信心,才有孙权的拔刀砍案,才有后来著名的赤壁之战。

以上说明周瑜每临大事,都能冷静、沉着应对,极有主见,甚至张昭那样的老臣也不能与之相比。同时也告诉我们周瑜多谋善断,军事才能优越,是能掌大局、能力挽狂澜的栋梁之才。

赤壁一战,周公瑾名满天下。那时,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刘备到建业见孙权,周瑜向孙权建议以美人计方式困住刘备,使之与关、张二将分开,已达到弱化刘备集团的目的。虽然这个建议没有被孙权采纳,但却表明,周瑜极富政治头脑,在联刘抗曹的同时,却也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寻找且不放过任何能置潜在对手于死地的机会。

周瑜的才能不但表现在这几个方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别人对他的评价,就更为明了了:

孙策:“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孙权:“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刘备:“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诸葛瑾、步骘:“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王朗:“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

二、周瑜气量恢弘的人格

说过了周瑜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来看一下他的性格。关于时人评价周瑜的记载有:

蒋干:“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陈寿:“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陆机《辨亡论》:“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

这些评价说明周瑜是一个性格大度、谦让、有容人之心的人,更与常人所认为的他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三、周公瑾雅量不妒能

据《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记载,我们来看一下,赤壁之战前后(208-210年)周瑜与诸葛亮自身条件的对比:

从上表可以直观地看出,在208-210年间,周瑜与诸葛亮可能有交集的时间里,不管是从家世、声誉与功业,还是个人才能、仪容、妻室来作比较,周瑜没有任何一样逊于诸葛亮,既然没有一样比诸葛亮差,又何来有嫉妒诸葛亮的理由呢,可见嫉妒诸葛亮之说有多么荒谬。

再者,周瑜年长诸葛亮6岁,又少年得志,成名较早。至少上推到公元198年,周瑜已与孙策威震江东,那时诸葛亮才十五六岁或十六七岁,诸葛亮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才见用于刘备,比之于周瑜,诸葛亮建功立业晚了至少近十年,甚至比十年还要多,诸葛亮刚出来辅佐刘备无任何建树时,周瑜早已是名满天下的名将了,试问周瑜怎么可能会嫉妒一个刚出道还没有建什么功业的无名小辈呢?

第三,上面说到,周瑜是一个大度、谦让、有容人之心的人。周瑜与诸葛亮第一次得以相见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征服荆州后,诸葛亮到建业求救于孙权之时。刘孙两家,宾主相见,商谈共同抗曹之事,除了正式“会谈”,二人能接触之外,瑜、亮二人还有可能接触到的机会就是孙权给诸葛亮搞“欢迎宴会”时啦。但不管怎么说,二人见面次数必然是不多的,更不会像朋友般彻夜长谈。古代社会,交通落后闭塞,一别之后往往是数十年再难相见,周瑜、诸葛亮各回所属地后,能见面的机会则更是微乎其微。以周瑜之雅量大度,怎么可能会去嫉妒一个接触不多,甚至连熟悉都说不上的人呢?

所以周瑜是根本不可能去嫉妒诸葛亮的,更不会被诸葛亮活活气死,“既生瑜,何生亮!”悲叹,也只是后人杜撰的罢了。

由上观之,周瑜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才能卓越,性格雅量大度、心胸开阔,可以说是接近于完人了。但是,天妒英才,在其即将入蜀图刘璋的宏图即将展开之时,年仅36岁,便病逝于巴丘。如果周瑜不病死,大概就不会有后来的刘备入蜀这一幕了吧,三国历史也定当改写,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留给我们的只是对英雄早逝、志气未申的无限悲叹!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

[2]陈寿.三国志[M].中华书局,1959.

[3]范晔.后汉书[M].中华书局,1965.

[4]房玄龄等.晋书[M].中华书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