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探讨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效果

王红灵

王红灵

(1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62)

(2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62)

【摘要】目的对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40例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患者,选用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的治疗方法;对照组20例患者,选用常规的四肢浅静脉输入两性霉素B的治疗方法。通过比较两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而对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20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0%;对照组20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85%。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可比性(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症状均较轻,经过对症处理后,均得到及时的控制和缓解,两组患者在发热、恶心呕吐、低血钾、低血压、ALT升高、BUN升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可比性(p>0.05);此外在不良反应静脉炎的发生率上,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p<0.05)。结论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静脉压的发生率低,置留时间长,并发症少。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PICC输注性霉素B血液病肺部真菌感染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0034-02

血液病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较为低下,长时期的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再加上广谱的抗生素的临床大量使用,越来越多的患者受到真菌的侵袭,从而并发肺部的真菌感染,但由于无任何临床表现,多数患者被漏诊,从而延误了治疗,近些年来,其病死率也在逐年上升。两性霉素B是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药物,具有强大的抗菌谱,被誉为治疗真菌感染的黄金药物,但其强大的刺激性和严重的毒副作用使很多患者被迫停用,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本文对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具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文选取的40例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均于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所有患者符合相关血液病诊断标准,且经组织培养、肺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后被确诊为肺部真菌感染。观察组20例患者,其中男14例,占70%,女性6例,占30%,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5.5±2.5)岁,4例为急性白血病患者,2例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5例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例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例为淋巴瘤患者,3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2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对20例患者的感染部位组织或分泌物进行组织培养,2例患者为曲霉菌感染,8例患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3例患者为光滑念珠菌感染,2例为热带念珠菌感染,5例为组织胸浆菌感染;对照组20例患者,其中男10例,占50%,女性10例,占50%,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43.5±3.5)岁,5例为急性白血病患者,4例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例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例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例为淋巴瘤患者,2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3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对20例患者的感染部位组织或分泌物进行组织培养,4例患者为曲霉菌感染,3例患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3例患者为光滑念珠菌感染,5例为热带念珠菌感染,5例为组织胸浆菌感染。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疾病类型、感染菌类型等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观察组20例患者,选用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的治疗方法,PICC为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是指从周围静脉导入的一种输注方法,其是先将导管治愈上腔静脉处。其是先将两性霉素B溶于注射用水中,初次使用剂量为5mg,以后每日以5-10mg的剂量递增,再用500ml5%的葡萄糖注射液将其稀释,给予6-8小时的避光,然后经输入泵输入。两性霉素B的刺激性和毒副反应较大,为减少恶心、呕吐等副反应,初次使用时,再另一路静脉通路处给予5mg的地塞米松静点,注意每天给予常规的补钾4-7g.。对照组20例患者,选用常规的四肢浅静脉输入两性霉素B的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的用药时间为20-60天,但两性霉素B的总剂量为850-2300mg。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有无发热、胸闷、气喘等临床症状;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如是否出现消化道不适、静脉炎、低血压等情况;对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如尿素氮(BUN)、转氨酶(ALT)、血糖等进行跟踪监测;对两组患者的肺部影像学进行观察,以评估治疗效果。

1.4疗效判定若患者病情基本好转,经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肺部影像学、痰培炎等检查无异常视为显效;若患者病情有所好转,经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所消失,经肺部影像学、痰培炎等检查明显好转视为有效;若患者治疗前后无任何明显变化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的百分比之和。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统计学意义标准。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20例患者,14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90%;对照组20例患者,10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85%。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可比性(p>0.05)具体见表一。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症状均较轻,经过对症处理后,均得到及时的控制和缓解,两组患者在发热、恶心呕吐、低血钾、低血压、ALT升高、BUN升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可比性(p>0.05);此外,观察组20例患者,无1例产生静脉炎的不良反应,对照组20例患者,有5例患者产生静脉炎的不良反应,在不良反应静脉炎的发生率上,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p<0.05)具体见表二。

表一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3结论

近些年来,在血液病治疗的过程中感染真菌的患者较多,尤其是肺部的真菌感染,其逐年增高的病死率、反复发作的疾病特点,已经成为临床医生普遍关注的问题[2]。目前,临床上对真菌感染的治疗主要以抗真菌药物为主,包括棘白菌素类、多烯类、氮唑类烯丙胺类,两性霉素B属于烯类抗生素,自1958年批准上市以来,已经成为治疗真菌感染的广谱抗生素,该药与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使其外漏,致使细胞膜内的组分流失,进而导致细胞破裂死亡,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但在给药方式上必须选择静脉给药,由于其具有较弱穿透能力,使药物被血脑屏障屏蔽的药量较多,使进入脑脊液的药量较少,从而导致该药的毒性较大、不良反应多,多数静脉滴注患者会发生寒战、高热、肝肾等毒性,以及低血钾和低血压等[3.4]。因此,预防和减少两性霉素B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是临床医生在使用两性霉素B时的重要工作,但PICC静脉输入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其经外周插管进行给药,置管后的PICC末端处于上腔静脉处,药物经由PICC导管进入中心静脉,在外周静脉炎和组织渗透性性损伤上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同时减轻了患者每次静脉穿刺时的痛苦,备受广大患者所接受。本文观察组20例患者选用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的治疗方法,在静脉炎的发生率上显著低于选用常规的四肢浅静脉输入两性霉素B的对照组20例患者,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p<0.05)。因此,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静脉压的发生率低,置留时间长,并发症少,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全德,魏旭东,房佰俊,李玉富,张莉,朱兴虎,汪萍,高全立,张丽娜,岳寒,杜建伟,刘艳艳,宋永平.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38例临床观察[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2):138-140.

[2]侯兰芬,郭晓,郭宏谋,李文静.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39例[J].华北国防医药2009,21(3):27-28

[3]郭芳,陈杰甫,张琰,杨卫东,李新刚.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2:51-52.

[4]赵立双,袁晓明,孙淑华,滑立伟,庞桂芬,王竹君,龚翠平,董晓悦,郝长来.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0):3929-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