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U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2

NICU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关毅1张洪梅2张美航3许亚茹1元小冬4王

关毅1张洪梅2张美航3许亚茹1元小冬4王永恒1侯印丽1吴磊1张博1

(1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河北唐山063300)

(2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北唐山063300)

(3华北理工大学人事处河北唐山063300)

(4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河北唐山063300)

【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下呼吸道感染与病房环境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2年12月某三甲医院NICU住院患者为监测对象,监测其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同时对感染患者进行病原学监测,并对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病人进行病房环境的监测。结果:482例住院患者中共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155例次,例次感染率为32.16%;脑出血患者、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气管切开、前驱感染病史、病房空气、患者枕头表面细菌数为患者发生下呼吸到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控制下呼吸道医院感染需多方面考虑,降低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

【关键词】NICU;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9-0072-02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于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医院发展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大障碍。NICU收治患者多为严重神经系统受损疾病患者,常具有基础疾病多、起病急、病情危重,常伴有意识障碍,接受侵入性操作及大量的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自身抵抗及保护能力均较差等特点决定其为医院感染的易感染群,而下呼吸道感染为其发生医院感染的最主要的类型之一,本研究中下呼吸道感染在占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77.89%。我们通过研究NICU住院患者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情况及其所处病房环境的主要细菌学特征,分析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与病房环境的关系,从而为临床预防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有效的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12月某三甲医院NICU住院时间超过48小时的患者作为监测对象,监测其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监测其感染发生24小时内病房空气与床单位环境细菌学分布特征,监测其房空气与床单位环境细菌学分布特征。

1.2方法

1.2.1病房空气及床单位标本的采集使用LWC-1型离心式采样器(辽宁市康洁仪器研究所)和血琼脂培养基条,严格按照说明书及相关规定进行病房空气和病床单位环境的标本采集。采样方法:于2010年5月~2012年12月在NICU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24h内对其所住病房的空气及床单位(枕头、被服)进行采样。

1.2.2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2.3细菌的分离及菌种鉴定将医院感染患者的NICU空气和枕头被服以及相应病原学检查标本中获得的菌株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应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

1.3统计分析

全部数据应用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2010年5月~2012年12月NICU共收治患者592例,其中住院时间超过48小时的患者为482例。在482例入院时间超过48小时的患者中有132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27.38%,感染例次为155例次,感染例次率为32.15%。其中感染组的年龄为63.96±12.34岁,肺感染组年龄为64.18±11.67岁。

2.2危险因素分析为分析环境因素与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关系,我们以患者是否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为因变量,分别将年龄、患者诊断(脑梗死、脑出血等)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脑出血、前驱感染等)、所接受侵袭性操作(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动静脉置管、泌尿道插管、鼻饲饮食等)、病房空气环境(细菌数实测值)、传单位环境(枕头、被子细菌数实测值)等因素作为自变量带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有7项进入方程(详见表1);我们以患者是否发生下呼吸到感染为因变量,将进入方程的7项作为自变量带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结果(表2)。由表1中显示的结果我们推测,脑出血患者、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气管切开、前驱感染病史、病房空气、患者枕头表面细菌数为患者发生下呼吸到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当病房空气的细菌数没增加、枕头表面细菌数没增加时,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均增加。

3.讨论

下呼吸道为声门以下,包括气管和支气管,多项研究证实下呼吸道感染为医院感染最主要的感染类型,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2012年综合ICU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监测报告显示下呼吸道医院感染部位以70.39%居首位,非综合ICU这一数字为42.47%,而本研究这一数字为74.59%,高于全国综合ICU以及非综合ICU水平[1-2]。究其原因主要是NICU集中收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伴有意识障碍,且患者长期卧床、自身抵抗及保护能力均较低,患者更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

本项研究中的多元分析显示空气中细菌数超标、枕头表面细菌数量增加、侵袭性操作(气管切开、动静脉置管)等因素均可以增加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脑出血是一种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是我国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临床类型。脑出血病因多样,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一般状况差。脑出血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可影响患者呼吸、心跳等基本生理活动,且往往会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甚至会造成患者的死亡[3]。各种因素致使脑出血患者较其他患者更可能发生感染。这也是在本研究显示脑出血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肯能性是其他患者的1.91倍。

研究结果提示,病房空气中细菌数量增加会增加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性。当病房的空气环境中的细菌数超过国家规定的Ⅱ类环境标准时,会使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概率增加,有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悬浮菌密度在700~1800CFU/m3时,病原体在空气传播感染导致感染发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而在180CFU/m3以下时,则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则很小。当病房物品发生污染时,由于患者的皮肤直接或间接与病房物体接触,会使患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增加,这一点在重症监护病房表现的尤为显著[4]。

研究结果显示侵袭性操作会使患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侵袭性操作会造成患者组织粘膜损伤,使患者自身的防御能力降低,这会加大病原菌入侵的机会。为了使病人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缓解患者病症,入住N-ICU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深静脉穿刺、留置尿管、胃管、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等侵袭性操作,这些都会威胁到患者。

以上结论提示N-ICU医院感染的防控要从多方面进行。不仅要做好病房环境的清洁消毒控制病房空气的细菌数量,还应重视各种侵袭性诊疗操作的规范化管理,要加强操作者无菌意识。加强侵袭性患者的护理,加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监测,减少呼吸机管路污染,尽可能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实施感染患者的消毒隔离措施,减少患者间的交叉感染。更好地防控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毛文细,任南,吴安华,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2012年综合ICU现患率调查监测报告[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3(8):881-884.

[2]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159所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1):12-17.

[3]许亚茹,郑秀芬,元小冬,等.神经内科医院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谱及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427-429.

[4]于垚,元小冬,许亚茹,等.NSICU空气环境的微生物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5):99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