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宰相:冯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职业宰相:冯道

二水

用现代的眼光去评判,冯道正是一个拥有前卫、独立意识的公务员,和现代许多职业经理人一样,以充分的敬业精神做好了一个职业宰相的本分。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这个时代朝廷更迭频繁,战火纷纷,民不聊生。拿笔的不如拿刀子的有前途,并且生死无定数,所以聪明的文人多在乡下养猪。而冯道大约是听从了孔夫子入世救民的教导,或者因为家里穷,所以冒死出来打工,没想这工一打就几十年,还活得跟孔子一样长寿。冯道的工作履历可写遍五个朝代、十个皇帝,而且都是位居宰相、太师等高职。欧阳修在编《新五代史》时大骂冯道是个花心大萝卜,就因为他曾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上班,还外调过契丹,欧阳修以及后来的许多人都认为给如此众多的皇朝效忠是不忠之举,司马光也称他为“奸臣之尤”。

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冯道开始上班之后就声名鹊起,是人才市场上的一条大鱼,以至于连契丹都知道他的大名,一度想把他挖走。后唐明宗近水楼台,一到洛阳就职皇位就找到冯道,并委以重任。冯道如鱼得水,在后唐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被谈得最多的故事就是冯道劝谏唐明宗不要因为一时太平就放松国家治理。冯道对明宗说:“我以前出使中山的时候,遇到险路时,因为担心马有个闪失,所以就走得小心翼翼,但到了平地以后,认为没什么危险了,就放松了警惕,反而从马上被颠了下来。在险处因考虑周详而获得安全,在太平环境因放松警惕而生祸患。所以我认为不要因为现在丰收了,又没有战事,便纵情享乐。”冯道深刻理解治国之道,劝谏言辞切切,努力说服老板要始终聚焦在天下治理的核心问题:民生。

另一次,明宗得一玉杯,上刻“传国宝万岁杯”,明宗非常喜爱,就拿出来给冯道看。冯道说:“这不过是前世留下来的有形之宝,而皇帝应该有的却是无形之宝。”明宗问:“无形之宝是什么?”冯道说:“‘仁义’才是帝王之宝。”并因势利导,大说了一通仁义的道理。在暴力决定一切的乱世,冯道依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努力改善百姓的待遇。可惜明宗虽然表示采纳,并且冯道多多相助,却没能长久地好好利用这一无形之宝。

盛名在外,之后的皇帝都找他当臣子,包括契丹耶律德光,也是基于冯道优秀的执政水平。史学家也从来没有在工作能力上说过冯道一句坏话,而更多的只是从道德角度去评判,认为“忠臣不事二主”。冯道的“职业经理人”生涯,自然为拥护家天下的儒家所不齿。

独立于乱世

冯道或许本来没想跳槽,可惜后唐不争气,被石敬瑭篡了位。石敬瑭也有意思,到洛阳来做皇帝,也继续让冯道来当宰相。冯道没有拒绝,没有拒绝的原因历史没有写,不过估计也是经历了一番挣扎,毕竟是儒生出身,且和后唐多年感情,所以也曾经上表求退。在那个年代,给人打工也讲究三从四德,和女人得对男人忠诚一样。如果老板不争气,没有能力给公司带来赢利,最后破了产,大家也只好各奔东西。

实际上,冯道的治军能力也很强,但他知道,刀口上过日子不是长久之计,为老百姓谋福利才是本职工作。石敬瑭曾问他关于打仗的事情,冯道就很明确地表示,自己只从政,做好宰相的本分工作,不卷入政治大佬们之间的战争。这之后,他在不同朝代里历任高级职位,也都是从不商谈“戎事”,也不参与械斗。

在乱世之中,要做好工作同时又能保全自己很不容易。在出差契丹期间,耶律德光曾劝冯道留下,他回答说:“在哪里做官都是一样啊。”这话说得很圆滑,实际就是不愿留在契丹。有趣的是,当耶律德光同意他返回时,他又再三上表要求留下,被拒绝后还拖了一个多月才上路,一路上边行边歇,足足用了两个月时间才走出契丹境。不理解的人问他:“能够活着回去已很不容易,你为什么要慢慢走?”冯道说:“走得再快,对方的快马只需一个晚上就追上了,逃得了吗?慢慢走倒是可以让他们不了解我的真意。”不了解情况的人,自然不懂得冯道的这种韬晦手段。

