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研究概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研究概况

姚卫灵王正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本文回顾并总结了近些年来对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概况。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指由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以反复发生缺血性卒中事件后出现痴呆、认知功能突然减退或波动样、阶梯样进展为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为记忆障碍、认知缺损、人格改变、情感障碍、定向力丧失以及行为异常、日常社交及生活能力低下等。V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从分子机制和遗传机制两个方面对VD的发病机制进行阐述。

1.分子机制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智力损害综合征,它是在血管病基础上产生的,故与学习记忆相关的脑功能、神经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的分子机制异常,血管性痴呆的发生都有可能于此相关。

1.1胆碱脂能通路障碍大脑记忆及信息存储的重要通路之一的海马环路胆碱脂能通路。由于乙酰胆碱的性质不稳定,容易被水解,所以除了乙酰胆碱水平的检测外,还可以检测乙酰胆碱的关键酶合成胆碱乙酰转移酶,评估胆碱能的情况。樊敬峰等[1]有关血管性痴呆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海马区乙酰胆碱转移酶水平降低时,学习记忆力也呈下降趋势。也有学者认为,只有在血管性痴呆合并痴呆的患者中乙酰胆碱才会缺乏,单纯血管性痴呆乙酰胆碱反而增多。

1.2突触及突触可塑性的改变突触的可塑性是学习记忆的重要生理学基础,突触传递效能的可塑性是通过大脑皮质海马区小脑及边沿系统等部位的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的形式来表现,在血管性痴呆早期,缺血缺氧可导致突触可塑性的改变,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学习记忆的修复。

1.3海马区Ca2+钙调素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a2+代谢失调与退化性病理改变密切相关血管性痴呆患者中,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被异常激活,导致神经元损害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1.4Na+-K+-ATP酶Adav等[2]通过相对和绝对定量元素标志定量技术发现,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组织样本中Na+-K+-ATP酶的显著上调,电压依赖的阴离子选择通道蛋白的下调,Na+-K+-ATP酶亚基的脱氨基作用,蛋白质L-异天冬氨酸甲基转移酶缺陷都能影响膜去极化和信号传导,从而影响记忆的形成过程而导致血管性痴呆。

1.5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参与突触可塑性的长时程增强、超氧化物的形成、神经元的形成和学习记忆的损害。

1.6负性事件级联反应

1.6.1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兴奋性氨基酸主要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红藻氨酸喹啉酸,在长时程增强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起关键作用[3]。

1.6.2炎性反应炎性反应常常会出现在脑缺血和脑梗死后认知损害中,释放如白介素(interleukin,IL)-1IL-2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TNF-化生长因子-等炎性介质。

1.6.3氧化应激相关性研究表明,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液中相应氧化应激标志物以及抗氧化的物质减少,但氧化损伤的产物反而会增加。

1.7tau蛋白淀粉样蛋白神经纤维蛋白SMI31Mukaetova-Ladinska等[4]发现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脑组织缺血损伤将会对tau蛋白的代谢或磷酸化修饰造成一定影响。

1.8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研究表明,在大脑灌注高低和海马区血管紧张素受体表达的到底呈现负相关,猜测极有可能是通过此机制参与海马区神经元损害,从而导致血管性痴呆的状况出现。

1.9锌的神经毒性分子机制生理条件下,锌能够维持正常大脑功能活动,但过量时则会造成暂时性缺血,严重的话会导致神经退化和血管性痴呆

2遗传机制

2.1Notch3基因和载脂蛋白酶Notch3基因和载脂蛋白酶是目前相关领域公认比较明确的血管性痴呆致病基因,其中Notch3基因是家族性脑卒中常见病。Wollenweber等[5]认为除半胱氨酸之外的变异,一些其他基因,如D80G变异,此种基因变异与半胱氨酸变异很难区分。

2.2相关其它基因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重要治病因素之一是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的基因多态性[6]。脂质代谢基因SAR1同源物B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之间也可能有相关性。

结语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对其真正的发病机制还尚不明确,对其研究有待进一步发现。特别是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因本病在老年人当中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危害,所以,研究并掌握其发病机制,寻找治疗方法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樊敬峰,王伟斌,吕佩源,等.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mRNA表达特征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10):986-988

[2]AdavSS,QianJ,AngYL,etal.iTRAQquantitativeclinicalproteomicsrevealedroleATPaseanditscorrelationwithdeamidationinvasculardementia[J].JProteomeRes,2014,13(11):4635-4646

[3]PaiB,SiripornmongcolchaiT,BerentsenB,etal.NMDAreceptor-dependentregulationofmiRNAexpressionandassociationwithArgonauteduringLTPinvivo[J].FrontCellNeurosci,2014,(7):285

[4]Mukaetova-LadinskaEB,Abdel-AllZ,MugicaES,etal.Tauproteinsinthetemporalandfrontalcorticesinpatientswithvasculardementia[J].JNeuropatholExpNeurol,2015,74(2):148-157

[5]MizunoD,KawaharaM.Themolecularmechanismsofzincneurotoxicityandthepathogenesisofvasculartypeseniledementia[J].IntJMolSci,2013,14(11):22067-22081

[6]WollenweberFA,HaneckerP,Bayer-KarpinskaA,etal.Cysteine-sparingCADASILmutationsinNOTCH3showproaggregatorypropertiesinvitro[J].Stroke,2015,46(3):786-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