《花月痕》里有一句话甚得我心:出淤泥不染易,入淤泥而不染难。所谓入淤泥而不染,泥鳅也。太平将军易,乱世宰相难。冯道就是一条超级大泥鳅,滑头,多方周旋,又能洁身自好,在乱世淤泥里来去自如。

冯道的独立性一方面是职业操守,一方面也是保护自己的手段。按照道上正常的规矩,尤其在杀戮无算的五代,作为前朝的核心人士,常常会被祭刀。但冯道却能持续在不同的利益集团里保留高位,就是因为他不偏不倚的职业化水准,让所有老大都无可挑剔,以至欣赏有加。这与冯道的处事和行为准则有关,他说过:“只要有官做,扫地我都干!”只要有平台,就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后来冯道再换老板,包括给契丹打短工,就连请辞的戏份也都免了,因为看透了世事,能屈能伸,知道如何做一条圆滑的老泥鳅。

洁身自好,悲天悯人

乱世之中往往有太多人大发战争财,官员腐败更是胜于太平时节,但是冯道却能始终以坚贞的品德来保持职业操守,没有落下一般公务员常有的毛病。

冯道不贪污,当了宰相以后也是一样,从不和外地的官员要孝敬,而且还时常资助百姓。刚开始当官时,碰到过农作物歉收,冯道就以省下的薪水来救赈老百姓,而自己却过着节俭的日子;在随军当书记时,他就住在草棚里,连床和卧具也不用,直接睡在草上;在契丹时,冯道安抚百姓,拯救生灵:当看见那些被契丹强迫为奴的中原人,就用自己的俸禄为他们赎身,并送他们回乡;领到薪水时,就和随从、仆人一起花,和他们吃一样的伙食。

冯道老爸去世时,他在家停职留薪丁忧。这期间,正值饥荒年,他倾其财产救济乡民,自己却住在茅屋里,自力更生、耕地砍柴,还到处兼职,也从不领什么顾问费,丝毫没有当官的派头,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只是分工不同,都是为社会作贡献。”有人将抢来的美女送给他,实在推却不了,他就另外找间屋子养着,等找到美女的家长以后再将其送回去;遇到因主人没有能力耕种而荒废的田地时,他就在夜里悄悄去耕种……

冯道在乱世之中救了许多无辜的性命。回想那些大批冯道的人,是否也能从救助一个小小的老百姓开始做起呢?倘若在乱世之中也要“忠臣只事一主”,那么不知道“高风亮节”之流有多少次机会“以身殉主”?那些草率地全了“小我”名节的人,也将失去更有意义的济世机会。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在王安石看来,冯道为大我舍小我的行为,简直就像佛和菩萨一样伟大!

超前的职业观

冯道曾在耶律德光面前拍过一个超级马屁:“此时百姓,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比神佛都牛,哪个大佬听了都得心上开花。

但其实,此话半是笑语半是悲伤。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虽然百姓是天下名义上的股东,但小股东实际上在官府这一董事会里没有任何话语地位,官府一般都成了这些代理人谋取个人福利的平台。而在五代,更是真的严重到“佛再出救不得”。冯道真心地相信只有好皇帝才能救民于水火,而听的人自然也都自以为是好皇帝,其实不然。

冯道另有诗云:终闻海岳归明主。我猜想的意思是,他特想和这些一起工作的皇帝说:皇帝是份不错的职业,但也必须遵守皇帝的职业准则,只有称职的“明主”才不会失业,不行的早晚都得下岗。所以,冯道跳槽从不脸红。

可惜位子高了的人常常都不懂,欧阳修之流不懂,管洪桐县的人不懂,成克杰、郑筱萸之流也不懂,皇帝就更不懂了。等他们懂的时候,已经没人能“再活五百年”了。

就是这样的冯道,除了所有史书都一致赞赏的执政能力和品德,作为职业宰相他比任何官员都忠诚于天下真正的股东——老百姓。这才是真相!

读冯道,可下斗酒。